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2-04-29 12:50张雅静
时代金融 2012年21期
关键词:特大城市经济发展

【摘要】特大城市的经济是主导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特大城市发展的进程、速度和水平便是衡量国家经济现代化发展进程、速度和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十二五”规划重点提出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构建以特大城市为依托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群”。所以,如何发展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高品质的城市群,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特大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特大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特大城市作为中国重要的金融和商业贸易中心,掌控着全国的货币流通,商品与资金的流动与周转,其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截至2009年底,我国已经拥有人口达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118座,人口逾400万的超大城市39座;其中,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等多座重要的坐标性城市的人口均已超过1000万。特大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的同时,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也由此凸现出来:稠密的人口、同构的产业、匮乏的资源以及拥挤的交通等。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特大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发展规模。所以,从传统的特大城市经济发展理念中寻求突破,探索特大城市经济发展趋势的新议题随即提上日程。

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于1994年6月在英国曼彻斯特举行了该组织第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此次会议的主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创举性的战略新视角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坐标。同年,我国公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跨世纪经济发展的总提领。特大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必将给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

一、我国特大城市经济的发展地位

城市是经济赖以生存的载体形式和条件之一,特大城市作为我国城市的核心,其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明显的支柱作用。

首先,特大城市是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在西方的区域经济学中,城市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占有十分卓越的显著地位。虽然,我国的特大城市的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发展历程较为短暂,但其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一直占据较为突出的地位。如辽宁的首府沈阳,随着经济的发展,其经济的辐射效应和集聚效应越来越强,现已发展成为整个东北行政区域最大的经济中心,不仅引领着东北三省经济的蓬勃发展,更为毗连的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赤峰市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新契机。

其次,特大城市是中国重点经济区的核心支柱。我国的特大城市都是位于中国(省际)首位或者前2-3名的城市,其领先的科学水准,高级的人才素养,雄厚的要素聚集以及先进的经营理念无不烘托着国家重点经济区的中心指导地位。如环渤海经济区,作为国家重点经济区,它不仅牵动着河北乃至北京的经济发展动态,而且是我国港口贸易经济的重要输出源。该经济区的依托支柱就是身为特大城市的天津。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以武汉为首的长江中游经济区以及以重庆为龙头的长江上游经济区。

最后,特大城市是我国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动力。城市的经济结构是掌控城市经济功能发挥程度的咽喉,同时也是推动城市经济增长速度的先决条件之一。在城市不断自我建设、修复与改造的新陈代谢过程中,特大城市的经济结构变迁,直接影响着全国的城市经济结构未来的走向。例如产业区位空间结构的转换与变化。

二、特大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致使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如此重视区域经济的发展最大化,然而城市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如人口高速膨胀,交通持续拥堵,房价居高不下及居住环境每况愈下等,都为特大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归其要点,主要有几下几方面的原因。

其一,我国特大城市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一五”计划起,就将工业发展列为振兴经济的龙头,致使我国的特大城市多是以传统的重工业为依托而壮大。然而,经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传统工业已经跟不上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步伐,究其原因,归根结底就是我国特大城市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产业的组织协调程度低下;产业资源的短缺与过剩共存;产业技术设备功能落后;产业的地区同构现象明显。

其二,我国特大城市的所有制结构单一。从历史沿革的历程来看,我国经济一直秉承所有制为基础,多种私有制并存的发展机制,由此产生的所有制单一不变便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桎梏。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大城市的国有企业不断加大力度深化改革,力求调整自身多样化,然而,其庞大的市场比重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其他非国有经济成份的注入,这种特大城市所有制结构单调匮乏的局面改观甚微。(见表1)

表1 我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单位:亿元

年份 国有工业企业 私营工业企业

2009 146630.00 162026.18

2008 143950.02 136340.33

2005 251619.50 47778.2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2006版。

其三,我国特大城市的经济功能发挥不充分。城市的经济功是指在地域经济中所承担的经济中心的任务并由此发挥出来的效能,其中,以集散功能作为先导,生产中心功能作为基础,服务功能是条件,创新功能是动力,管理功能是保障。它是城市发挥一切职能的前提。就中国的特大城市而言,其集散、生产中心、创新功能发挥得较为充分,而服务和管理功能则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这直接制约着特大城市经济功能不遗余力的发挥,进而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进程。

其四,我国特大城市的基础设施投建不完备。我国特大城市在发展初期是以“先生产后生活”的思想为指导,以至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总体上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然而,基础设施是城市生存发展的基石,是城市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的决定性因素,其与城市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相关度。所以,我国特大城市这种基础设施的落后与经济活动主题的建设在空间上相脱离,并加之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的远远不足,一并把城市经济的发展拉入到了困窘的“瓶颈期”。

三、我国特大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第一,实施知识经济战略,实现经济内涵式增长。知识经济简言之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相发展之后而迅速崛起的一种富有新兴生命力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形态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性。构建知识经济体系,保证经济的内涵式增长,不仅是实现我国特大城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解决我国特大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协调问题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在改造传统产业的基础之上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搭建全面的公用信息平台,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创造完善的后台环境;另一方面,特大城市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地位,加强教育及科研人才的培养,实现高科技人才服务高新产业的格局,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第二,实施市场机制战略,实现经济的均衡增长。我国于1992年在党的十四大上确立了市场经济的建设目标,从此,我国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发展历程。实现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与有效运转,必须要有完备健全的市场运行法则作保障,从而促使市场自发开启自我调节自我优化的市场机制,进而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来看,我国特大城市的发展情况严重不平衡,沿海区域相对规范,内陆区域则相对还落后,建立以完备健全的市场机制为指导的特大城市势如破竹。首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决策机制,完成政府职能向群众倾斜的有型转变;其次,要建立健全的保障机制,为社会的弱势生活群体提供实际到位的保障体系;再次,要制定完备的激励机制,鼓励私营经济体进入市场,打破国有经济体的统治地位,以达到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总之,建立以实现城市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优化配置与协调互助为基础的良性市场机制是特大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前提。

第三,实施生态环保战略,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我国特大城市由于长期一味追究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忽略了随之而来每况愈下恶劣的城市环境。这一现状给特大城市带来了一系列难以弥补的损失,如环境污染的治理费用,投资环境恶化导致的资金外流等。在这种威胁之下,寻求经济和环境发展的平衡点,建设生态城市,对于实现特大城市经济绿色健康的可持续增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所谓生态城市,就是一种经济和社会自然协调的新型社会关系,是城市和谐、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特大城市生态化已经成为未来世界城市发展的主旋律。因此,要构建我国特大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不仅要对特大城市传统老化的产业采取择优保留的战略方针,更重要的是对人口、资源、交通和通讯等方面加以严格的治理与优化。

第四,实施分权管理战略,实现经济规范化增长。随着城市研究问题的发展与深入,城市规划作为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决定着城市的资源配置,结构优化以及公共秩序等衡量城市发展进程的决定性因素。城市管理正是城市规划中一项重要议题,是指按照国家政府机关的部署要求,地方政府通过财政,税收等行政管理手段,对城市的基础设施、人口密度、生活的物质精神环境等进行合理而周密的管理。然而,特大城市本身由于其资源集聚度高,城市多功能化等特点,决定了其复杂而混乱的管理环境。因此,实施分权管理对于特大城市是极其重要的。分权即权力由掌权机构向外流动和转移过程,包括政府内的分权和政府与社会的分权。政府内的分权即体现在地方政府对特大城市直接管理的高效性与垂直性;政府与社会的分权则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与街道办事处等社会机构管理职能的相分离,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由权力界限模糊而引起的政社不分的混乱局面,提高特大城市的管理效率,引导其经济走向一条规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左正,聂小桃,胡锋,李浩强.关于特大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承载力的探讨——以“北、上、广、深”为例[J].城市观察,2011(02):158-166.

[2]李勇.中国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的经济地位和可持续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2.

[3]李向荣.论特大城市的经济职能变迁[J].城市发展研究,1997(05):48-50.

[4]WTO与都市经济圈的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2002(11):37-43.

[5]朱斌,曹艾莉,郗小林.试论中国特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社会对科学的影响,1996(04):3-16.

[6]李向荣.论特大城市的经济职能变迁[J].城市发展研究,1997(05):48-50.

[7]王文超.袁中金.行政性分权下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11):13-18.

作者简介:张雅静(1988-),女,山西太原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责任编辑:刘晶晶)

猜你喜欢
特大城市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跻身特大城市,郑州跨河发展大郑北箭在弦上
北京的特大城市巨灾情景构建
资源紧约束下特大城市耕地占补平衡的思考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