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伟
[摘 要]优秀文学作品具备一种或多种文学张力给阅读者以多样化的美的享受。文学张力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与方式,即由语言与意象、意象与意义、意境等单独或相互作用所形成。
[关键词]文学张力 形成 美感
文学张力理论由艾伦·退特最先提出以后,随即运用于英美新批评文论并一直受到西方文艺理论界的重视;我国学者袁可嘉在20世纪40年代引入文学张力这一范畴。艾伦.退特将文学张力描述为,诗的意义就是指诗自身的张力,包括在诗中所能够发现的全部外延与内涵的统一整体。笔者侧重于对优秀文学作品文学张力的形成进行论述。
一、语言与意象的所形成的文学张力
众所周知,文学本身是一种关于语言的现象,所有文学作品均以语言作为材料并且需要通过语言进行表现与表达。一般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高超地运用语言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文学作品如果在创作中运用反讽、含混与悖论等语言形式,从而使得在作品中存在明显的张力,语言本身对文学张力具有影响。语言本身具备的文学张力。所有文学作品均由语言文字所组成,而且语言文字可以按照迥异的组合方式来形成特有的韵律与节奏等,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审美效果与审美感受。
文学语言与意象之间构成的文学张力。一部优秀作品的语言与意象之间往往被一种力量紧密连接在一起,从而使语言与意象可互相支撑形成美的骨架,这种特殊的力量就是文学张力。如黄庭坚的“云黄觉日瘦,木落知风饕”,其意象是日常生活中的云、木与风,但精到地运用了“瘦”和“饕”的语言文字来形容,几个平常的意象就组成了全新的文学张力,产生震撼人心的大美。
二、意象与意义所形成的文学张力
所有的文学作品均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文学语言表现意象,而意象是文学意义的体现,文学张力自然存在于二者之间。文学张力的存在促使这几个部分能够更好进行结合,因此促使整体存在联合的张力。文学意象一般是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形象进行艺术加工得以形成。文学意象具有很多个层次,它们可凭借物态形象而单独存在,也可与文学历史渊源相契合形成丰富意义的意象,不同读者在欣赏和阅读这样的作品时自然会在对意象不同理解上存在文学张力。在屈原的作品中,创造出众多的典型意象很好的表现了文学意象的这种文学张力;屈原在创造意象方面诸如香草美人, 鸾凤虬龙,日月星辰, 百亩兰椒,虹霓云霞等均为典型的文学意象。
众多文学作品的作者通过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感情或象征某种具体现象与某种具体人格等,然而由于读者自身的阅读经验、接受动机、期待视野与接受心境各不相同,哪怕对同一作品中的同一种意象,各个不同的读者自然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这当然也是文学张力的具体表现之一。文学意象的更多意义通常是由其所具备的特征所造成,其中意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具备的象征性。所谓象征通常将一种广泛而普遍的意义暗示于具备感性的外在事物之上,不同的读者可通过有限的意象特征去理解无限的意义。与此同时,同一个意象具有多种意义,作者或作家故意隐藏自身写作的立意,从而达到含蓄的创作目的;作者或作家选择的象征物是自身为表达创作思想而选择的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物品,阅读者欣赏过程并不能完全理解创造者的本意;另外,同一意象具有不确定的意象意义,比如中国古代诗人对着丁香作为引愁之物而伤春,现当代作家却通常把丁香看成美丽、高洁、愁怨、柔弱之类事物的象征。不同文学意义会形成文学张力。
三、意境所形成的文学张力
文学的意境实质是中国传统文论中比较重要的理论范畴,它主要指的是文学作品中真实存在的虚实相生与情景交融的形象创作体系以及它们所拓展的审美想象造就的空间。文学创作者在进行创造创作过程,高超地运用语言来对形象進行适宜的艺术描写,从而形成独特的充满艺术气息的文学意象,不同的读者可以因为针对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接受情况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独特意境。不同读者具体阅读张力因同一种意境中的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不同而得以产生。而不同意境的张力往往表现在情与景或虚与实的文学关系架构之中。
文学作品的情与景是互相交融和互为支撑的作用与互动的关系,情与景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作用的力,促使形成独特的文学意境,相应的这种力就产生了文学张力。缘情言志应该是诗歌的主体表现,诗人通常运用具体可感的景物促使抽象的情感进一步可触可感,不同的读者在情感的具体化过程进行自己独特的理解产生共鸣。意境形成张力的情景关系一种为景中蕴情,而另一种为情景交融。意境所形成张力的另一主要途径是文学作品的虚与实的关系。作者通过以实为虚,或者化实为虚,从而具有无穷的意味和幽远的境界。作品的实境是真实的景物与情节,虚境是由实境所诱发与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作品的虚与实进行辩证结合统一,就会不经意中形成一种意境的力量,通过这种力量直接给读者带来不同的审美享受,从而体现出文学张力的具体作用。
总之,文学张力的产生或者形成途径主要包括语言与意象形成张力、意象与意义形成张力和意境形成张力三个维度,三者之间相互独立,然而又密不可分。优秀的文学作品所具有的一种张力或多种张力,能够给读者在进行阅读过程带来审美享受。
参考文献:
[1]祖保泉.文心雕龙选析[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147.
[2]孙书文.文学张力:非常情境的营建[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2):113.
[3]姜超.作为独特美感形态的“张力美感”[D].东北师范大学,20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