一、离格现象
在交际过程中,不管使用母语,还是外语,为了实施某一言语行为,人们都会采用一定的交际策略,其中必然涉及到母语中某些策略的借用。由于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在社交应酬、人际关系等方面又存在着大量的显著差异,我们在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时难免会出现一些语法正确却带有中国特色的离格英语,即不地道、不自然的表达方式。根据托马斯(Thomas,1983)的意义框架,离格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的离格指说话人用英语表达某一主题或传递信息时不准确或怪异。比如capitalist-roader(走资派)、iron rice bowl(铁饭碗)等。第二层面的离格指听话人对说话人的以言行事用意的误解,或话语的言外之意没有表达清楚。比如:You are here too。是常见的中国式告别用语,英语本族人在初次听到这样的话时会觉得莫名其妙。总之,以上例子中均不存在结构上的语法错误,但是本族语人听后总会觉得离格。
二、外语使用的得体性
正如上例所示,在很多情况下,即使使用的英语没有语法错误,仍会让持英语的本族人觉得不自然、不地道,其根本原因还是来自于母语中语用习惯的影响。套用汉语句式,或照搬汉语中的社交礼仪,这在英语学习者中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另外话题、文化背景、交际环境、交际目的或意图等也使诸多种种离格英语的产生成为可能。此类因没有达到完美的交际效果而出现的差错,这就是“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对于语用能力的理解和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何自然将语用能力解释为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它可以简化为表达和理解两个方面。为使语言表达得体、合适,语言的使用者就必须学会针对特定的语境,考虑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灵活、合理地使用语言;而为了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力,语言的接受者就必须了解言语交际的一般模式和原则,以及话语意义的多层次性。
交际中特定话语的成功与否往往并不取决于其“语法性(句法标准)或可解释性(语义标准),而是它在特定场合中的得体性或合适性”(何、陈,2004)。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受母语思维及文化的影响,往往会产生语言失误或者语用失误,前者主要指不合乎语法和语义不规则,后者主要指语用语言方面和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相比于语言失误,语用失误更应该值得注意,因为后者更容易导致交际失败。一方面,我们必须尊重别人的文化,认同对方的交际原则和模式。如我们中国学者在参加学术会议宣读论文前,通常会声称自己只是“抛砖引玉”,“提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宣读之后说自己“讲的不好”,“耽误了大家的时间”,等等。如果将这种做法照搬到国际学术会议上去的话,不仅多余,而且会让与会者反感。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忘记自己民族的文化特点。我们说英语,对方总会把我们当作外国人来看待的;倘若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模仿他们,他们反而会觉得做作,不得体。
三、宽容与移情
在跨文化交际中,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的英语是否非地道不可?为了清楚表达思想而使用了不太地道、有些离格的英语时,是否必须克服不可? 这些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何,2009)。在使用英语时,因受汉语、汉文化的影响而生搬硬套、拼造出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具有中国特征的不规范的或畸形的英语,这是中国人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出现的,尽管暂时、却是必然的一种语言现象。跨文化交际中确实会经常出现语用失误,但是我们应当明确语用失误与语用错误之间的界限,避免将语用失误的影响“泛化与滥用”,夸大其负面效应,将其视为洪水猛兽。以“准确性第一位、得体性第二位”为立足点。在努力提高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基础上,我们不妨对学习者使用外语过程中出现的“离格”现象持一定的宽容和顺应。
就非本族语的英语学习者来说,英语的地道、自然与否也只是相对的。在跨文化交际中,说话人会刻意从听话人的角度去表达某种心态和意图,而听话人也会从说话人角度出发去努力准确领悟话语的用意,双方都设身处地,尊重对方的思想感情和观点,从而在交际过程中相互默契,达到预期效果。这就是在跨语言、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移情(pragmatic empathy)。这种移情心理或能让本族语人容忍非本族语人在使用该语言中出现的离格现象,甚至还能顺应、仿效那些所谓的离格,实现交际的成功。在经历了最初的迷惑与误会后,不少本族语人都被中国式英语特有的幽默所吸引。英国《卫报》曾报道,中国式英语“错得韵味十足”,为字母语言添加了调味剂。其中不乏频繁使用且已熬出头、有时本族语人也能欣然接受的不地道离格英语,如“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该表达方式业已成为标准的英文词组并写入词典。随着“ungelivable(不给力)”这个词汇的网络风靡,也许我们中国人正经历着一个从“背英语单词”到“造英语单词”的跨越式转变。Ungelivable=un-(否定前缀)+geli(汉语“给力”)+ -able(后缀,表示“能……的)。GLM(全球语言监测机构)每年都会评选出年度最受关注的中式英语,比如2006年的No Noising(别吵,地道英语为Quiet, please)、 Question Authority(问讯台,地道英语为Information Booth),2008年的Deformed Man Toilet (残疾人厕所,地道英语为Handicapped Restroom)。该机构从全球视野和英语语言发展的角度给予中式英语高度评价,认为中式英语正在促使英语产生深刻的变革,大量的中文词汇进入英语,成为英语新词汇最主要的来源,比率可达20%。
四、包容才能进步
跨文化交流中,交流双方中英文均不标准者大有人在,将英语进行“本土化”的中国式英语对于不少人来说或许更容易接受和记忆,因而成为彼此间沟通的捷径,甚至是最有效的方式。英语之所以在国际上被广泛使用,很大程度是由于它强大的包容性和灵活性。中国式英语中所大量包含的中国典故和语言特点也体现了语言具有包容性的特质。所以中国式英语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错误和笑话,它同样也作为中国语言文化的载体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当然,语言虽然是用来沟通的但也有其最低的要求不能随便搬一些我们的话去硬套,不到万不得已最好还是不要用中式英语,影响交际效率而且有损形象。在努力改善语用教学现状、提高外语学习者、使用者语用意识和语用能力的同时,无论是英语教学工作者还是持英语的本族人都应以一种宽容的心态来对待他们在使用目标语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离格现象。
【参考文献】
[1]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宋志平,杨维秀.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容忍度[J].山东:山东外语教学,2004.
(作者简介:陈梅松,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