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孙子扫街:谁感动谁羞愧?

2012-04-29 00:44郭文婧
新天地 2012年2期
关键词:敬业精神伤感孙子

郭文婧

每天凌晨3点半,武汉市汉口台北一路街头就会出现这样一对身影:一名年近五旬的女环卫工一步步清扫路边的垃圾,身后形影不离地跟着一个3岁左右的小男孩。据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小孩父母离了婚,小孩的父亲又出车祸去世。爷爷奶奶只好错开时间带孙子上班,而这个家庭一个月的主食,就是20斤最便宜的面条。

这样的伤感故事,并不只有一个两个。比如,报道“孩子没人带温州女清洁工绳牵儿子上班”,“一个家庭母亲捡垃圾、父亲开摩的,怕丢了孩子只得铁链拴街边”的新闻也很多,还有哈尔滨“4岁女娃小悦照料瘫痪双亲”,武汉大学的全国道德模范黄来女也是“背着父亲上大学”。

这样的故事,每次读完,除了感动,还有酸楚,更多的是难过。我时常问自己,这些故事应不应该发生在一个健康的社会?我们需要这样的“平凡伟大”吗?如果提倡向他们学习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社会导向?这仅仅只体现了一种“不抱怨、不颓废”的精神吗?这是对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最好诠释吗?我们在感动的同时,究竟谁应该羞愧?我们在向他们学习的时候,究竟应不应该有人出来做一下检讨?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告别这样酸楚的感动?

除了这些酸楚的例子,我们身边还有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城市的爷爷奶奶当免费保姆的问题,等等。“如果每个人都活得有尊严,国家一定很体面”,怎样才活得有尊严?基础就是“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而这些伤感的故事,用一次次的现实无奈,刺破了“活得有尊严”的幻想。

媒体从正面来报道,专家从正面来解读,这里面虽然彰显着可贵的人性光辉,但媒体人、学者都不希望自己也过着这样的生活吧。但社会问题不解决,我们也都有可能沦落到这种境地。难道面对这样的社会问题,我们还能够如此冷静地“不抱怨、不颓废”吗?这是我们想要的未来吗?我想,在国家财政收入连续多年以高于GDP增长速度膨胀的时候,我们的论调是不是应该变一下了,是不是不要宣传这种“伤感的故事”了,是不是更应该呼吁政府和社会多承担一下社会责任呢?

(责编:田茵)

猜你喜欢
敬业精神伤感孙子
儒家敬业精神融入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探析
敬业精神
告别季
孙子壵
意识
孙子垚
孙子垚
独自一个人赏月
问答录/快乐与伤感
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