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主动探究,构建生命活力课堂

2012-04-29 04:24王艳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2年20期
关键词:活力建构探究

王艳

【摘要】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经历有效探究过程是促进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发展的基础.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建构的空间和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学生在探索、经历、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探究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探究;建构;活力

探究是认识的源泉,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经历有效探究过程也是促进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发展的基础.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在亲身探究和体验中经历感悟、创造的过程,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建构的空间和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学生在探索、经历、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主探究能力,使数学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生动地、富有个性地自主探究与创造的过程,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真正的生命活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教学的本质在于参与,即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且学得生动活泼.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悬念,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迅速进入到最活跃的状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掌握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如在分数化成小数时,学生很容易把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成小数,但对于■,已有的分数化成小数的知识经验不能直接解决眼前的问题,应该怎么办?从而产生疑惑. 此时,教师启发: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能化成小数,而分母是25的分数就真的不能化成小数了吗?教师的反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迅速从原认知结构中沟通分母25与100之间的联系,得出■ = ■ = 0.12,待问题解决之后,再出示:把■化成小数. 由于■不能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他们的思维便又转入了“山重水复”的“困境”之中……

这样,教师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触发了学生思维的动力,迫使学生带着渴求的心理去思考、探索其中的规律,使灵性得以迸发,潜在的悟性得以唤醒.

二、加强动手操作,经历探究过程

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 在自主体验、感受和思考中经历、体验数学的发现和形成过程,生发对知识的独特领悟,从而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揭示数学的本质,实现对数学理解过程的重新组织与建构.

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我让学生自己通过剪切、平移、旋转等操作活动来探讨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结果学生不仅想出了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想到了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甚至有的学生还想到了把梯形分成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仅很快得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使数学学习过程真正成为了学生自主探索、创造的过程.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把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新知,经历探究过程,让学生在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实现“再创造”.

三、引导自我反思,提高探究能力

有效的反思不仅可以实现对探究过程的自我思维和行为的调整和策略优化,而且可以促进元认知的发展,获得更清晰的数学思维,更强的逻辑能力,萌发更强烈的数学创新意识. 因此,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加强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的反思训练,引导他们对探究过程的重新审视,不断调整自己的探究学习策略,促进数学思维、探究性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如学生解答“两根10米长的绳子,第一根截去■,第二根截去■米,哪根剩下的部分长?”这道题,往往不少学生会得出“一样长”的结论,这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对问题探究的过程进行认真反思:你是怎样得到结果的?为什么这样计算?等等. 这样,不仅能加深对分率和用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的区别认识,而且通过深入思考和有效反思,能拓展思路,构建更加清晰、稳定、条理化的知识结构.

总之,通过自我反思,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唤起解决问题的欲望,自觉地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回味、剖析、总结和调整,学会实践和深刻探究.

四、激活多元评价,深化诱思探究

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采取多元化评价策略,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究欲望,激活灵性,释放潜能,让学生在不断创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更大价值的生命超越和个性发展.

如在探究36 - 8的退位减法时,有学生提出由于个位上的6不够减8,所以可先用8 - 6 = 2,再用30 + 2 = 32. 显然答案是错误的,对此我没有给予评判,而是鼓励地说:“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个位上的6和8相差2,就用30 + 2,……”话没说完,他突然改口说:“不是30 + 2,应该是30 - 2 = 28. ”我赞赏地点点头说:“这名同学真不简单!会用差几减几的思路来解决问题. ”这时,全班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集中在这名同学身上,并投以羡慕的目光.

这样,教师巧妙地运用评价,以鼓励的行为方式,让学生在评价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并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在多元评价中获得可持续性发展.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探究活动的机会,建构有创造性、实践性、趣味性的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亲历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数学体验,提升数学能力,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邵万强.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施[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1.

[2]费岭峰.在小学数学课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J].基础教育研究,2002.11.

猜你喜欢
活力建构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活力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改制增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