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星鸿
摘 要:本科生导师制是把本科教育从批量化培养转变为个性化教育的制度。为了促进高校管理工作的发展,阐述了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体制改革措施在我国高校实施中所起的作用,并针对实施中所出现的问题,就如何建立符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的本科生导师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个性化教育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7(c)-0246-02
本科生导师制是国外的一些名牌大学如哈佛、牛津、剑桥等普遍采用的制度[1]。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本科生导师制也走进了国内越来越多的大学校园[2]。笔者就本科生导师制的含义、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几年来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经验,针对建立符合我国高校实情的本科生导师制提出合理化建议。
1 本科生导师制的含义
本科生导师制是把本科教育从批量化培养转变为个性化教育的制度,由一位导师带几名本科生,导师将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生活、思想等情况提供多方面的指导。
导师制是与学分制相适应的一种学生培养模式。在学分制条件下,由于学生对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各专业的知识能力结构缺乏深入的了解,尤其是一、二年级学生不能按学分制要求独立地设计出合理的学习方案。实行导师制可以改变这种情况。在选课时,指导教师向学生提供专业教学计划及有关选课的各种规定,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特点、兴趣和就业目标的学习计划。通过导师的帮助,使学生既能自主学习,又能遵循学习规律和达到培养目标。
2 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
2.1 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现在的高校一般都为本科生开设几十门甚至上百门的选修课,让学生自主选课,刚进校的新生难免会有盲目性,需要有专门的教师来指导。另外,北大等学校将实行按院系、学科大类招生,大一新生入校后不立即划分具体专业,而是在导师指导下从第二年开始选择专业。学生刚入学就给配备导师,无疑会对他们的专业选择和兴趣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2.2 发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导师与学生的亲密联系,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宽容的师生关系和朋友关系。导师可对学生的学业和素质培养给予积极的引导,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切实发挥高水平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示范作用。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可增进师生的相互了解、支持和信任,逐步形成互动的教育教学关系,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3 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成才观及价值观
导师与学生充分的沟通可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通过给学生讲道理、讲志向,并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职业道德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努力成才,并帮助他们确定成才的道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导师通过向学生介绍学科专业特点、发展动态及其社会需求,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2.4 使学生早日参与科研工作,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熏陶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
学校为本科生所配备的导师都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学生一旦成为某个教师的指导学生,他就有机会参加这个教师主持的科研工作,从而耳濡目染地知道实验的方法,窥见科研的门径,直接培养出对科研的兴趣。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习惯及通过科学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3]。
3目前我国高校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3.1 导师的数量不足
原因有二:一是我国高校的生师比平均为16:1,远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14:1。随着逐年的扩招,师资匮乏的问题越发严重,所以必须加快充实我国高校师资的步伐。
二是学校对担任本科生导师的资格要求过高,如某校要求“教授、副教授,最起码得是个博士”,笔者认为对于那些具有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的讲师或硕士,只要其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能严于律己、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也应该纳入本科生导师的队伍。另外,可以聘请已退休的精力充沛、也想发挥余热的老师来担任,因为退休教师阅历丰富、时间充裕,可以和学生更好地交流。这样就可缓解一下导师不足的矛盾。
3.2 导师能投入到本科生指导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现在担任本科生导师的教授、副教授们都是学校的栋梁,一般都是博导、硕导,且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一名教授所带的研究生数量也在增加,他们同时还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又要忙于各种学术活动,有的还肩负着行政管理工作,已经是忙得连轴转,他们并没有三头六臂,能分给本科生的时间有多少呢?所以在导师制的实施中,导师感慨实在抽不出充足的时间,学生则抱怨有一种“有名无实、形同虚设”的感觉。要想把本科生导师制落到实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2.1 适当减少担任本科生导师的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现在一般高校对专职教师的工作量要求还是过高,如我校要求不少于一年300课时,使得备课已占据了教师大部分的课余时间,再加上搞科研,已经无暇顾及其它了。如果能适当降低工作量标准,就能腾出精力和时间去做好学生工作了。
3.2.2 导师和学生之间采取灵活的联系方式,如电话、电子邮件等,这样可以弥补见面机会和时间不多的不足。另外,学生有问题想请教导师时,可以先提前和导师约好时间,以免冒昧造访,老师却没空理他。
3.2.3 采取导师、班主任和辅导员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除了北大等少数学校,目前我国高校基本上都处于由学年制向学分制过渡的阶段,班级和班主任还是有存在的必要性。班级的存在有利于搞活动,尤其对于以学习基础课为主的低年级,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合作能力。班主任主要管理班级宏观的事情,例如评比、考勤、纪律等,同时可以抓抓同学的学习、思想工作,这样也可使导师肩上的担子要轻一些。有了导师,辅导员也不能撤,他们可从宏观上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上传下达一些院系的精神,组织一些大型活动。总之,将导师、班主任和辅导员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分工,使他们既能各负其责,又能互为补充,这样就能使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3.3 导师自身的专业局限性
导师都是具有很强专业性的,他们只是对某一学科领域有很深的造诣,不可能对所有的课程都很精通。如果本科生从一入学就跟定了某一位导师,对其成长可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不符合现今的本科生培养目标—“注重通才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可通过以下几条途径予以改善:
3.3.1 成立导师小组
由擅长不同领域的导师组成小组,来共同指导数十名学生。这样可使导师之间优势互补,成为本专业学生的共享资源。为了防止出现分工不明确的局面,可规定每个导师指导相对固定的几名学生,当其学生提出他解答不了的难题时,再去找导师组其他成员。
3.3.2 聘请品学兼优的研究生做导师助理
研究生是从本科生选拔出来的,他们都是过来人,在经验、时间和精力上都有条件做这项工作。在高校中,由研究生给本科生上实验课是很常见的事,可以选择他们中的优秀者来担任导师助理。除了学习之外,对于本科生的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小班讨论等都可以得到研究生一定的指导。
总而言之,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体制改革措施在我国高校中仍处于试行阶段,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加强研究,不断提出改进意见和办法、不断完善,建立起符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具有各个院校自己特色的本科生导师制,才能推动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使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真正落到实处、起到实效。
参考文献
[1] 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许少强.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的探讨[J].财经高教研究,1997,8(2):21-23.
[3] 吴勉华.试论本科生导师制与中医药创新人才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00,7(2):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