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马德佳
浇灌心灵的清泉
弹指间,三十一年的韶光在指缝间悄然而逝,三十一年来,他孜孜不倦地教书育人,为的只是实现当初的一个梦。三十一年来,他用汗水滋润希望,凭赤诚立足教坛,留下的是一串串坚实的脚印……
三十二年前,一个刚考上天水师范专科的热血青年,因为唐诗宋词的点化,雨果和屠格涅夫的浸润,在参加教师实习前一个夜晚的星空下,为一部讲述小学教师故事的电影《苗苗》流下了热泪。他梦想自己也能成为一名和孩子们站在一起朗朗大笑的老师。专科毕业后,他如愿成为了一名教师,从此,一干就是三十一年。如今,他桃李遍天下,可他,依旧是一名教师,他就是霍军。
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离开实习学校时,孩子们送他们的情景:来接实习老师的车走在前面,孩子们跟在后面,孩子们不想让实习老师离开,哭得跟泪人似的。汽车上山了,孩子们就爬到山坡上,抄近路追着汽车跑……
霍军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深情地说:“我知道孩子们不想让老师走,车上所有的老师都潸然泪下,从那时起,我就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自己的理解。”
毕业后,霍军响应“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号召,回到了阿克塞中学任教。当时的阿克塞中学,刚刚经历了十年文革,基本上没有专科以上学历和正规师范学校毕业的老师,霍军和另一名同事的到来,成了整个阿克塞县的“新闻”和希望。
那一年,他还不到十九岁。
那时的阿克塞县只有一所中学,规模非常小,每个班级还不到三十名学生,汉族孩子和哈萨克族孩子一起念书,年龄参差不齐,最大的跟他同龄,最小的比他小三岁。就这样,这个满腔热血的“小老师”,带领着他的“大学生”们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
“在那样的一个情况下,我觉得上课上得非常有意思,和学生们的关系也非常融洽,就像哥们儿一样。”
“上课的时候,挨个儿给学生教写作文,恨不得把全文每一段都给他讲了。下课的时候,我就和学生们从教室后面的窗户翻出去,教室的后面有片荒芜的菜地,我们就在那里踢足球,没有足球的时候,我们就踢一个铁罐子。和学生们一起玩得非常开心。”说这话的时候,霍军非常兴奋,仿佛他又回到了十九岁。
那一年,他无书不读,每节课都上得津津有味,那一年,他和学生首先是球场上的队友,其次才是课堂上的师生。他们一块儿爬山,一块儿在他的办公室里临摹欧阳询的字帖,一块儿写文章,一块儿做几何题,一块儿玩克郎棋,一块儿弹着脚踏风琴唱《少林寺》,也一块儿谈论《斯巴达克斯》和路遥的《人生》。
那时的他既是一名老师,也是一个大男孩儿,学生就像流淌在他心里的清泉,甘洌而淳香……
读书胜过一切
霍军喜欢读书,他怀抱着对知识的浓厚兴趣,勤奋攻读,他的语文课就这样有了越来越深厚的内涵。
霍军教书之余,广泛涉猎人文名著,《论语》《孟子》《左传》《诗经》等经典著作,他都在学生时代全本诵读过。
他常常一个人站在黄河岸边、阿尔金山深处,伴着瑟瑟的寒风,诵读屈原的楚辞佳作。多年来,他不仅热衷于研读《二十四史》《苏东坡全集》《王阳明全集》《左宗棠全集》,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同时还涉猎西方人文名著。他酷爱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著作,从中领会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美育即宗教”的新型中华教育理念。
因此,他的语文课视野宽阔,知识丰厚,理解透彻,联想广泛,思维品质高,思想含量大,深受历届学生好评。
霍军认为,一个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具备语言魅力的人,讲话人爱听,出口成章。他多年苦练朗诵技艺,训练自己的声音。他的讲课和演讲,声若洪钟,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出语如珠,琅琅动听,富于感染力。
他善于引导学生揣摩语言。他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让学生抓住林冲在大军草料场风雪夜外出买酒时遇见山神庙顶礼膜拜的场景,这是很多教师容易忽略的细节。他让学生结合上下文明白,林冲这时根本无心造反,连“精神家园”都找到了。
教《阿Q正传》,他让学生想象被阿Q欺负了的小尼姑回到寺庙里的情景,结果孩子们写出了小尼姑损毁佛像以求发泄的细节。
……
揣摩语言,研读细节,关键词语反复诵读,然后在点滴中发现博大,过程中把握结果,从而上出思想含量丰厚、语言品质精美的语文课,这就是霍老师的语文教学境界。
每个学生都是奇妙的世界
霍军用真情教书,平视学生,他的教育理念是“接纳所有学生,接纳学生的所有”。
2012年刚刚毕业的十五班,有一群喜欢物理化学的聪明孩子,但是这些孩子起初并不喜欢语文,也不喜欢霍军,并且常会在课上为难他。
但是霍军相信:学生在课堂上的所有表现都是合理的。
霍军并没有因为学生不喜欢他而放弃学生,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这个班的学生由喜欢上他而喜欢上了语文……
一次,十五班的学生组织表演了话剧《哈姆雷特》《雷雨》和《茶馆》,霍军看后很激动、很欢喜,于是,他为学生的表演写了评论登在报纸上。
事后,一个孩子悄悄地跟他说:“老师,全班同学都看了你的评论文章,你几乎提到了表演的每个同学,我们看后都很感动。”
霍军深情地对记者说:“我记得,那篇文章是专栏,规定只能写一千五百字。我那时真的很想把全班每个同学都提一提。”
后来,十五班的同学在毕业之际,纷纷留言:
“老师,从来没见您吸过烟,只有在拍毕业照那天见您吸了一次,非常潇洒。但是,老师您年纪大了,吸烟对嗓子也不好,您嗓音那么好听,以后还是要少吸烟。”
“学生不才,天生对语言文字不敏感,需要常常面对令人失望的成绩。听老师厚重的声音,看着老师慈祥的面孔,就会不自觉的忘了沮丧,仔细享受您的语文课,这也算是一种疗伤的办法吧?”
“我觉得我们的朋友关系远胜过师生关系,不是说师生关系不好,而是朋友关系太好。给所有老师发短信,只有您回我,您有好的短信也会发给我。”
霍军就这样,他把他的每一个学生都当成奇妙的世界,学生也因此把他当成是至亲的珍宝。
霍军一直坚信一句话:“人的一生,可能会走过很多地方,不管走到哪里,凡是你用心做过的事,它都会留下痕迹”。
学生时代,霍军在天水四中实习,他给学生出了一个“养花逸事”的作文题目。他给学生的批语比学生的作文还要长。
离开那所学校四年后的一天,霍军收到了一张同学寄来的剪报,一名大学生发表的文章提到,她曾遇到一位实习老师,那位老师对她的写作给予了很大的帮助,那是一个很有激情、很负责任的老师,虽然至今不知道那位老师叫什么,但是当年老师给她的作文的评语,她一直都保存着。
在教学中,霍军也遇到过困惑,但他坚持要上出最本质的语文课。他勉励自己像苏格拉底那样用谈话的方式展开教学。他喜欢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展开小组形式的讨论。他和学生对读课文中人物对话,反串角色,细心体会语言的细微处体现的丰富内涵。他耐心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他坚信学生的任何表现都是进入教学的契机。他在博客上说:“有时候真不必着急呀,你以为学生没明白,其实他们早明白了。你只是看不懂他们的明白。或者,你只是因为心中梦想着热烈、奔放、酣畅淋漓的课堂场面,而忘记了孩子们读了,你认真细致地引导了,他们自会形成他们的理解。你要那些好看的课堂场面干什么呢?”
2004年,他在兰州参加全省语文课堂大赛,讲授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激流》,他组织学生反复诵读,引出庄子的“道无所不在”的寓言让学生领会裴多菲那种“爱无所不在”的“爱情之道”,从而让孩子们模仿裴多菲的方式,当堂写出了自己的“爱的表达”。
霍军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没有变成宣讲个人教育理念、表演个人课堂的语文“名师”。他有的,只是平凡的教育细节,课堂案例,他三十年如一日地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阅读着,汲取着,把那些平凡的小事,串成了他生命中一篇篇隽永的记忆……
语文教育就是公民教育
霍军说:“敢说话,敢说真话,才是语文的本质。”他希望他的学生都能作一个敢说话的人。
他很注重学生的写作能力,经常督促学生写随笔,他希望能够通过随笔,使学生在真实的记录中获得成长。2009年,他的《随笔写作训练——自由写作实践研究》的课题获得甘肃省优秀课题奖。
他号召学生们解放自我,训练自己的口头、笔头语言,通过语言的梳理锻炼符合逻辑的思维能力。
他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敢于表达、善于表达、乐于表达的新公民。他鼓励学生写生活细节,通过细节描述开发感受能力,通过细节描述关注生命过程、社会现象和自然之美,又通过这种写与看、看与思的良性循环,形成独立思考、真切感受、真诚表达、正直做人的健康成长过程。这种过程会滋育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同时,他格外看重学生的批判性的独立思考能力,并为此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心写评语,苦心作指导,巧妙设计随笔讲评课。他认为,随性而作的随笔写作,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基本途径。学生们普遍认为,上霍老师的随笔讲评课,是语文课上收获最大的。
今年教师节,他收到曾经的学生杨蓉的短信:“亲爱的霍老师,节日快乐。非常感谢您,您对我的影响我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很奇妙。没事写写东西,感觉真的很好,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霍军自问:“这不就够了吗?我还要担心今天的孩子不喜欢文字吗?”
在课堂上,他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未来。他相信未来会有一个孩子在那儿一笔一划地写着属于她自己的散文和诗歌。他相信他手里捏着的课本是最有趣的,他深信那些字眼儿、那些词句很美丽。他相信庄子诡谲的文句最奇妙,孟子的主张最理直气壮,王勃的骈文最有鬼才,李密的陈述最能体现大丈夫威武不能屈的派头。他相信,也许是三五年,也许是几十载,总归有他门下的弟子,被这些东西击中,被那些优美的述说和表达醍醐灌顶般融化,变成当年语文老师的拥趸,拈一支自己的笔,在安静的灯下写出某种诗歌、散文、论文和故事,让人性的光辉和语言的魅力笼罩着他的生活和他的世界。
君子不择居而安
时间太快,人生如戏,如今的霍军常被人称为霍老。他再也不是当初阿克塞山里略带羞涩的大男孩,而是一个思想者、质疑者、美文家、演说家,擅长说天下事,骂遍天下的不公平。同时,他还是酒泉中学的一名教师。
当记者问他:“当了三十一年的老师,有没有过厌倦、孤单和寂寞?”霍军沉思片刻后认真地说:“或许有过。可是和孩子们和书在一起的时候,我是幸福的。看着孩子们的成长,我并不孤独。”
回顾几十年的历程,他的每一个足迹、每一滴汗水、每一个收获,仿佛都昭示着他无悔的选择。他是一位普通而平凡的中学教师,他在教育岗位上,以磐石般的信念,倾注着对事业的热爱,他将火一样的热情全部洒在了三尺讲台上,诠释了为人师表的内涵。
他说喜欢苏东坡的“君子不择居而安”。君子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不论受到什么样的遭遇,都能在其中找到让自己安稳且快乐的东西,并且因为这个快乐而欢欢喜喜做下去。
在霍军看来,无需聒噪、无需抱怨、无需焦虑,只要安静地做自己该做的事就够了,世界会因为自己的安静而改变。
霍军喜欢书法,他说:“霍军也许不会成为王羲之、颜真卿,但是,在书法这件事情上,霍军还在成长。”
霍军正在成长。霍军正在因为学生的成长而成长,这是多么令人快乐的事啊!
青春是一条无法绕过的河,如果你需要,霍军会用父亲一样宽阔的肩膀温暖你,陪你一起度过永远的青春……
爱不老,霍老师的语文课不老。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