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春祥
摘 要:生态旅游一经提出就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旅游在其发展过程中首先应明确概念,准确理解掌握生态旅游资源在旅游活动中的特点。为使海南旅游业实现可持续高速发展,本文针对海南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进行了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并且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开发措施。
关键词:海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7(c)-0239-02
近年来,生态旅游已成为我国各地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的主要项目之一。生态旅游不仅仅只是利用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获得经济效益的旅游活动而已,同时它还能够让人们加深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了解,并认识到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重要意义。利用旅游目的地招揽旅游者是生态旅游的主要资源,也是成功开发旅游的最主要条件。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开发模式和使用方式及建设规模等都和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高低对未来旅游业的持续发展起到指引作用。因此,研究海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是能让其发展振兴的重要方式之一。
1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及特点
1.1 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
所谓旅游资源指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事物、文化客观事物,它们都可构成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是指:凡是能够吸引游客前来进行生态旅游活动,并对游客起到教育反思作用的自然事物和具有生态文化内涵的人文事物。在保护它们的前提下,还能被现在的旅游业所用,最终实现能够产生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综合效益的生态旅游活动对象物。
1.2 生态旅游资源的特色
生态旅游资源不仅仅和传统旅游资源有着一些共同之处,也有着自己不同的特色。
1.2.1 自然美和生态美
一般的自然旅游资源重点表现为自然美,而生态旅游资源除表现出自然美外,更多的表现出生态美。生态美源于自然,它主要包括自然生态美和人文生态美两类,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和谐”。所谓和谐就是指自然界生命与生命之间、生命与环境之间相互支持、互惠共生所表现出来的美的形式。如森林系统中乔木、灌木和草本之间互相提供的光热、阴阳、干湿等条件,这种系统内各组分的和谐共处,充分利用各自需求的条件,维持整个系统的协调发展,使自然表现出和谐之美。
1.2.2 变化性和进化性
生态资源是组成生态因子的一部分,同时生态因子又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生态系统是一个一环扣一环的进化系统。森林、草原、湿地是大自然进化的产物,正如我们知道的,如今的森林和10年前、100年前,甚至更久之前的也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即使是和以后也恐怕不会一样了。时代在发展,物种在进化,整个地球都在不停的变化着。每一种生态因子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因此生态旅游资源也在变化,进而形成了一个动态的系统。
1.2.3 原始性和和谐性
生态旅游资源是大自然孕育而成的,浑然天成,没有任何的人工修饰的最原始生态资源。不论是清水秀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还是一望无际的荒漠都是原始自然生态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地球上的生物和环境在经历了几十亿年的进化形成。地球只有一个,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生态资源也是有限的,因此人类应遵循生态学规律,建立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系统。可顺应自然而建的或者在天人合一等思想指导下建造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1.2.4 脆弱性和保护性
生态旅游资源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都会对其产生影响,而其自身的承受能力并不强,超过一定限度之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为了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首先就要针对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做到充分的保护。应充分的认识到人类的经济利益和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依据生态生态学规律,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在实现旅游开发的同时,有效地保护生态旅游资源。
2海南在生态旅游资源方面的优势
2.1 原始的生态旅游资源
2.1.1 奇特的地貌
海南山地占据了全省总面积的60%,地貌地质大部分为花岗岩,多奇峰、深壑、怪石,不仅仅有五指山、黎母山、吊罗山,迷人的七仙岭和百花岭等,还有填补了我国热带岩溶地貌空白的仙安石林、仙龙洞、金波“小桂林”、红坎等。海口石山火山群与广东湛江湖光岩整合一体,以雷琼地质公园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我国发现的第一个陨石坑就是白沙陨石坑,它是在70万年前一小行星坠落爆炸所形成,直径3.7公里,坑唇墙型态依旧完好如初。
2.1.2 热带雨林植物景观
植物种类繁多的海南山地热带雨林,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植被均有显而易见的垂直地带性,在这里奇特的热带雨林景观随处可见,如,“几代同堂”、“雨林屏风”、“空中花园”、“绞杀”、“独木成林”、等等。
海南还有630多种的珍稀特有的热带植物,其中桫椤、海南桫椤、白桫椤、大羽桫椤、坡垒、海南粗榧、母生、子京、花梨、野荔枝、见血封喉、青皮、海南苏铁等被誉为热带雨林“十三太保”,更是著名的野生植物
海南山地热带雨林区内的植物种类繁多,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天然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到处还充满了各种奇特的热带雨林景观。如,热带雨林的板根、根抱石、“几代同堂”、“雨林屏风”、“空中花园”、“绞杀”、“独木成林”、老茎生花等等。还有“冷血杀手”见血封喉,“四大南药”的益智、巴戟天、砂仁、槟榔,“植物寿星”龙血树等。
2.1.3 珍稀的野生动物
海南山地热带雨林区有着大量的野生动物,主要有黑冠长臂猿、蛇类、鸟、龟、鳌、猴、穿山甲、果子狸、箭猪、黄京、云豹、孔雀雉、椰子猫、坡鹿等等。在海南山地热带雨林区有着兽类76种,鸟类1000多种,爬行类有104种,两栖类有37种。就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就多达60多种,均属珍稀动物之列。其中黑冠长臂猿是世界上四大类人猿之一,也最为珍贵。
同时,海南山地热带雨林区的蝴蝶种类,占全国蝶种的50%,有600多种。具有体型大、色彩艳丽、等特点。这其中的稀有珍贵的品种就有7中,如:凤蝶、蛱蝶、粉蝶等。
2.1.4 蓝色的生态旅游资源
海南独有的海滨生态旅游资源和河湖泉瀑生态旅游资源已经成为我国海南的蓝色生态旅游资源。作为我国最大的海洋省,拥有210km2的海域,环岛海岸线长达1580多km。可以利用椰风海韵、沙软潮平、海水清澈、空气清新等方面的优势,开发成世界著名的海滨度假休闲康疗旅游胜地。尤其可以充分利用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以及蜈支洲、分界洲、西岛等生态海岛。再加上最近开发的“中国的马尔代夫”—— 西沙群岛旅游项目,海南可开发的蓝色生态旅游项目可谓丰富多彩、潜力巨大。
海南全岛有150多条的河溪,其河流是呈放射状流入海的。大小湖泊、人工水库也不计其数。海南拥有这么丰富的河湖泉瀑的资源,可加以利用并开发出淡水养殖、游钓业、漂流、探险、观光等一系列旅游项目。拥有大小泉点有几十处的海南,可将其开发为兼具健身、康疗、运动、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观光旅游度假的休闲娱乐项目。此外海南的瀑布也很多,仅吊罗山就有十几处,是避暑、度假的胜地。
2.2 人文生态旅游资源
2.2.1 古文化遗产丰厚深邃
灿烂的古代海洋文化。汉代开始就开辟了以南海为中心,向周围国家乃至欧洲、非洲等地区通商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海南岛与南海诸岛,特别是西沙群岛,就处于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航道要冲之处。近年来,在海南三亚市的梅山、蕃岭坡、回新村和陵水县的干教坡、福湾等沿海一带发现的多处伊斯兰教徒墓群,均临大海,其墓和墓碑均用海边的珊瑚石制作堆砌,碑额上刻有圆月及其它花纹图案,内刻阿拉伯文或波斯文。这些,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典型的古代海洋文化艺术的代表。
海底村庄奇观。在中国,有个名为“仁村”的古代村庄,因为明朝万历年间发生的琼州大地震发生,陆沉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形成现在的72个“海底村庄”,是中国惟一的因地震导致陆地陷落成海的古文化遗址。国内外因为他的罕见,每年5、6月许多游客乘船游览此地,透过海水观看海下古村庄的原生态以及各种遗址,甚至能看到“贞节牌坊”的细致雕工。千年古盐田。位于洋浦经济开发区新英湾南面的盐田村,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经过世代耕耘,开垦出盐田750亩,凿出了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砚式石盐槽达7300多个。这是中国最早的一个日晒制盐点,也是中国最后保留原始日晒制盐方式的古盐场之一。
2.2.2 民族风情独具特色
(1)黎族织锦。大概早在3000年前,海南岛的黎族同胞就已开始织锦。在纺、织、染、绣四项工艺上黎族有自己独有的特点。黎族织锦图案中大量运用直线、平行线、方形、三角形等,构成富有装饰风格的百来种奇花异草,飞禽走兽和人物的图案花纹,使由黎族织锦而成的黎锦、黎单、桶裙、头巾、花带等更显得光彩夺目。(2)黎族打柴舞。黎族民间传说中,建茅屋时,竹竿不断从屋顶滑下,人们为避免打脚碰头刺脸,便不断地跳呀跃啊。后逐渐发展演变成了“跳柴舞”。(3)黎族、苗族的婚礼。黎族、苗族人民的古老的传统婚礼仪式依旧保存至今。(4)传统佳节“三月三”。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纪念祖先,喜庆新生、赞美生活的传统节日。随着时代的变迁,“三月三”也逐步形成了黎族青年男女通过歌声相邀意中人、互诉衷情的重要节日。
3海南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3.1 树立保护性开发的意识
目前盲目开发、自然景观破坏严重、景观保护对象受损,游客严重超载,生态环境受破坏;人造景观和设施泛滥,景观污染及趋同现象严重;保护不力,管理落后,文化景观退化或受损等这一系列的景观生态问题都在海南许多生态旅游区都不成程度的存在。如海南滨海珊瑚礁遭到不间断的采挖,用于烧石灰、制水泥、做工艺品,失去了珊瑚礁海岸屏障,造成海岸侵蚀陆地下沉,在文昌东郊椰林、三亚西岛、三亚湾等海岸都在发生。近海红树林与部分海防林历史上都遭到无情砍伐,红树林面积减少一半以上,海防林多段断带缺失,造成台风灾害加剧。要注意避免上述问题出现,首先就应树立保护性开发的意识: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有系统和保护的观点;要摈弃传统单纯的资源型、客源型及资源—客源型模式,走护源型开发之道;改变的传统偏重资源和资金的倾向,加大知识要素投入;在开发过程模式上,坚持规划、设计建设、经营管理和旅游环境监测的循环开发过程,避免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直线单向模式,最终实现了海南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3.2 推出地方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产品
海南上升为国际旅游岛作为国家战略建设比较晚,虽然海南生态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是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旅游产品单一,旅游特色项目不明显。充分的利用海南现在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推出地方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产品,如:
(1)科考观光旅游,利用保亭毛感、儋州八一喀斯特地貌,以及海口火山地貌典型和霸王岭、尖峰岭、吊罗山、五指山、大洲岛、鹿回头、东寨港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丰富的珍稀动植物资源,开展一系列的具有针对性的科学考察、观光旅游等旅游活动;
(2)森林生态旅游,在尖峰岭、蓝洋、吊罗山、七仙岭、黎母山、霸王岭、铜鼓岭等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茂密、环境优雅,开展森林疗养、森林浴、森林植物考察、森林动物考察等森林生态旅游活动;
(3)滨海休闲度假生态游,利用亚龙湾、海棠湾、大东海、三亚湾等海湾,以及蜈支洲岛、西岛、分界洲岛、西沙群岛等海岛优势开展休闲娱乐、度假旅游活动;
(4)避暑生态旅游,利用五指山、吊罗山、尖峰岭及其天池夏季凉爽的气候,空气清新等条件优势,开展避暑消夏、观光旅游活动;
(5)水上生态旅游,利用万泉河上游河的水深、湍急及两岸美丽的风光来开展水上漂流及探险等一些娱乐产品。
(6)民俗生态游,利用少数民族的习俗、游艺等来开展的旅游产品是很具有特色和品位的。
3.3 设计合理化的生态旅游路线
为了让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旅游规划的必要的。海南的生态游应遵循科学的规划,在全国的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来制定合理的开发保护计划。首先,尊重现有的状态和特点,包括旅游资源的主类、亚类、基本类型以及旅游资源单体的分布情况,主要旅游资源的品质等来进行合理的规划;其次,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战略,包含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布局、时序安排、基本方式,与之相应的保护原则、保护方法、保护模式等,它应当与已经出台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3.4 筹措资金,完善生态旅游基础设施
生态旅游虽比传统的旅游开发投入的资金少,但也是需要一定的开发资本最为后盾。海南许多生态区均在经济贫困区,因此缺少资金是发展的一个瓶颈。想要发展的快速,完善生态旅游基础设施,资金的筹措是头等大事。而薄弱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海南不可能只靠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必须广辟财源,多途径筹措资金。一是通过政府贷款、拨款,当地居民集体、个人入股、捐募;二是争取国家旅游扶贫专项基金;三是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制订优惠的投资政策招商引资。筹措的资金加快旅游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改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交通设施、通讯设施以及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等设施的条件,为发展海南生态旅游创造造良好的环境。
3.5 生态旅游人才培养
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特殊的旅游方式,需要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海南应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及请进人才、派出学习等办法,培训和培具有生态保护专业知识的导游人员、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避免“生态盲”从事生态旅游服务与管理工作,为海南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提供人才保障。在旅游资源规划和开发中,需要有大批专业人才来计划和实施旅游资源及环境保护的具体细节,真正把旅游资源保护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王建军,李朝阳.田明中.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体系构建[J].地理研究,2006,25(3).
[2] 青朴.海南热带雨林生态旅游如何开发[N].海南日报,2005-10-31.
[3] 范南虹,苏文拔.神秘五指山处处奇丽景观[N].海南日报,2006-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