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燕玲 刘敏 赵昊宇 马方伟 尹倩
[摘要] 目的 探讨鲑鱼降钙素联合钙尔奇D、阿法骨化醇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伴骨质疏松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40例老年类风湿关节炎伴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服用钙尔奇D片(钙尔奇D600 )、阿法骨化醇,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鲑鱼降钙素注射液,两组均连续治疗半年,观察治疗前后的骨密度和疼痛变化。 结果 两组治疗后骨密度均明显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治疗组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 VAS评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鲑鱼降钙素联合钙尔奇D、阿法骨化醇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伴骨质疏松症患者安全、临床疗效好,优于钙尔奇 D及骨化醇治疗。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疏松;鲑鱼降钙素
[中图分类号] R593.2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1-0058-02
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四肢关节为主要病变的慢性炎症性、致残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常合并骨质疏松(OP),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并发骨质疏松更为常见和严重,二者双重作用使患者饱受病痛折磨,而骨质疏松性骨折将使其生活质量进一步下降[1];所以,在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抗骨质疏松治疗较为重要,结合老年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笔者运用鲑鱼降钙素、钙尔奇D、阿法骨化醇联合治疗,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来源于我院风湿科2009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住院的RA患者,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RA的分类标准[2],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符合2006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标准[3],排除甲亢、甲旁亢、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等,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男2例,女18例,年龄55~75岁,平均65.5岁,病程10~40年,平均26.5年,对照组男1例,女19例,年龄55~82岁,平均66岁,病程10~40年,平均26.0年,两组患者均经过止痛、联用1~2种慢作用药物、中药、理疗等治疗,四肢关节、腰背骨骼疼痛缓解不理想,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疾病活动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临床特点:①全部病例均有腰背部疼痛、四肢关节冷痛、畏寒肢冷,伴或不伴有关节肿胀畸形变,伴或不伴有脆性骨折;②X线表现:四肢、胸腰椎可见皮质菲薄 ,骨小梁减少 、变细或稀疏萎缩等普遍骨质疏松表现,也可见脊椎压缩性骨折或其他部位的病理性骨折。
1.2 方法
对照组口服钙尔奇D片(惠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50029,成分:含碳酸钙 1.5 g,可提供元素钙600 mg,维生素D3125 IU),1次 1片,1日2次,阿法骨化醇0.5 μg/d(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10950134),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鲑鱼降钙素注射液[意大利利沙大药厂(Lisapharma S.p.A. ),注册证号H20030400]100 IU 1次/d皮下注射注射(皮试阴性后使用),连续使用1周后改为隔日1次100 IU/次,再连续使用7次,之后改为100 IU/周,连续使用半年。每日2次。两组患者均维持原基础疾病的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加一至两种慢作用药物。
1.3观察指标
①骨密度测定 应用双能 X线吸收仪测定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腰椎 L1-4 BMD,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及两组的变化。②骨痛 疼痛指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按照疼痛程度分为 0~10分,分数越高代表疼痛程度越剧烈。
1.4 RA疾病活动测定
治疗前后观察比较疾病活动性: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关节肿胀个数、关节疼痛个数、疾病活动分数(DAS28)。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7.0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BMD检测结果
6个月后检测 RA患者的 BMD,治疗组的腰椎 BMD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上升(P < 0.05),且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1。
表 1 两组患者 BMD比较(g/cm)(x±s)
2.2 治疗后两组VAS评分
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x±s)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1例出现恶心呕吐,放弃治疗, 1例出现手掌红斑瘙痒,面部潮红,继续使用未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其余无不良反应。
3 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合并骨质疏松原因除了雌激素水平下降、高龄、活动减少、营养状况差等原发性 OP 的危险因素外,长期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疾病的活动程度均和RA患者发生OP有一定关系,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证实多种致炎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IL-1)等在患者的骨质疏松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4]。笔者观察发现,多数患者户外活动(日照)减少,食欲下降等因素导致患者维生素D合成不足、钙质摄入和吸收不足,更进一步加重了骨质疏松。因此,笔者在控制类风湿关节炎活动的基础上,利用鲑鱼降钙素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联合钙尔奇补充钙剂和活性维生素D进一步增强了抗骨质疏松治疗效果,取得了良好疗效,本研究发现,三者连用优于单纯补钙和活性维生素D的治疗,现将三者作用阐述如下。
3.1鲑鱼降钙素的抗骨质疏松作用
鲑鱼降钙素具有抑制破骨细胞增值和活性、止痛、增加腰椎骨密度等作用[5],是所有降钙素中生物活性最高的,是人降钙素作用的40~50倍,主要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和增殖,从而抑制骨吸收。随着年龄增长,降钙素水平下降,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相应上升,二者作用导致老年患者骨吸收功能活跃乃至亢进。降钙素能有效抑制老年人的骨吸收亢进、增加肠钙吸收、维持矿化含量、抑制胶原分解,同时可多方抑制骨质疏松性骨痛,降钙素还可直接刺激软骨增生,促进骨折愈合中的软骨和血管生长,加速骨折愈合;肾脏中存在降钙素的特异性受体 ,降钙素刺激 La-羟化酶活性、促进 1,25-(OH),D生成 ,间接增加小肠对钙的吸收;降钙素有抗炎、抗应激功能发挥外周性止痛作用,已发现下丘脑组织内有CT及其受体、控制痛觉 ,使痛阈提高,从而发挥中枢性镇痛作用,基于上述作用,目前鲑鱼降钙素已广泛用于原发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的治疗。
3.2阿法骨化醇
维生素 D是人体骨代谢中重要的钙调激素之一,其作用表现在调节骨代谢的内环境,保持钙稳定。阿法骨化醇在肝脏被迅速转化成1,25-二羟基维生素D3,后者为维生素D3的代谢物,具有调节钙和磷酸盐代谢的作用。由于此转化过程迅速,故阿法骨化醇的临床效应与1,25-二羟基维生素D3基本一致,通过与靶细胞内特异性维生素 D受体结合而产生对钙磷代谢等各方面的调节作用,表现为促进小肠吸收钙磷,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减少尿钙、磷;增加血钙、磷水平,促进成骨;降低血浆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影响遗传信息转录过程,促进蛋白质合成与细胞分化,加速成骨对肌肉与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途径包括基因方式和非基因方式 ,同时减少骨钙消溶,达到增强肌力、协调平衡、缓解骨痛,最终缓解骨和肌肉疼痛以及改善与绝经、衰老和内分泌变化引起的肠道钙吸收障碍所导致的骨质疏松。正常人体对维生素D的需要量每日约在500 IU(国际单位),200 IU的维生素D可维持人体的基本生理需求,每片钙尔奇中可提供活性维生素D3 125 IU,0.5 μg的阿法骨化醇可提供相当于20 IU活性维生素D3;笔者运用上述方法,每日可增加患者维生素D 摄入270 IU,保证了患者的基本生理需求,弥补了维生素D的摄入不足。
3.3钙的需求
50岁以上的老年人,骨骼中的钙输出大于输入,使骨钙处于“丢失”状态,故老年人每日大约需要钙1 000 mg左右,每片钙尔奇含主要成份碳酸钙1.5 g(相当于钙600 mg),每日两次可保证摄入钙1 200 mg,从而弥补了老年人由于饮食差、消化吸收功能不足所致的钙摄入不足。本组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上述抗骨质疏松治疗后,患者的关节疼痛明显改善,VAS评分下降,骨密度增加。总而言之,鲑鱼降钙素联合钙尔奇D、阿法骨化醇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伴骨质疏松症患者临床疗效好、安全、可靠,优于钙尔奇 D及阿法骨化醇治疗。
[参考文献]
[1]邬锐,程佳,龙武彬,等. FRAX评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临床应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1):33-35.
[2]Arnett FC,Edworthy SM,Bloch DA,et al. The American Rheumatism Association 1987 revised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rheumatoid arthritisⅡ[J]. Arthritis Rheum,1988,31 (3):315-324.
[3]薛云,刘兴炎. 免疫与骨质疏松症关系以及骨质疏松症的筛选与诊断方法进展[J].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9,25(2):187.
[4]袁风红,周耀红,俞可佳,等.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质疏松与骨侵蚀关系的研究[J]. 中华风湿病杂志,2009,13(12):841-844.
[5]张炜,沈奕,李晓淼,等. 鲑鱼降钙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治疗[J/CD].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1,5(4):518-520.
(收稿日期:2012-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