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机制探析

2012-04-29 10:29刘建民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22期
关键词:管理机制仪器设备高校

刘建民

摘要: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机制的建立,对于最大限度发挥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为教学与科研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在高校普遍存在着对维修管理的认识不到位、缺乏完善的维修管理体系、仪器设备维护维修经费缺乏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制定合理的维修计划,加强仪器设备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完善的维修制度、建立仪器设备维护维修经费保障机制、重视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配备和培训培养等诸多方面去努力。

关键词:高校;仪器设备;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300-02

高校仪器设备的维修管理机制与学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息息相关,做好仪器设备的维护与维修,延长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是教学与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目前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机制建设的水平与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机制的建设很不适应,严重制约了高校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如何完善仪器设备的维修管理机制,有效地管理、使用好仪器设备,最大限度地挖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更好地为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服务,是高校管理中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对维修管理的认识不到位

高校普遍存在“重购置、使用,轻维修、保养”的现象,有些高校只是注重生均教学仪器设备数量的增加,而对设备的使用情况跟踪“监督”不到位,普遍忽视对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评价考核,使得一些仪器设备资产成了账面上的装潢,而没有或者没有完全在高校教学、科研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购置仪器设备时注重仪器设备的质量,而使用后的保养不够和缺乏维护是很多仪器设备存在的问题。在购置仪器设备时,从项目申报、立项论证、市场调研、采购执行直至设备验收等环节,工作较为主动,过程管理也较为规范。在仪器设备购置完成后,设备的安装调试过程常被轻视,未能按严格的步骤来安装调试,设备缺乏合理的维护和科学的管理,使有些仪器在不良状态下持续运行,严重缩短仪器的使用寿命,同时影响实验的准确性,这就使日后设备出现故障时给故障排查增加难度。而在仪器设备使用过程中,存在维护维修管理不及时、不到位情况。有的仪器设备由于没有及时充分使用和检测,有些问题在保修期内未能发现;还有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疏于日常维护和保养,只要该设备能运行,就一直使用,直至出现问题而停机。故障发生后,急于使用的仪器设备就去报修,有代用仪器的,则会搁置一段时间甚至几年才去报修,而此时因使用和管理人员已变更,设备档案资料不完整对故障和问题不能准确说明和申报等,从而降低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和使用寿命,影响了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投资效益[1]。

2.缺乏完善的维修管理体系

维修管理机制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到维修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虽有制度但执行不力,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尤其是精密贵重仪器设备,需要制定操作规程和管理规章制度,如:上机前的专业培训、仪器设备管理人责任制、仪器设备使用记录维护日志和文档收集、仪器设备定期检修保养计划、仪器设备维修维护管理办法、维修申请及审批程序、维修基金管理办法等。目前有的高校虽然制定了使用管理规章制度,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并没有真正执行落实到位。仪器设备使用培训不到位,制度不健全,忽视常规维护保养等,往往造成了仪器设备的非正常损坏,甚至仪器设备的提前报废。学校没有专门的维修管理机构,各学院分散管理,这样既不利于学校的统一管理,又会出现检修工具、设备和仪器利用率低或出现重复购置的现象。由于仪器设备维修岗位责任不明,有的院系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维护维修仪器设备积极性不够。实验教师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较多关注的是仪器设备的功能和实验室的正常开放使用,而实验技术人员由于未明确赋予维修职责,对于新的仪器设备工作原理不太熟悉,难以承担日常维护维修任务。仪器设备的维护维修完全依赖仪器设备的供应商和服务商,不利于实验教学水平的提升,也不利于实验仪器设备常规保养维护工作,增加了仪器设备的运行成本。

3.仪器设备维护维修经费缺乏

高校设备购置时,经费基本可以得到保证,但往往缺乏运行经费,无配套维护维修经费。再者,仪器设备生产公司为了营销的需要,都要提供保修期和长期维修的优惠条件,这样以来,高校对仪器设备的维修经费就基本处于不考虑状态,仅仅依靠仪器厂家维修。但往往亟须修复的设备不能及时维修,比如购置的仪器出现问题,联系厂家技术人员时,他们要求把仪器寄回厂家或等一条线路上其他单位的仪器出现问题,他们再沿途一并解决。如此将会导致设备久久搁置,甚至于报废,严重浪费教学仪器设备。另外,由于维护维修单位和维修经费管理单位不归口,设备维修的报告往往需要大循环,得不到及时批复[2]。

二、维修管理机制的建立完善

1.制订合理的维修计划

随着高校仪器设备数量的增加、层次的提高以及智能化、一体化的加强,传统事后维修体制无论是在实现维修工作的快捷和高效上,还是在提高仪器设备维修保障体系和实验教学资源的效用上,都日显不足。教学实验仪器应在每学期教学任务完成之后组织人员检查维护,及时制订维修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维修中心要有一个全面的维修计划,包括维修工作的目标、维修资金落实、维修人员的培训、维修工作检查指导、维修方式、检修内容、检修工作量、检修间隔期、检修时间等诸方面内容[3]。

2.加强仪器设备信息化平台建设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建立信息化、网络化仪器管理体系,实现仪器设备管理手段现代化,是提高管理水平和维修效率的有效途径。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建立“仪器设备管理维修使用信息平台”,采用网络化管理方法,有效提高仪器设备维修服务的水平。对于拥有仪器设备的单位,每个单位设定一个或多个用户账号,用于管理本单位的仪器设备。各仪器设备管理人员按要求上传和修改该设备信息(如名称、型号、国别、编号、价值、所属实验室、维修时间、维修周期、使用收费标准、联系人、联系电话等等)。该平台对使用者开放,免费注册,申请使用者即可浏览、查询所有仪器设备的状况,还可监督是否按维修计划执行。

3.建立完善的维修制度

为使维修维护工作有章可循,应制订“仪器设备运行维护管理办法”、“仪器设备维护维修基金管理办法”、“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维修办法”、“仪器设备维修人员岗位职责”、“仪器设备档案管理办法”、“仪器有偿使用管理办法”、“仪器资源共享办法”、“仪器考核办法”等,确保仪器设备维修维护顺利进行。在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考核中,把日常管理,包括运行维护维修等内容,作为一票否决条件。

4.建立仪器设备维护维修经费保障机制

按国家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购置仪器设备后,每年应落实不低于购置费6%的运行费。每年划拨一定数量的仪器设备维护费及保养经费,其额度可根据仪器设备的新旧程度,按仪器设备造价的0.5%~1%提取,由仪器设备管理部门支配。建立维修专项基金,保证维修经费足额按期到账,解决由于经费不足导致仪器设备维护维修不及时,使用效益受到影响等问题。10万元以下常规设备单列维修经费,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归口管理,对实验教学设备进行集中维护管理。公共教学设施类,每年划拨维护经费30万元以上,对耗材和配件购置实行招标,有效控制维修成本。语言教学类设备由相应的院系集中管理,保证教学实验正常进行。

5.重视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配备和培训培养

每台仪器设备均有一名专职或兼职设备管理员,负责设备的全面管理,保障设备的使用率和完好率。院系购买仪器设备后及时组织专家对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学生进行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学习和操作培训,将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归纳成精简易行的文字张贴在实验室显著位置。培训指导由厂家技术人员或学校熟悉使用操作方法的教授或实验技术人员担任,教师和学生大型仪器设备上机实行“持证上岗”制。提高上机培训质量,减少因操作不当导致仪器设备的损坏。培训工作也包括对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勤俭办学、修旧利废的思想教育,使师生员工树立起勤俭为本的思想。

参考文献:

[1]胡芳,汪正力.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8):106-107.

[2]尹招琴,朱维斌,李文军.提高大型仪器使用效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160-162.

[3]苟在康.提高大型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有效措施[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3):135-136.

[责任编辑 陈鹤]

猜你喜欢
管理机制仪器设备高校
试论工程造价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探讨
上海航征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关于软科学质量管理机制的问题探讨
工电道岔结合部联合管理机制的探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