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等待、点拨”艺术

2012-04-29 08:00张爱玲
科技创新导报 2012年21期
关键词:笔者主体交流

张爱玲

摘 要: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执行教案为主要任务,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改倡导“以生为本”的精神,提出了过程性目标,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活动的时空,并耐心地等待教程的完成。为了使学生的主体活动富有实效,教师在等待时要充分发挥点拨引领的作用,为此我们提出了“等待、点拨”的教学策略,使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达到辩证平衡。

关键词:小学教学教学艺术等待点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7(c)-0183-01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有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任务,急着忙着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往下进行,甚至学生对问题不理解,也不耐心等待,就马上把标准答案告诉学生。这样不仅影响了学习效果,学生学的知识没消化,一知半解,而且严重忽略了教学过程及其目标,抹杀了以学生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针对上述现象,我们提出了数学课堂上的“等待、点拨”教学策略。所谓“等待”,是指根据教学流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恰当的地方给学生创设合适的活动时空,耐心地等待大多数学生完成任务,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所谓“点拨”,是指在“等待”时为了使学生的主体活动富有成效,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的主导作用,通过有效点拨使学生既能自主完成任务,又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因为课堂40分钟毕竟有限。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小学数学课堂上的“等待、点拨”技巧:

1 在“了解起点”时等待——先听后教,先试后导

为了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数学教师在课前或上课开始,要对学生的前一段学习数学知识的情况进行一番详细的了解,明确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在哪个层面上,还有什么缺陷,在教学中将会出现什么问题。为了找到学生实际的起点,教师要让学生先对要学习的“课题”说说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说说自己已经知道了多少,或者让学生对例题讨论讨论,做做尝试尝试,教师则耐心地等待,在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知识结构后,再针对不明白的地方或错误的地方进行点拨启发,糊涂的地方弄明白,错误的地方弄正确,加强新知识教学。

例如,教学“分数乘分数”一课,笔者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一台打夯机每分钟打夯2/3m2,5/7min能打夯多少平方米?引导学生先思考,然后列式子再做计算,笔者来回走动察看,耐心详细了解全班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经过一番“等待”,笔者发现大多数同学都能列出2/3×5/7或5/7×2/3的式子,而且多数学生已经得出“10/21”平方米的答案。笔者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真实起点,再次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为什么这样想这样算。笔者的耐心等待,了解到了学生学习该块知识的真实起点。

2 在“自主探究”时等待——提纲引路,放得真心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其中自主探究是学习方式之一,很重要。其实学生生来就有探索的欲望,只不过被传统的封闭的教学方法给禁锢了。在数学学习中,并不是所有课所有内容都要学生探究。但那些具有探索价值的内容,数学教师一定引导学生探究,放手让他们自己所有去感知去理解去发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巩固旧知识,获得新知识。探究性学习是需要时间的,教师要耐心地等待:学生“观察—— 归纳”、“操作—— 感悟”等活动的完成。为了提高学生探究活动的实际效果,教师要充分点拨启发,不要怕麻烦。此时的点拨任务除了探究时的巡视指导外,在探究前,精心设计“探究提纲”,引导学生在提纲的引领下,教师的巡视指导下,探索有价值的东西,理解有价值的东西,掌握有价值的东西。

例如:笔者让学生做这样一道题:上个月爸爸的手机话费是250元,比妈妈的手机话费的2倍还多10元。上个月妈妈的手机话费是多少元?学生们解答时列出的算式有:(1)250×2+10(2)(250-10)÷2(3)(250+10)÷2这么多解法,究竟谁对谁错呢?笔者引领大家讨论,探究真理。经过笔者的耐心等待和巡视指导,学生终于发现了(1)(3)是错的,(2)是正确的。

3 在“合作交流”时等待——畅所欲言,相机引领

合作交流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通过大家讨论,合作交流,一方面集中大家的智慧;另一方面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讨论、参与交流和参与实践的机会,弥补全班交流时只有少数人发言的不足。因此,在合作讨论交流的时候,教师要耐心等待,让学生畅所欲言,而教师可以参与到小组中参加讨论并相机点拨。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这节课时,课上,笔者出示了以下例题:赵大爷要给齐姥姥送一份礼物,他们约定两人同时坐车出发。乐亭城到赵滩村的路程是50km。齐姥姥的小轿车的速度是40km/h,赵大爷的大众小车的速度是60km/h。(1)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2)出发后几时相遇?

学生独立解决第一个问题后,同学们4人一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很快找出了解决第二个问题的方法。

列式为:40+60=100(km),100/50=2,1/2=0.5(h)

大多学生都明白这种做法以后,教师再进行点拨,使全体学生都明白,都会做。

猜你喜欢
笔者主体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老师,别走……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