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和平,钟兰辉
摘要:自1993年1月我国第一档电视谈话类节目《东方直播室》开播以来,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走过了将近18个年头。到目前为止,我国电视荧屏上应该是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国家,从中央到地方各电视台都有谈话类的节目,但是存在节目质量不高的现状,原因有很多,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对谈话最本质的东西——“谈话场”认识不够。本文从“谈话场”的定义出发,分析了“谈话场”中话语主体间的相互作用、“谈话场”的开放程度和“谈话场”的氛围这三个构成要素,认为“谈话场”是决定谈话节目质量的关键所在,影响到谈话节目的成败,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电视谈话类节目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谈话场”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电视谈话节目;谈话场;谈话场要素
中图分类号:G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2-0083-03
一、“谈话场”的定义
根据经典物理学理论,物质的运动总是受制于一种无形的相互作用,而这种相互作用总是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的,便形成了“场”的概念。后经社会学家的努力,将“场”的概念引入社会学研究中,形成了社会学独特的“场”观念。如果将“场”的范式应用在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研究中,就形成了“谈话场”的概念。所谓“谈话场”,就是将谈话节目中主持人、嘉宾、观众的谈话现场和谈话环境看成一个各种信息多向流动,不同思想相互碰撞的“场”。首先,“谈话场”是一个时空环境。谈话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人际传播的过程,而任何传播活动必然要依赖于一定的时空环境,也就是说它必然要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一定环境中。对“谈话场”来说,它首先是一个时空环境。其中空间环境就是谈话的物理环境,由谈话现场所有的外在因素共同构成。在电视谈话类节目中,空间环境就是节目现场,或者是演播室,或者是制作人员根据节目需求而选择的其它场所。而时间则是说,谈话是一个过程,节目所包含的所有信息都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传达的,所有的意义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体现的。时间与空间的结合,便形成了“谈话场”存在的外在条件。其次,“谈话场”的基本因素是话语主体。所谓话语主体,就是指谈话的参与者。对电视谈话类节目而言,话语主体包括主持人、嘉宾和观众。在谈话节目的现场,通过语言的交流,主持人、嘉宾和观众或讲述一个故事,或就某一话题进行讨论,发表评论。不管谈的是什么内容,话语主体永远都是“谈话场”的主角。有了话语主体,谈话才可能存在,内容才能得到表达,所有的意义才能展现。再次,“谈话场”是在刺激因素的作用下,通过信息交流形成的。有了时空环境,有了话语主体,还并不能保证“谈话场”的建立。真实的“谈话场”是话语主体在某一特定的时空环境下,通过相互之间信息和情感的交流建立起来的。所以,“谈话场”的实质还是信息交流。这个交流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而是双向或多向的互动。这个互动的过程也是话语主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二、对“谈话场”的要素分析
(一)话语主体间的相互作用
在策划谈话节目的过程中,确定话题之后,总要邀请一些嘉宾或观众,这些嘉宾或观众再加上主持人,就构成了“谈话场”的话语主体。话语主体对于“谈话场”来说是第一位的,而在任何一个“谈话场”中,话语主体之间都发生着相互作用。在谈话的过程中,信息在话语主体之间多向流动:信息从一方流向其它方,其它方再发出回馈信息,影响着信息发出方的进一步行动。对电视谈话类节目来说,嘉宾或讲述自己的故事,或就某一问题发表意见;主持人倾听嘉宾的发言,并及时进行反馈,通过反馈的信息控制谈话的进行方向。这个过程就是话语主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话语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方面它是从谈话一开始就自然形成,另一方面,它也需要有意地去控制。在谈话节目中,担当这个控制角色的就是主持人。好的谈话节目需要有一个好的主持人,好的主持人总是善于控制自己和嘉宾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在此基础上,节目能不能出彩,还要看有没有好的嘉宾,好的嘉宾能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很快地进入状态。所以不管是主持人,还是嘉宾,这个好的实质就是能在谈话过程能够产生这种相互作用。综上所述,话语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谈话场”的质量,这种相互作用力强,谈话的互动性也就越强,也就越有利于谈话的进展和话题向纵深方向的进行。反之,话语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弱,就必然导致谈话缺少情绪,缺乏深度,变得索然无味。
(二)“谈话场”的开放程度
“谈话场”的开放程度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参与空间上的开放程度,二是话语空间的开放程度。
谈话的过程是一个人际传播的过程,而电视谈话类节目借助了电视这种大众传播媒介将人际传播的内容搬上荧屏,成为大众传播。所以,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参与空间绝对不仅仅局限在作为谈话现场的那个狭小的演播室,参与者也绝对不仅仅是坐在一起的主持人和几个嘉宾。在大众传播时代,这个参与空间是整个社会,是所有观看这个节目并思考这个话题的人。优秀的谈话节目能在最大程度上吸引受众,让更多地观众来关注并思考问题,使“谈话场”的参与空间不断扩大。这种参与空间的扩大,实际上就是把“谈话场”从狭小的演播室延伸到了整个社会,把话语主体从主持人、嘉宾少数几个人扩大到社会大众。在这个过程中,原始“谈话场”的开放程度直接影响着参与空间的扩大。谈话总是要围绕着某一话题进行的,这些话题来源于我们日常生活,涉及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生活问题和政治问题。所有这些可选性话题的范围就构成了“谈话场”的话语空间。在我国,媒体一向是“党的喉舌”,一切内容都要以“政治性”作为参考标准。所以,我们的媒体在话题的选择上常常谨慎而保守。但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和健全,话语空间变得广阔了。现在谈话节目的话题选择范围已经相当宽阔,基本上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参与空间的开放和话语空间的开放作为“谈话场”开放程度的两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话语空间的开放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决定了参与空间的开放程度。好的话题,人们都感兴趣的话题有利于“谈话场”的参与空间的扩大;而参与空间的开放程度,又促进了话语空间的开放程度,参与进来的人越多,各种不同意见也越多,话语空间就在无形中得到了扩展。所以,一个好的“谈话场”必然在谈话的参与空间和话语空间上都有相当程度的开放性。
(三)“谈话场”的氛围
在电视谈话类节目中,“谈话场”的现场气氛直接决定了节目的最终效果。好的谈话节目必然有一个好的谈话氛围,好的谈话氛围是可以直接从节目传递出来的画面和声音中感受到的。有的谈话节目话题很好,制作人员也很优秀,但是谈话现场冷冷清清,最后出来的效果总是不尽人意,其原因就是“谈话场”的气氛没有调动起来。“谈话场”的氛围是通过“硬环境”和“软环境”共同体现的。所谓“硬环境”,是指谈话现场的所有外在的物理环境;而“软环境”则是指谈话过程中的话语主体之间信息和情感的交流。
1.“硬环境”即现场环境是营造“谈话场”氛围的基础条件:在电视谈话类节目中,谈话现场的物理环境是营造“谈话场”的基础条件。谈话节目的“硬环境”即现场环境是谈话进行的外在环境,它可以影响嘉宾的状态,激发嘉宾的情绪。现场环境包括演播室的布置,影像资料、纪念品的展示和小乐队的配合等等。电视谈话类节目将这些渲染因素轮番使用,其目的都是为了推动“谈话场”的氛围,而这些渲染因素也往往能在关键时刻收到神奇的效果。像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凤凰卫视《鲁豫有约》,安徽卫视《静距离》等栏目就充分利用了谈话现场的渲染因素,当谈话进行到某一时刻,现场音乐适时响起,嘉宾和观众的情绪同时在音乐的带动下上升,现场气氛也在这一刻达到高潮。
2.“软环境”即话语主体之间的交流是升华“谈话场”氛围的必备条件:“软环境”是电视谈话类栏目的“谈话场”形成的必备条件。在谈话节目现场,话语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的程度,直接影响了“谈话场”的氛围。话语主体之间的交流包括了这样几个层次,首先是欣赏的层次,在这个层次中话语主体之间完成了较好的信息交流,能够达到理解的程度;其次,是共鸣的层次,在共鸣状态中,话语主体之间在理解的程度上更进一步,达到情感的一致;最后,最好的状态和层次是共享的,这种共享是话语主体之间对信息的共享,对情感的共享。这三种层次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在过程中,“谈话场”的氛围逐渐走向高潮。谈话的过程是一个交流的过程,话语主体之间是互动的,主持人不只是引导嘉宾谈话,他还要理解嘉宾的谈话,同时反馈出认同或质疑的信息。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谈话场”的氛围就起来了。崔永元曾在主持《实话实说》时,很擅长在嘉宾的发言中巧妙地“接话”,这个恰到好处的“接话”有效地调动起嘉宾的情绪,在不知不觉中将“谈话场”的氛围推向高潮。
三、“谈话场”与电视谈话类节目
电视谈话类节目展示的实际上就是谈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谈话现场各种可视的和可感的因素共同构成了节目的主要内容。如果剥去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层层外衣,最后剩下的就是谈话;而对于谈话来说,其核心则是“谈话场”。所以,“谈话场”就是电视谈话类节目核心中的核心。“谈话场”的形成及状态关系到谈话节目的成败,也是影响谈话节目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知道,影响谈话节目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题材的选择,对题材的挖掘程度,主持人的素质、技术因素等等,但是其中最基本的还是“谈话场”的状态。在电视谈话类节目中,营造一个好的“谈话场”至关重要,好的“谈话场”能帮助嘉宾发挥出好的状态,嘉宾的表现直接影响了谈话的表现力,影响着谈话节目的质量,同时嘉宾的状态还影响着对话题的深度开掘。好的“谈话场”能使谈话的魅力充分发挥,增加节目的可看性。对电视谈话类节目而言,节目的表现手段主要集中在语言上,好的“谈话场”能够使话语主体讲出最真实最精彩的话来,使这种语言的魅力得到最好的发挥。另外,好的“谈话场”还能体现出思想、观点的交锋,在较短时间内吸引住观众,达到节目制作的最终目的。可以说,“谈话场”是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灵魂,没了这个灵魂,不管外表多么好看,节目终究是苍白的。
四、营造良好的“谈话场”
(一)在话语主体上下功夫
构成“谈话场”的主角是话语主体,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谈话场”,我们可以先从话语主体出发。在电视谈话类节目中,话语主体主要包括主持人、嘉宾或观众。而对“谈话场”产生主要影响的是主持人和嘉宾。
1.主持人的作用。在谈话现场,主持人是倾听者,是现场的组织者,他负责调动现场的气氛,控制谈话进行的方向,也控制着整个节目进行的节奏。可以说,能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谈话场”,主持人是关键的一环。电视谈话节目类似人们在在日常生活中的聊天,但是又不同于日常的聊天。在谈话节目的现场,摄像机的出现完全改变了日常聊天的情境。面对着镜头,普通人很难完全进入日常生活中聊天的随意状态。这个时候就需要主持人的引导,主持人要将嘉宾或观众带入谈话的情境,调动对方的倾诉谈话欲望,使谈话恢复到或者接近于日常谈话的状态。做不到这一点,节目所传达的信息,所包含的感情,所体现的意义就做不到真实,而真实是谈话节目的命脉。我曾采访过一个卖花馍的农村妇女,在节目录制前嘉宾一度非常紧张,甚至在录制前几天连续失眠,最后靠输液才强打起精神参加节目。在节目录制现场,我让马转铃唱了几段她在卖花馍时唱的顺口溜,然后从顺口溜入手开始了采访。在唱完自己熟悉的顺口溜后,马转铃就从紧张的状态下放松下来,顺利地进入了良好的谈话状态。谈话节目是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的,这种平等是人格上的平等。一个主持人可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嘉宾,有的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有的是成功人士,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嘉宾,主持人都要用一种平等的视角去对话,不俯视,不仰看,永远保持水平的视角。另外,主持人应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生活阅历,这样才能体会嘉宾的真实处境,才能理解嘉宾。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谈话,才能充分调动嘉宾的倾诉欲望,带动现场气氛,才能形成良好的“谈话场”。
2.嘉宾的选择。对电视谈话节目而言,嘉宾是最重要的环节,嘉宾才是节目真正的主角,所有的故事、情感、意义都是围绕着嘉宾展开的。而主持人只是起着引导和穿针引线的连接作用。嘉宾的情绪起来了,“谈话场”的气氛才会起来,嘉宾的表现出色,谈话的内容才会出彩。可以说嘉宾的表现直接决定了“谈话场”的效果。有的谈话节目先确定话题再找相应的嘉宾,有的谈话节目先确定嘉宾再讲述故事,不管是哪一种形式,嘉宾的选择都直接影响着“谈话场”的建立,也直接影响着节目的质量。在嘉宾的选择上,最重要的一条标准就是“表现力”。因为“谈话场”是谈出来的,节目内容也是谈出来的,谈得精彩,节目才能成功,谈不出来,一切都无从说起。谈话节目的编导几乎都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嘉宾很有想法,故事也非常精彩,但是他们的表达能力太差,表现力不够,编导只好忍痛放弃。
(二)在现场氛围上想办法
谈话场所是“谈话场”形成的一个重要内容,谈话场所直接构成了“谈话场”的空间环境。不同的空间环境,会对谈话主体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大多数谈话节目都是在演播室摄制完成的。对在演播室进行的,因为演播室设备齐全,环境封闭,可以保证节目制作的质量,但由于演播室的环境已经脱离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环境,可能会对“谈话场”的建立产生一定程度的障碍。所以,如果在演播室录制谈话节目,就要在演播室的布置上下一番功夫,使演播室的环境氛围尽量轻松自然。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演播室的一切有利条件,比如现场音响的配合,影视资料、纪念物的展示等等。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对“谈话场”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我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就遇到过这种情况。节目讲述的是一对支援西北时来到陕西的老夫妻的爱情故事。节目编导在前期采访中得知,当年妻子在陕北工作的时候,丈夫为她亲手做的一双棉鞋,妻子背着丈夫将这双棉鞋珍藏了几十年。在录制节目的时候,制作人员突然将这双棉鞋展示给丈夫看,当得事情的始末后,性格沉稳的丈夫当着所有人激动地流出了泪水。
还有一些谈话节目不是演播室中录制,而是选择在嘉宾熟悉的,或者就是嘉宾工作、生活的场景中进行。在保证节目制作质量的前提下,这样的选择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让环境说话,让环境传递出真实的信息;另一方面,在熟悉的环境中,嘉宾的心理放松,更容易进入状态,有利于“谈话场”的形成。这样做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主持人也是“谈话场”氛围的催化剂。好的主持人能够影响嘉宾的情绪,能抓住谈话现场的一些重要细节,将细节放大,逐步将“谈话场”的氛围推向高潮。
(三)其它因素
除了以上内容外,还有一些对“谈话场”的形成产生影响的因素。比如编辑人员的后期剪辑对“谈话场”最终的表现也会产生影响。谈话节目的最终样态并不是谈话现场完整纪录,而是经过编辑人员的后期剪辑之后形成的成品节目的样子。有的编辑人员在剪辑的过程中习惯把谈话主体所有的废话都剪去,这样的节目看上去节奏紧凑,信息量也大,主持人、嘉宾、观众,个个说话都干净利落。但实际上,这是对“谈话场”真实程度的一种破坏。在真实的“谈话场”中,是允许废话存在的,它本身就是谈话的一部分。而且,在节目中,保留一定的无用信息,可以缓冲观众的情绪,让观众在轻松的情绪下接受更多的有效信息。另外,编辑人员在进行节目剪辑的时候会按节目的要求和自己的构思对谈话进行时间顺序上的调整。谈话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管是话题的内容还是情绪的高低都是一步一步往前走的。这就要求节目制作人员做好前期工作,尽量避免这样的调整,即使要调整,也要注意以不破环“谈话场”的连贯性为原则。总之,后期人员在剪辑节目的时候,要尽量注意保持“谈话场”的自然状态,不要人为地破坏“谈话场”。到目前,电视谈话类节目在我国已经走过了将近18个年头。在这近18个年头中,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经历了彷徨摸索阶段,在节目形态和节目制作上渐渐走向成熟。然而审视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现状,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节目质量普遍不高。反思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现状,最终的结论往往是我们忽视了谈话节目的灵魂——“谈话场”。对于电视谈话类节目而言,“谈话场”是最本质的东西,对“谈话场”的研究和重视也是提高我们谈话节目质量的必由之路。从社会场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对 “谈话场”进行分析,为我们如何制作高质量的谈话节目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刘建明.穿越舆论隧道[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2] 郝朴宁.话语空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 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毕一鸣.谈话节目中的“场效应”和“场控制”——论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调控作用[J].现代传播, 2004(4).
[5] 欧阳国忠.如何营造谈话类节目的“谈话场”[J].电视研究,2002(4).
[6] 李明伟.久违了的话场——《实话实说》节目成功因素探析[J].电视研究,2001(1).
[7] 宋思霖.以“超我”营造真实谈话场——浅谈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J].声屏世界,2006(10).
[8] 李昱.国内电视谈话节目困局剖析[J].今传媒,2006(12).
[9] 王咏琴.谈话节目如何好看[J].电视研究,1999(9).
[10] 黄晓芳.从电视谈话节目的兴起看传播观念的更新[J].电视研究,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