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根 赵晶 张俊杰 徐中收 童竝 陈玉英
[摘要]本文结合心理危机干预实践经验和思考,在心理稳定化和创伤暴露技术两大类心理危机干预技术的基础上,构建了“稳定—暴露—展望”心理危机干预操作模式。本模式以危机遭遇者的掌控感的复原或重构为核心,在此引导下,富有创造性地运用心理稳定化、创伤暴露和展望技术,协助其有效应对危机,恢复心理平衡,“凤凰浴火”般地获得成长。
[关键词]心理稳定;创伤暴露;展望未来;心理危机干预;操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2)03-0018-02
地震、事故、血案……形形色色的危机事件,在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的同时,也极大地冲击着人们的心灵。社会对心理危机干预的需要愈发迫切,也愈发重视。当前,人们提出了众多的心理危机干预技术、步骤或模式,这为我们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但尚缺乏一个较为系统、明晰的操作模式。因此,我们结合自身的心理危机干预实践经验和思考,在整合相关的技术和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较为系统的“稳定—暴露—展望”心理危机干预模式,以复原或重构危机遭遇者的掌控感,协助其有效应对危机,恢复心理平衡,“凤凰浴火”般地获得成长。
一、掌控感:危机干预操作模式的核心
韦恩瑞伯和布罗契指出:“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感觉,认为我们是躲在有保护作用的神奇泡泡中游走这个世界的。这种想法将这个世界塑造得相当稳定而可预测。意外事故、有生命危险的疾病以及灾难并不会侵入我们个人的神奇泡泡。假如它们真的侵入个人的神奇泡泡中,将会使我们对自己、自己的生活以及自己在世界上生存的方式进行一次全面的重新评价,在生命最不舒服的情境下进行自我重新审视,将是痛苦、耗费时间与慌乱困惑的。”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们在为震区学生提供心理援助时发现,很多学生都觉得“现在的我,什么都不是,什么都做不了……生命真的很脆弱,人在大自然面前真的很渺小”。大灾大难往往会摧毁个体的能力感与自控感,轻则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体会到失落、无助与无望,重则会导致个体人格解体与崩溃。对这种无能为力感如不及时加以处理,长此以往,将对学生们的自主感、自尊,甚至整个自我结构、人格结构的完整与平衡产生威胁和破坏。震后学生的很多心理困惑与问题,如无法进入学习状态、考试焦虑、压抑甚或抑郁等,都与这种无能为力感——能力感的丧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危机的发生打破了人们庇护于“神奇气泡”的感觉,造成了失控,从而引发各种不适反应或问题。但韦恩瑞伯和布罗契指出,“处于不安状态的个体的内在某处存在着一股健全的生命力量,具有更高层次的运作潜能。你所要做的是协助清除这场危机所制造的碎片,以及发掘出那保留在底层的生命力。你不是一个必须去救援个体的救难工作者,而是只需伸出援手,协助那些烦乱不安的人们回复生活的平衡,并且靠自己持续走下去。”
因此,我们认为心理危机干预应当以复原或重构危机遭遇者的掌控感为核心。“稳定—暴露—展望”干预模式即是围绕危机遭遇者的掌控感构建的,掌控感亦是本模式能自成体系的核心,其中的稳定化、创伤暴露和展望技术,皆是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具体而言是指通过干预,使危机遭遇者重新感到自己是能掌握自身的反应和各种身心资源的,能在一定程度上操控环境为己所用,从而获得坚定的内在力量,坦然应对可能遭遇的危机。
二、技术:危机干预操作模式的主体
对危机遭遇者进行心理干预时需要谨慎和科学性,否则会适得其反,造成进一步的伤害。故此,心理危机干预者需掌握丰富的干预技术。目前,众多的心理危机干预技术一般可划分为心理稳定化技术和创伤暴露技术。心理稳定化技术主要处理危机遭遇者当下的情绪、认知和行为等状况,创伤暴露技术则处理其因遭受危机而带来的影响。实践中,我们发现除了可从上述两个方面入手外,还可引导危机遭遇者通过展望未来,获得应对危机的力量。故此,我们构建了“稳定—暴露—展望”心理危机干预的操作模式。
(一)当下与过往:心理稳定与创伤暴露
心理稳定化技术工作的目的,首先在于建立内在的稳定性,远离内心世界的危险地带,这是能够面对创伤的基本条件;其次,尽力寻找内心的正性资源,增加自身的可控制感,增强面对创伤的能力;最后,为以后把创伤经历整合到新生活中打下扎实的基础。常见的心理稳定化技术包括放松训练、保险箱、安全岛、内在观察者和内在智者技术等。
创伤暴露需要危机遭遇者直面与创伤有关的信息,从而激活创伤性记忆,为整合修正性信息提供机会,使创伤记忆的病理成分得以修改。简言之,创伤暴露就是在治疗环境中,帮助危机遭遇者直面让其感到恐惧但事实上安全的刺激,在持续的刺激中使其焦虑减轻,从而减少通过负强化得到维持的逃跑或回避行为。常见的创伤暴露技术包括遥控器、屏幕、中止、空椅子、眼动脱敏再加工技术等。
(二)未来的力量:展望技术
展望技术是指借助想象或绘画等途径,引导危机遭遇者通过展望未来获得应对危机的力量,如描绘未来家园、水晶球等技术。在不具备进行创伤暴露的条件下,可单独使用展望技术给予危机遭遇者力量,即“向未来借力量”。2008年在参加浙江省赴广元支教团心理援助队期间,我们对复课迎接延期高考的广元青川中学高三学生,使用水晶球技术开展了班级心理辅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有学生在课后发来短信说:“……想象一年后的我们,我想到了拣垃圾,我原以为你会在我们回答后结束游戏,但你没有结束游戏!继续让我们想象四年后,我‘看到我有了一个小小的垃圾回收站,十年后,我‘看见我的轿车,我的企业……我想我拣垃圾都能成功,那未来还有什么值得我犹豫的呢?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未来我做主!”
此外,有时即使对危机遭遇者进行了心理稳定化处理,但因其缺乏暴露于创伤情境的力量,辅导效果不太好。此时可通过展望技术,给予他们面对危机情境的力量,进而处理心理创伤。例如李伟健教授2006年在浙江省苍南县“桑美”台风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中,应用了描绘未来家园技术,使得危机遭遇者获得了直面危机的力量,从而得以在此基础上运用空椅子技术有效处理危机遭遇者的心理创伤。
三、创造性:危机干预操作模式的精髓
Gibbsetal和Myers认为最成功的灾难心理工作者,可以将一切不可预期的现象都视之为“挑战”,能勇于面对也乐于面对挑战。因此灾后心理工作者需要具有弹性的处事能力,修正从书本上学来的条条框框,调整自己的一贯工作方式,灵活处理各种特殊情境。因此,我们在运用“稳定—暴露—展望”心理危机干预操作模式时,以掌控感为核心,围绕心理稳定、创伤暴露或展望未来等目标,在危机干预进程安排、干预技术选择、干预技术运用等方面,需充分发挥创造性,灵活处理各种状况。
首先,心理稳定、创伤暴露和展望未来,构成了系统的心理危机干预操作流程,干预者可参照这一架构从整体上把握进程。但在实践中,需根据具体对象和情境,决定是系统完成这一流程,还是只选择进行稳定化处理或展望未来,但创伤暴露是绝对需要在心理稳定的基础上进行的。此外,心理稳定、创伤暴露和展望未来的开展顺序,也需要根据具体对象和情境灵活处理。如前所述,我们也会在进行心理稳定和未来展望之后,再进行创伤暴露。
其次,危机干预者需要掌握丰富的干预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对象和情境,灵活运用各种干预技术。此外,危机干预者还需根据干预进程中危机遭遇者的反应和身心状况,在必要时及时调整干预技术的具体实施内容。
此外,以危机遭遇者掌控感的复原或重构为核心,围绕心理稳定、创伤暴露或展望未来等阶段的具体目标,危机干预者可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思考,大胆创造、慎重实践,发展独具特色的干预技术,从而不断充实心理危机干预操作体系和模式。
参考文献:
[1][美]芭芭拉.鲁宾.韦恩瑞伯,艾琳.布罗契著.黄惠美,李巧双译.危机干预与创伤反应理论与实务[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16.
[2]周大根.震后学生的无力感及其辅导.马建青,唐闻捷主编.探索与创新: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362-366.
[3]马建青,王东莉.震后心理援助指南[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33-142.
(作者单位:1.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金华,321004;2.浙江省金华市教科所,金华,321000;3.浙江省温岭市教研室,台州,317500;4.浙江省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金华,321300;5.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金华,321000)
编辑/于 洪杨 怡 终校/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