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庭院,是中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其基本手段是围合,表现形式是院落。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以及不同类型的传统建筑空间都不约而同的采用庭院来营造。以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为例,分别从价值取向、空间形态、构成要素等方面分析了中国传统院落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院落 自然哲学 尺度 时间感
现代建筑学来自西方,在我们学习过程中也會非常关注西方大师的表现手法和设计手法。但是任何一个民族和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历史文化的传统,都有自己对生活不同的价值观,对生活的态度。而建筑这样一种产品,融人文、艺术和科技于一身。拷贝西方的建筑形式无疑也同样意味着别人的生活的方式。中国建筑如何走向世界?而我更想从中国传统庭院空间的处理这个方向能得到一些启示。
一、中国传统院落基本形态
庭院,是中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其基本手段是围合,表现形式是院落。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以及不同类型的传统建筑空间都不约而同的采用庭院来营造单体与群体空间,庭院使单体自身与周围环境、单体与单体、群体与群体,成为一个以庭院为建筑原型的系统空间,庭院空间在传统建筑空间营造中成为核心的地位。
相较于西方建筑凌驾于自然之上的建筑思想,中国民居特有的自然与建筑融合的方式,山是依托,水为映衬,他们共同成为建筑的大背景。自然成为建筑的背景和组成元素,而建筑则可以自然中获得无限延伸,无形中使这能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体验建筑的空间。中国哲学所有大的传统和宗派中,都认为将人与自然看成是和谐统一的,所谓“天人合一”,甚至认为自然比人重要,比人造的重要。人与天地万物同流,和谐发展为一种极为完美的境界,中国哲学一开始就认定了自然与人之间是没有分歧的。
二、自然哲学的价值取向
“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王澍说,象山校区,就是他造的一个小世界。这里很像中国的山水画,有山有水有树。当然,也有房子。但房子,在整个环境中,显得相对次要,而不是占有标志性的位置。在中国传统文人的建筑学里,有比房子更重要的东西,这是和西方建筑学截然不同的一种建筑学。
这是中国古典建筑和环境的关系,最基本理念的体现:自然比建筑重要。校区的建造方式,就是要让出一半给自然,还给原来的土地。因此保留了大量的农田,这些农田可以用作农业的耕作。很具体地探讨如何在今天的城市中,来保持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象山校园不单是一个大学校园建筑,背后包含着对这一带新的城市建设模式的探索。中国的环境与建筑的关系,从来不是景观关系,而是某种共存关系。基地原有的象山在这种基本的价值取向下,被保留。甚至把所有建筑都靠到这块地的外边去,与山相邻的地方基本上都保留出来,很多弯曲的道路和田埂其实都是原来场地上的农业格局。稻田,村庄建筑,所有建筑都是与山有关的,它们主要的对话对象就是这座山。
三、空间形态分析——合院与园林的融合
象山校区在空间类型上采用了合院与园林庭院的交融,融入了中国最传统的合院形制,一期的建筑在山的北面,地势是北高南低,北边的房子要高,这是一个合院的基本语言。设计中运用了传统园林建筑中“平地起坡”技法,顺着山势和水势做出坡度。建筑多采用传统“合院”的形制,在每一个“合院”中,都利用石头基座等营造出地势落差,造了很多“下沉的院落”。这些院落的灵感来自传统建筑中的“天井”。院落种着葱翠的树木和修竹,地面是古老的青砖,青砖的缝隙里长着很多青苔,每个细节都传达出传统建筑的生命力。
但另一方面,设计师对传统的运用并不拘泥,所有的合院都不是闭合的;在有的院子里,面山的一面彻底打开,而在图书馆这处院落里,围合处会有一个缺口,种上一棵树,设计师向往的一个画面是等树长大,学生们会在树荫下看书。中国传统合院尺度是很小的,但这里建筑尺度观念即使在现代建筑里也是相当大胆的。在象山建筑中,王澍最大的突破,在于尺度。
四、结语
虽然当今建筑界的大环境是西方占据强势话语权,但如果我们放弃传统遗留给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的独特性就很难具备。当我们不尊重传统时,传统将无法为我们提供滋养。设计与其说是在解决当下的问题,不如说是在解决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连续性问题。
参考文献:
[1]任军,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庭院,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7
[2]眭谦,四面围合:中国建筑.院落,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6
[3]张赦,建筑庭院空间,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86.3
[4]金磊,原创精品:水墨般的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设计.中外建筑,2004,05
[5]贾尚宏,中国庭院的时空意识与构成特征,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
[6]范路.砖房·园林·设计起点—建筑师董豫赣访谈.建筑师,2006,06
作者简介:熊璟,女,武汉纺织大学2010级研究生,艺术与设计学院,设计艺术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