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杰
数学练习课是以学生练习为主要内容的课型,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要课型之一,约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之多. 练习课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实践活动,具有巩固技能、反馈评价、形成策略、解决问题、拓展思维的功能. 练习不是简单重复,而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 高效的数学练习课教学,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营养餐. 我们经过探索实验,逐步形成了“三段五练”练习课教学模式. 所谓的“三段五练”,可以通过以下教学流程图来体现.
一、创设情境,回顾梳理
这一环节是练习课的开始部分,我们通常在几节新课或一个单元之后安排一节练习课,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这一阶段所学知识的梳理,更熟练地掌握所学知识点,进而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首先对某一阶段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回顾梳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学习新知时创设的情境,系统整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的知识内容,通过再现唤起学生对知识内涵和组成因素等认知的回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通过回顾,学生对所学新知进行温习和再现,沟通最近发展区与已有认知结构的联系;通过梳理,学生将新授课的所得进行再认识和再加工,归类整理. 本部分所占用的时间不宜太多,主要是通过学生交流,结合教师点拨,帮助学生把新授课的所得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 另外,通过本环节交流,要了解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学习还存在什么问题,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在设计课堂练习内容时要有的放矢,在此基础上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对教材的习题进行选择重组,合理设置练习课的教学起点.
二、深化练习,巩固拓展
深化练习是练习课的主体部分. 教师可以延续新授课的现实问题创设情境,也可以根据练习内容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串,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认识到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 习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要从基本题入手,再过渡到变式题,发展到综合题,最后延伸到思考题,让知识在基本题中得到巩固,在变式题中得到加深并能灵活运用,在综合题中得到对比沟通,在思考题中得到升华启智,帮助学生把内化了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1. 巩固新知——基本练
基本练习的目的是以巩固新课所授内容的基本原理、基本法则、基本思路等为起点,教师应根据新授课的内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有针对性地出示仿照例题性质的练习题,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层面上的重点练习. 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力求把握基础,使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对基本技能的形成及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 基础练习要注意低反馈,要为广泛基本练习打好基础. 我们把这个环节的练习称为“打桩”式练习.
2. 克服定式——变式练
小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定的思维定式,出现按习惯思路思考问题,按一定的模式解答问题的心理倾向, 碰见常规题型,思路比较清晰,解题速度快,而对叙述形式稍有变化的习题便难以应付. 为此,在练习设计中,教师要围绕知识点的本质要素,编写变换图形方位、条件叙述的顺序、数量关系等要素的变式题组,给学生提供充分、全面的变式练习,帮助他们掌握本质,触类旁通. 这种练习教学旨在进行知识本质不变而形式多变的练习. 这种练习需要本着小步子、密台阶、高成效、快节奏的指导思想安排几组习题,进行集中训练,让学生在学懂、学会的基础上融汇贯通,我们称之为“魔方”式练习.
3. 串线联网——综合练
这是为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扩展思维广度的练习. 练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把新知识及时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去,使新旧知识紧密联系,融为一体,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练习题的设计既要有重点,又要有综合性. 重点部分要深入练,易混易错的要对比练,通过同中辨异,异中求同,达到把握知识本质,使新旧知识串线联网的目的. 在练习时,既要注意对教学目标的覆盖面,又要突出“双基”,突出“重点”,题量不能过大、偏难,形式要不拘一格,我们称之为“拉网”式练习.
4. 拓展延伸——发展练
这一环节的练习我们可以理解为提升练习,创造性练习,拓展练习,即根据练习内容设计一个与旧知相关联,但又能从知识、技能或情感态度等角度提升的环节,把所学的知识置于更广阔的背景关系中,实现迁移水平的练习,目的在于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此环节练习需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 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 如果让这些学生和大家一样“吃大锅饭”,局限于基本性、综合性题目的练习,将不利于他们的提高与发展. 为此,教师要提供适量的有一定难度的发展题. 当然,这个“难”并不是提前渗入尚未学过的知识,而是难在思维上,应难而有度,难而可攀. 这就要求教师设计这类练习时,既注意求同思维训练,又注意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这样的练习把知识、思考、趣味、动手操作融为一体,练中有变,变中有比,比中求深,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我们称之为“蹦极”式练习.
三、回归情境,总结提升
本部分是课的结束部分. 通过师生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梳理知识,加深对所学内容本质的理解和深层次思考,从而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知识网络. 同时,通过回归情境,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下课前也可留下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题目,引发学生对与本节练习内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课堂结束阶段,还可以设计适当的检测性练习题让学生独立练习,及时反馈矫正,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课堂评价,进而对本节课的表现、练习情况等进行自我总结与反思,体验快乐与成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良好的反思习惯. 教学实践证明,练习课中“当堂练习,自主练”这一环节有效保证了课堂练习效果. 上好一节高质、高效的数学练习课,其难度不亚于上好一节新授课,只要我们用心去“搭配”数学营养,并认真去“烹制”,练习课就一定能发挥它的“营养”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