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2012-04-29 14:23
环球人文地理 2012年2期
关键词:织锦五星姓氏

1995年,中日联合考古队在新疆民丰县境内的尼雅遗址中发现了一块精美绝伦的汉代织锦护膊。它保存完好,铺垫于墓主人的臂肘部位,尽管历经千年,却依然光彩耀眼。

织锦面积不大——长18.5厘米,宽2.5厘米,以青、红、黄、白、绿五色彩线织成,青色打底,鲜艳的白、红、黄、绿等色织出星云纹及孔雀、仙鹤、辟邪、虎等瑞兽花纹,其中星云纹饰形态缥缈灵动,而鸟兽则忽隐忽现地错落飞腾在星云之中,其织造工艺繁复精湛,堪称汉式织锦技术的最高代表作。此外,除了绝佳的工艺,这块织锦护膊真正让专家屏息的是上面用隶书绣着的8个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很快,这块带有传奇色彩的织锦就轰动了考古界,甚至有人猜测这是千年前古人对现代世界的一个伟大预言。

后来,专家研究认为,这块护膊其实是古人用来解释天象的织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中的五星,就是古代天文学家重点观测的“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古人利用它们出现的具体位置来占卜决断许多军国大事。因此,尼雅遗址出土的这块织锦其实是记录了一次占卜结果。随后,专家还在该墓葬中发现了另外一块织锦,上面织着“讨南羌(南羌是汉代时的一个民族,居于今甘肃、青海省)”。将这两块织锦连起来,就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而这也让后人读出了一个千年前的“军事机密”——当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同时出现在天空时,征伐羌族的战争就打响了。此外,当时“中国”是泛指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和今天汉语里的“中国”含义完全不同。所以,这块织锦上的文字只是占星用语,并不是对千年以后的预言。

尽管研究结果驱散了织锦所承载的神秘色彩,但却丝毫不影响其珍贵的文化价值,古人巧妙地将“青赤黄白黑”这五种色彩分别与五星一一暗合,在方寸之间便把阴阳五行学说表现得天衣无缝,这样的设计实属罕见。因此,“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被当之无愧地定为了国宝级文物。此外,随着织锦等文物的出土,一个失踪的古文明也渐渐浮出水面:精绝国。这个丝绸之路上的国度曾经拥有巨大财富,然而在公元3世纪前后,精绝国突然从历史中销声匿迹了,而其消亡的原因,或许就藏在尼雅遗址的无数珍宝之中。

布姓

“布”姓是个小姓,在百家姓中都找不到它的踪影,尽管如此,但它的分布却很广:从地域上看——河南、天津、山西、河北、四川、云南、广东等地均有分布;从民族成分上看,也涉及到汉、苗、藏、土、达斡尔多个民族。

这就很让人费解了。既然它只是个小姓,为什么分布又这么广呢?

纵观中国姓氏的姓氏谱系,你会发现,实在很难找出第二个姓氏会像布姓一样具有如此复杂的身世。与大多数姓氏的来源只有一两个相比,“布”姓的来源之多简直叫人瞠目结舌——竟然有十多个。而且布姓的体系十分庞杂,既有以先祖名字为氏的,也有因故改姓的,还有以部落名称汉化而来的……

其中,单以“祖先名字为氏”的就有两支:一支源于西北羌族,是从战国时期赵国著名的相马大夫,羌族人——“布子”的名字简化而来;另一支则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末期晋国子卿姑布,据《史记》记载,赵简子(赵鞅)为晋国执政上卿时期,他手下有个名人叫做姑布子卿,也极善长相术。这个姑布子卿的子孙就自称姑布氏,后来又改为单姓“布”氏。这些布氏族人的后裔主要定居于我国华北地区。

而“因故改姓”的情况则就要复杂得多。一种说法是,秦朝末期中国北方战乱频繁,很多大家族为了躲避兵灾逃难到岭南地区,其中有不少人就迁徙到了今天的广东佛山。当这些背井离乡的流民安顿下来之后,怀着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他们便以田园农耕中的“鸡”、“田”、“布”等事物作为自己的姓氏繁衍生活。另外,根据现居山西省清徐县孟封镇一位布姓族长的说法,他的这一支则是从古代会稽(今浙江绍兴地区)迁移过来的。

更多的布姓则是少数民族汉化改姓而来。比如,其中有一支起源于西域龟兹国,出自唐朝时西域龟兹国王“布失毕”。而根据《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和《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记载,布姓还有两支则分别来自9个蒙古姓氏和9个满族姓氏的汉化。到了清朝中期,满洲达斡尔族的布库尔、鄂温克族的布喇穆氏、鄂伦春族的布吉尔根氏3个部落接受汉文化以后,族人便以部落名称为姓,另取汉名。如今分布于东北吉林、黑龙江两省的布姓族人,大多都是这几个氏族的后裔。

虎头蜂

最近几年,在福建的漳州、泉州、莆田等地,一种“虎头蜂酒”悄然流行。虎头蜂酒是用当地特有的毒蜂——虎头蜂作为原料泡制的,刚开始时它只被用来搽敷患处,治疗风湿,后来功效竟越传越神,不仅能治风湿,对于很多其他疾病如骨质增生、中风,甚至癌症肿瘤都有奇效。一时间虎头蜂酒声名鹊起,价格最高时每瓶酒(500毫升)能卖到五六千元。许多人靠卖这种药酒发了财,但虎头蜂却因此倒了大霉——因为人类的滥捕,今天在自然界中已很难见到野生的虎头蜂种群了。

从昆虫分类学看,虎头蜂属于胡蜂科,但同一般的胡蜂相比,虎头蜂体型要大得多,样貌也要凶狠、恐怖得多。虎头蜂身体从头至尾都布满了黑黄相间、与老虎类似的条纹,而这也是它名字的由来。

虎头蜂性情凶暴,是所有蜂类中少有的会主动攻击人类的一种。人们在野外行走,不仅身上的香水味会招来虎头蜂,就连颜色鲜艳的外套、帽子也会吸引虎头蜂的注意。它们视这种气味、颜色为威胁,一旦发现必群起而攻之。单只虎头蜂的毒性并不大,但如果被连续叮咬数十下,再强壮的人也难以幸免。上世纪80年代,在福建漳州农村就发生了一起虎头蜂袭击放牛人的事件。当时,一个挂在矮树上的蜂巢被水牛不小心碰到,怒不可遏的蜂群立刻向水牛、放牛人发起了攻击。

放牛人显然比较有经验,看到蜂群袭来他赶紧跳进泥塘,只在水面上露出鼻孔,成功躲过了虎头蜂的袭击,但此时那头可怜的水牛就没这么幸运了——它被叮得狂号乱窜,但即使撒腿狂奔也躲不开汹涌的蜂群。到攻击结束时,这头水牛不知已被叮了几千下,在牵回家的当晚就四脚一蹬——死掉了。

虎头蜂叮死了牛,这条消息在当年轰动一时,人人谈之色变。后来,野外凡是有虎头蜂活动的地方都被划作禁区,人畜禁入。没有了人类的滋扰,虎头蜂种群一度繁荣昌盛,2000年冬,人们在福建莆田地区就发现了一个废弃的虎头蜂蜂巢,直径惊人地达到1.3米,里面能同时容纳10万只虎头蜂,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虎头蜂蜂巢。

再到后来——大约2005年时,坊间突然有了虎头蜂毒能治风湿的传言,神乎其神,虎头蜂的厄运也从此开始。从2005年至今,野生虎头蜂种群遭遇灭顶之灾,已几近绝迹。

喷瓜

在自然界中,绝大部分植物种子的传播必须依赖风、水、鸟、昆虫等媒介,但也不乏“自食其力”者,比如人们熟知的凤仙花,它的果实成熟后一遇外力便会自动裂开,把种子喷射到几米远的地方去。其实,这种本领并非凤仙花独有,一种葫芦科植物果实的“喷射”距离要比凤仙花远得多,它就是被誉为“植物界中最有力气的果实”——喷瓜。

说起葫芦科植物,其中的绝大部分人们都很熟悉,如属舶来品的黄瓜、西瓜、佛手瓜,土生土长的水瓜、丝瓜,但是,喷瓜绝对算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品种。历史上喷瓜原产于欧洲南部地中海一带,它的英文名为“Squirting Cucumber”,暗示着这种植物不仅具有黄瓜的外表,还具有“喷射”的功能。

成熟的喷瓜为椭圆形,呈绿色,上面长满了小肉刺,看上去的确像黄瓜,十分可爱。不过,这家伙可是一个暴脾气,和我们常说的瓜熟蒂落不同,成熟之后的喷瓜要是被触碰一下,立即就会炸得四分五裂。

喷瓜的这种特性源于其独特的内部结构。和我们常见的瓜类不同,喷瓜在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内部多浆的果肉组织就会变得黏稠,无数的种子并不是“镶嵌”在柔软的瓜瓤里,而是“悬浮”在浆液之中。成熟之后的喷瓜瓜皮柔韧,包裹着胀鼓鼓的瓜身,此时,如果稍有外力触碰,喷瓜的果柄就会自动与瓜体脱开,在果柄、瓜体连接处突然形成一个小孔——只见电光火石间,内压极大的果实“砰”的一声破裂,好像一个充足了气的大气球被猛地刺破后一样,所有的浆液连同种子会被喷射到十几米远的地方。据记录,喷瓜最远的喷射距离可以达到18米,而喷瓜的种子就这样被传播了出去。由于喷瓜喷射的时候“气力”巨大并伴随着声响,因此又得名“铁炮瓜”。凭借着特殊的本领,喷瓜形成了不依靠其他媒介,自己传播种子的本领,因此它也不需要像葫芦科的其他物种那样,以多肉质美味的果肉与含油量高的种子来吸引传播者。

不过,尽管喷瓜被引种多年,自身也有着非凡的本领,但国内熟悉它的人并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它不能食用——其果肉的黏液有毒,因此在靠近它时必须小心谨慎,一旦汁液喷到嘴里或是眼里,后果将不堪设想。不过,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喷瓜的果液虽然有毒,但富含的喷瓜素(葫芦素E)却可入药,在医学上作为泻下剂使用。

猜你喜欢
织锦五星姓氏
La preservación del tejido de seda tradicional
建德五星
姓氏从何而来
有趣的姓氏
瑶族织锦
守护那抹“五星红”
织锦古韵(七绝)
姓氏拆解
五星花
汉代织锦图案的排列方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