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凤
摘 要:本文阐述中国小提琴音乐艺术民族化道路的小提琴音乐艺术的早期传播,根据资料和已确定音乐史综合阐述小提琴音乐艺术早期传播的表演、创作及教育形成的历史原因。呈现给读者,观察一个真实的小提琴音乐艺术的历史变迁过程。通过对小提琴演奏、小提琴作品创作、小提琴表演教育三个方面的描述,论证小提琴音乐艺术如何从西方音乐走向小提琴音乐艺术民族化。
关键词:“普及”奠定基础拓荒者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7(c)-0251-01
1 引言
中国小提琴音乐艺术的道路是一个音乐民族化的过程。这一路走过,我们从认同西方文化到主动认识西方文化;从认同小提琴音乐艺术到主动认识小提琴音乐艺术,看似随着国家的发展,自然发展的小提琴音乐文化事业,却是几代人艰难历程和艰辛心灵历程。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的小提琴音乐艺术在中国的出现、传播、发展,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以西方宗教为媒介的传播,教会音乐、教会学校音乐课程为小提琴音乐艺术作了“普及”;社会音乐活动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包括创办乐队与音乐表演;中国最早的小提琴专业留学生,无疑是中国音乐史上永远值得尊敬和怀念的小提琴音乐艺术真正的拓荒者。
2 中国小提琴音乐艺术最初传播
明末清初,大批西方传教士来华,中西文化交流的总体趋势,提供了小提琴艺术在中国最初传播的平台。传教士除了传播西方宗教信仰,也带来西方的科学、文学、艺术等知识。擅长乐器的传教士,还组建教会西洋乐队演出。在杨乃济《乾隆朝的宫廷西洋乐队》(载《紫禁城》1984)的资料显示,中国最早的由35位内廷小太监组成的西洋乐队中,包括10把小提琴,是乐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小提琴的最初传播具有民间性,其主要是教会传教士组织的中国人、外国人的教会乐队。他们的小提琴演奏技术相当普通,没有专业授课,基本上局限于合奏形式。同时也缺乏专业的乐理知识。再由于中国听众的欣赏习惯,显得一些乐曲也不入耳。但是,宫廷乐队是日后中国小提琴演奏“普及”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3 中国小提琴音乐艺术进一步传播
西方殖民主义在中国的扩张,也拓宽了小提琴艺术在内的西方文化进一步传入的通道。20世纪清末“西学东渐”西洋乐器逐渐在我国传播,从清朝的宫室到民初的大总统府、北洋军阀的军队等都有吹奏乐队,其中也有以小提琴为主的小型管弦乐队。1900年在上海成立的“上海工部局乐队”是职业化的双管制管弦乐队。除了表现让中国听众吃惊的传统的强烈的和弦和双音的小提琴乐曲,还同欧美一流的表演艺术家合作演出。在上海成立的公共乐队与赫德乐队,演奏员的训练都是请外国教习。虽缺乏全面的训练,但是已经能为舞会伴奏。西方在中国的教会学校,音乐课程占相当重要的地位。中西女塾的音乐课已经专业分明为:钢琴、声乐、弦乐,三大部分。具有了专业小提琴教育的雏形。
世俗的音乐及相关活动,兴起的“西洋乐队热”,特别是上海工部局乐队(1927年开始有中国演奏员加入)作为在中国本土长期展示西洋音乐,为中国音乐院校提供小提琴及其它专业高水平师资,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教会音乐活动和教会学校音乐课程,虽然以宗教为中心的西方音乐文化,没有当时中国民族音乐特色。由于西洋音乐基础理论的传播,对中国小提琴艺术奠定坚实的西方音乐理论基础。
4 中国小提琴音乐艺术起步
清末民初,随着学堂乐歌、音乐教育兴起,人民对外国音乐发生兴趣。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开始更加广泛的接触西方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而认同小提琴,逐步上升到开始主动学习小提琴的演奏。这时候的中国只有洋人演奏,还未曾出现职业的小提琴演奏教育。第一批从日本音乐学校留洋归来的留学生,成为中国小提琴艺术真正的拓荒者。他们除了从事小提琴表演,也大量教授西方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并创办各类音乐学校。如:曾志忞和夫人曹汝锦(目前文献记载的最早的留日小提琴课程女生)夫妇创建了上海贫儿院音乐部;与冯亚雄、高砚耕(小提琴专业留学生)创办的“国民音乐会”“夏季音乐讲习会”。传授西洋乐器演奏、西洋乐理,包括和声学、风琴、洋弦、大鼓、小鼓等。其中“洋弦”就是西洋弦乐器。虽然因战事之损,上海贫儿院的活动并未维持多久,但是他们的活动与其它音乐机构一样,推广社会音乐,对中国小提琴艺术的普及和提高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曾志忞在他的音乐理想中,表达了改变中国音乐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但他并不主张以西乐替代中乐,而是期望“吾国将来音乐,岂不欲与欧美齐驱。吾国将来音乐家,岂不愿与欧美人竞技。”表达要使中国音乐赶上世界潮流的愿望。
除了小提琴演奏和教育,小提琴作品创作也开始发端。萧友梅先生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中我们能寻迹到中国早期小提琴音乐创作。这首欧洲古典乐派风格的作品是萧友梅先生1919年留德时创作的。作品平衡的旋律、对称的发展、严谨的和声,是中国早期专业创作中研究西方作曲技法、模仿西方古典音乐音乐风格的自然结果。同时期赵元任在美国改变创作的小型钢琴曲《花八板与湘江浪》等作品,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批用西方作曲技法创作的器乐作品。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小提琴作品是李四光先生的《行路难》(手稿由陈聆群教授考证)。是一首无伴奏小提琴曲。这位当时留学伯明翰大学地质系中国未来的科学家李四光,十分热爱音乐,拉得一手好琴,常即兴演奏。作品表现知识分子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
5 结语
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西方科学文化活动,都是为了西方殖民者的殖民目的。小提琴音乐艺术也是使然。中国人按照自己的意识去学习小提琴演奏、从事小提琴音乐教育、创作小提琴音乐作品的相关艺术活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小提琴音乐艺术的起步和开端。
参考文献
[1] 张前.中日音乐交流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2] 陈聆群.马思聪之前的中国小提琴音乐述略.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5,2.
[3] 钱仁平.中国小提琴音乐.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