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经济思想的系统特征与方法探析

2012-04-29 06:20朱广学
商场现代化 2012年22期
关键词:文选人民出版社经济

朱广学

[摘要]邓小平把社会经济领域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用系统辩证论的思想和方法来指导我国的经济建设。首先,坚持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原则,力求使宏观经济保持均衡的运行状态;其次,坚持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和有序性原则,力求使经济结构保持最优化状态;再次,坚持经济发展的开放性原则,力求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强大的推动力。因此,只有坚持用系统思维与系统方法来指导我国经济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思想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开放性

邓小平经济思想是其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及其发展规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这一理论的主题是围绕"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并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这一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指导思想。

仔细研究邓小平经济思想体系,不难发现,系统辩证论思想始终贯穿其中,即邓小平坚持用系统方法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体来说,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坚持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原则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整体性,而根据现代系统论的解释,整体性是指事物或者说系统的不可分割性。如果将一个事物或系统分割开来,则这一事物就不能存在了。邓小平根据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把系统论的思想引入了其经济思想之中。邓小平强调必须从整体或大局出发,来引导经济的发展。邓小平明确地说:“从大局出发,照顾大局,千方百计使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起来。”因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定会涉及到各方面的关系。比如,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集中统一和因地制宜的关系、国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之间的关系等等。事实上,这些关系所涉及到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即当中央和地方、全体和局部、集中统一和因地制宜等之间发生矛盾时,应当如何正确处理呢?邓小平从战略的高度,明确地指出:“全体和局部、中央和地方、集中统一和因地制宜,以什么为主导呢?如果把局部、地方、因地制宜作主导,那就要犯原则错误。一定要以中央、全体、集中统一作主导”,“如果两者之间发生矛盾,地方应服从中央,局部应服从全体,因地制宜应服从集中统一。”只有如此,“才能取得全局的稳定和主动,才能使整个经济转上健全发展的轨道。”如果经济基本层面整体运行不好,那局部经济发展得再好,依然会潜藏着巨大的风险。因此,局部必须服从整体,只有大局保持均衡稳定的状态,局部的存在和发展才有意义。事实证明:邓小平以大局为重,注重整体经济发展的思想,是为中国经济发展所证实的科学的理论,是推动中国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坚持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原则

所谓相关性是指任何一个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均处于相互联系的状态。如果其中的一个要素发生了变化,则其他要素也会随之改变或调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政治、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因此,需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具体来说,有纵横两大方面:第一,从横向上讲,经济的发展一定会影响到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邓小平强调说:“为了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如像经济与教育、科学,经济与政治、法律等等,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人类社会像一座结构复杂的建筑物,而在社会这座建筑物之中,经济是其他一切的基础,政治和思想文化是其上层建筑。归根结底,经济状况决定社会的政治和思想文化状况。然而,上层建筑亦会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经济的发展。因此,经济、政治、文化等在任何社会都是一个辩证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假如这几个方面中有一项搞不好的话,都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第二,从纵向上讲,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的相互关系贯穿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全过程。三者之中任何一个因素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首先,发展是目的。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就是要靠自己的发展。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使国家的力量增强起来,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一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其次,改革是动力。要发展就必须改革。邓小平指出:“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只有改革,才能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最后,稳定是前提。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障。邓小平说:“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因此,“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改革和发展健康进行的前提和保证,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再好的改革方案和发展计划都无法实施,也都会落空。所以,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在实际工作中,注意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稳定的程度,使三者之间保持应有的协调与平衡,以确保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能够健康快速的发展。

三、坚持经济发展的有序性原则

所谓有序性是指系统内部结构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组织化特征。在这种层次等级式的组织结构中,系统各要素都保持其特有的位置和功能,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也都遵循着一定的顺序和规则。邓小平在设计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蓝图时,特别注意把握经济发展的顺序和规则。他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和目的两个方面,明确指出了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步骤。即确定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邓小平说:“中国现在制定了一个宏伟的目标,就是国民生产总值在两个十年内,即到本世纪末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就是达到了这个目标,中国也不算富,还不是一个发达国家。所以这只能算是我们雄心壮志的第一个目标。中国要真正发达起来,接近而不是说超过发达国家,那还需要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为此,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同志这个论述的基本思想,对“三步走”发展战略作了全面的阐述:第一步,从1981年至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现在,我们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出重大步伐,为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说“三步走”发展计划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话,那么“实现共同富裕”则是我们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目标或最终目的,它的实现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是因为:发展经济要有个过程,这一过程旨在消除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和缩小劳动者之间的贫富差别,这一过程又会经历若干发展阶段。所以,实现共同富裕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努力奋斗的过程。具体来讲,就是在时间上、空间上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在辛勤劳动的基础上先富起来。邓小平明确指出:“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允许部分先富,实质上就是允许部分地区经济首先发展起来,进而影响和带动其他地区的人们向他们学习,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是目标和目的的有机统一,目标是努力的方向,目的是努力的动力。明确目标是为了有序的发展,而明确目的则是为了更快的发展。

四、坚持经济发展的开放性原则

所谓开放性是指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系统正是通过这种交换使其能够不断维持和更新自身的结构,进而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不断演化。开放导致有序,封闭则导致无序。可以说,开放是实现系统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系统的开放性遭到破坏,便不能正常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那么,系统的结构就会混乱无序,并最终导致系统消亡。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样不能离开外部的国际环境。邓小平指出:“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要使中国的经济真正发展起来,必须敞开大门,面向世界开放,纳入国际大市场。否则,我们的发展目标便难以实现。邓小平说:“没有对外开放政策这一着,翻两番困难,翻两番之后再前进更困难。”“如果说在本世纪内我们需要实行开放政策,那么在下个世纪的前五十年内中国要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不能离开这个政策,离开了这个政策不行。”邓小平认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因此,任何一个国家,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也不论是大国还是小国,要想获得快速发展,孤立起来或者闭关自守都是不可能的。所以,开放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经历了由自我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巨大转变,也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说,对外开放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综上所述,邓小平把社会经济领域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用系统辩证论的思想和方法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首先,他坚持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原则,从大局出发,力求使宏观经济保持均衡的运行状态,而微观经济之间能够相互协调发展;其次,他坚持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和有序性原则,从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出发,力求使经济结构保持最优化状态,而避免经济畸形发展;再次,他坚持经济发展的开放性原则,从国际化视野出发,力求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强大的外部推动力。总之,只有坚持用系统辩证论的思想和方法来指导我国经济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也才能最终实现我们制定的经济发展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9页

[2]《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8页

[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5页

[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9页

[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4页

[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4页

[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0页

[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6页

[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2页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6页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0页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0页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2页

猜你喜欢
文选人民出版社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画与理
画与理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画与理
画与理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