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土地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研究

2012-04-29 07:10郑擎
商场现代化 2012年22期
关键词:农用地第三产业宁波市

郑擎

[摘要]文章从分析“十一五”期间宁波市土地资源配置变化情况出发,利用地均产值和相对土地产出率两个指标,从用地效益和关联程度的角度探讨了土地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调整间的关系,提出了通过进一步节约集约土地并进行科学拓展、缩小各类建设用地的增速差距、提升第一产业用地效益并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力度等来协调宁波市土地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调整。

[关键词]土地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土地作为一种稀缺性资源,承载着整个人类经济活动,其资源类型和结构差异会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而其资源的充足度和优化度更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规模与速度。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区域经济的繁荣包含着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相互融合。土地资源的多宜性支撑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产业结构演进的物质基础,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则成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动力,改变着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两者联系十分紧密。因而,在这个产业结构更新换代的时期,研究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从中探寻协调土地利用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途径,具有现实意义。

一、宁波市土地资源配置变化情况

1.总体变化情况

根据宁波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到2010年底,宁波市农用地和未利用地保有量均有所减少,其中农用地累计减少17509.54公顷,为2005年农用地总量的2.54%;未利用地剩余146612.8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从2005年的15.52%降至15.12%。减少的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多配置于建筑用地,“十一五”之后,宁波市建设用地累计增长21323.25公顷,2010年建设用地总量是2005年的1.16倍。另外,可调整用地面积也有所增长,增长量超过2005年总量的百分之一。“十一五”前后,宁波市土地资源配置变化的总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宁波市土地资源配置总体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宁波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数据整理而得。

2.分类变化情况

从2005年到2010年,宁波市土地利用类型也有不同的变化方向和变化程度。

首先,就农用地而言,除2010年林地和园地量有少量回升外,其余年份各类农用地都有不同比率减少。其中,2010年耕地占总面积的比重比2005年减少0.59%;园地同比减少率在3%左右波动;林地减少量历年都不超过0.3%;其它农用地年均减少416.32公顷,占总土地面积比重累计减少0.21%。十一五期间,宁波市各类农用地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其次,建设用地方面,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各类基础建设项目扩建,除了水利设施用地近两年缩减得较多外,住房、工矿仓储、交通等用地历年均较快增长。其中,居民及工矿用地占建设用地的80%以上,年均增长率达3.87%;而交通运输用地则增速最快,除2008年略低于5%外,其余年份均超过五个百分点,2010年最高达8.33%;水利设施用地初期略有增长,中期开始减少,自2009年起年均减少2625.6公顷,占2005年水利设施用地量的近五分之一。下图2显示了各类建设用地增量在总增量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

图2

最后,就宁波市未利用地历年的变化而言,这部分的缩减面积逐年变小。其中,未利用土地在2009年大幅增长并远超其它土地的缩减面积,到2010年基本稳定在32300多公顷,占这一分类的22%左右。

二、宁波市土地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关系分析

1.产业结构及用地情况

根据《宁波市统计年鉴》提供的历年产业数据,宁波市三大产业产值结构由2005年的5.4:54.8:39.8,调整为2010年的4.2:55.6:40.2,二三产业占主体且比重均有所上升,产业结构调整更趋合理化。其中,第二产业年均增长0.16%,是第三产业年均增速的2倍左右,可见,宁波市的工业化水平仍在进一步提升中,且第三产业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

就各产业的用地情况而言,由于土地的作用差异,一般而言,第一产业的用地量最大但产生的效益最低,二三产业的用地量相对较少,产生的效益远大于第一产业。由于土地资源和产业结构划分标准和体系的不同,在研究两者的关系时很难将其一一对应。本文参考罗桥顺(2010)的划分方法,基于宁波市国土资源局和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将耕地、园地等农用地全部归为第一产业用地,将工矿用地、当年在建交通、水利等建设用地归为第二产业用地,住宅用地、往年交通水利用地等其余建设用地归于第三产业,由此将土地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大致挂钩。

表2“十一五”期间宁波市三大产业用地情况(公顷,%)

表2列出了“十一五”期间,宁波市各产业用地量及其占地比重的变化情况。其中,第一产业用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0%左右,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逐年减少,至2010年共减少17000多公顷。二三产业的用地比例相近,在7%左右,第二产业用地量年均增长0.38%,并于2009年超过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用地变化情况与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经过“十一五”的调整,第三产业用地面积最小。

2.用地效益分析

下面采用地均产值,即i产业产值与相应用地量之比,来衡量产业的用地效益,结果如表3所示。总体而言,第一产业的地均产值远远小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除2008年第三产业地均产值有所减少外,宁波市各产业的用地效益均逐年提升,三大产业地均产值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长70.31%,64.95%和103.42%,第三产业用地效益增速最快,第一二产业增速相当。

表3“十一五”宁波市地均产值变化情况(万元/公顷)

其中,第一产业地均产值由规划前的1.92万元/公顷变为规划后的3.27万元/公顷,年均增长0.27万元/公顷,结合表2产业用地情况,可知第一产业用地效益的提高一方面来自用地面积的大幅缩减,另一方面则来自产值的平稳增长。而第二产业作为宁波市产业结构中的重头,在地均产值上也始终居于领先地位,与第一产业的差距由2005年的217.18万元/公顷,增长为313.13万元/公顷,扩大了1.44倍,其用地效益的提高则完全是因为产值的大幅增长。第三产业经过5年的发展,以年均20.68%的增速逐渐缩小了与第二产业地均产值间的差距,到2010年用地效益的差距缩小了2.81%。可见,“十一五”后,宁波市产业用地效益有了很大的提升,土地资源的配置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具协调性和合理性。

3.关联度分析

以上通过地均产值分析了宁波市土地利用效益的变化情况,在研究土地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时还需关注两者的关联程度,本文选取相对土地产出率,即i产业在总产值中的比重与在总用地中的比重之比加以衡量。相对土地产出率 < 1时,土地资源配置比例高于产业结构调整量;相对土地产出率 > 1时,则情况相反;趋向于1时,两者几乎同步变化。由于产值比和用地比都大于0,相对土地产出率恒大于0,说明土地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调整始终同趋势的。宁波市土地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联度具体如表4。

表4“十一五”宁波市相对土地产出率变化情况

总体而言,宁波市三大产业产值的变化与土地资源配给的变化并不十分协调,都较大程度的偏离于1,相对土地产出率总体呈递减趋势。其中,第一产业的相对土地产出率远小于1,可见其土地资源配置比例要远高于产值比例,且不协调程度随经济的发展逐步加深;第二产业的相对土地产出率最大,其土地资源配置比例要远小于产值比例,虽然两者的变化也是不协调的,但是第二产业的不协调程度是逐年降低的;第三产业的相对土地产出率虽然有小幅的波动,但总体仍趋向于协调化。

可见,经过5年的发展,除了第一产业中两者的不协调程度有小幅扩大外,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都有较为可观的缩小。由此也可以看出,宁波市土地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更为协调与合理了。

三、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1.存在问题

由上述分析可知,经过“十一五”的发展,宁波市在土地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协调发展方面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协调的程度是不充分的。其中存在主要的问题如下:

(1)农用地与建设用地分配仍不协调

宁波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方面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导致第一产业用地量缩减,大量耕地被占用;另一方面促进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用地的大幅上涨,给土地的配给带来巨大压力。在土地资源总量一定的约束下,基于耕地保有量、生态用地保有量等限制,尽管近年来各区进行了较为严格的土地管理、基本农田的维护以及耕地的占补平衡,但农用地与建设用地间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

(2)建设用地中各类用地比例仍不协调

建设用地在第二、三产业间进行分配,由于工业化的进一步加深,以及前几年房地产行业的蒸蒸日上,宁波市工矿仓储用地及住宅用地大幅增长,虽然近年房价调控政策稍稍缓解了房地产过热的情况,但总体而言,建设用地的分配比例仍是不协调的。至2010年,宁波市交通运输用地增长量仅为工矿与居民点用地的1/5,水利设施用地更是连续三年负增长,且减少比例仍在扩大。

(3)产业用地量及其带来的产值仍不协调

尤其是在第一产业方面,仅四分之一用地属规模经营,农产品加工力度欠缺,产品附加值低,仍多以初级形式进行供销,其质量水平及市场占有率受到制约,从而导致第一产业用地效益经过5年的发展,仍与二三产业的差距巨大。而第三产业的用地效益虽然有所增长,但目前仍未能超过第二产业。

2.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期望能为宁波市进一步优化利用土地,协调土地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间的关系,提供依据。

(1)进一步节约集约土地并进行科学拓展

注重土地配置的组合效应,在进一步坚持耕地占补平衡,维持基本农田量的基础上,合理控制各类用地的增减规模。对已有的用地空间进行科学拓展和挖掘,尤其是那些闲置部分、低效部分以及边角部分,如要充分利用荒地劣地等,在城区地铁开发的同时,挖掘并合理使用低下土地资源。贯彻节约集约高效用地模式,以化解农用地与建设用地间的矛盾。

(2)缩小各类建设用地的增速差距

首先要适当放缓工矿及居民点用地的增长速度,一方面,对新增工矿用地进行各期合理规划,对已建工厂进行加层改造及内部整理,并严格控制产能过剩及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的用地量,进一步提升第二产业用地效益;另一方面,在限制房地产市场膨胀的同时,增加保障性住房的比重,并综合整治老住宅区用地,提高其使用效益。其次要适当加大集约程度较高的基础建设项目的用地比重,对已有的低效率交通、水利用地进行二次挖掘,如对废弃水利设施进行开发改造等。

(3)提升第一产业用地效益并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力度

构建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扩大农业规模效应,加大农业对口科技的研发与应用力度,通过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维持基本农用面积均衡的前提下,提高第一产业产值,从而实现第一产业用地效益的增长。就第三产业而言,应以推进产业内部结构优化为重点,加大金融等地均产值较高行业的发展力度,减少房地产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优质第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予以优先安排,从而实现三大产业产值与用地量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培祥.城市土地利用结构转换与产业结构演变关系分析——以广东城市为例[J].资源与产业,2010,12(2),140—144

[2]李伟芳,吴迅锋,杨晓平.宁波市工业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问题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5):23—27

[3]顾湘.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4]刘平辉,郝晋珉.土地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演化的关系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0(1):95—98

[5]黄贤金,彭补拙,张建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可持续利用关系研究[J].经济地理,2002(4):427—428

猜你喜欢
农用地第三产业宁波市
重建宁波市图书馆记忆
1995年-2015年营业税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关关系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住建部:城市大数据已覆盖400个城市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宁波市中城小学
提高第三产业占比缘何欲速不达?
我国第三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宁波市采取“三学”“三访”“三个结合”开展活动
龙海市县域农用地整理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