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积极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012-04-29 23:44:28戴创
农民致富之友 2012年22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戴创

[摘要]我国目前的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渐趋恶化,这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由经济增长方式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预示着中国特色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迈入21世纪的前1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全球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全面性、协调性和持续性,不仅经济总量有了快速发展,而且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连续多年保持国民经济年均二位数的增长,高于同期世界年均增长水平的一倍以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增长快、运行稳、效益好、人民富的小康时期,改革开放、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均迈出了新的步伐。在此关键时刻,中央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未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一、“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联系与区别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一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下,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方式可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方式。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高投入、高耗能、低回报来实现经济的增长的;与此相反,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主要依靠人力资源的投入,生产效率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来实现经济总量的增长和产品质量的提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只强调经济增长,同时还要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资源配置的优化,生产技术的创新与社会组织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完善等,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就不只是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或者从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的转变,而是一个系统的全面转变:

1向发展目标多元化转变

这一目标可以通过经济结构的优化程度、公平分配和消灭贫困的程度、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载程度、减少失业的程度等指标的考察来实现,但这些指标当中经济增长仍是首要的。

2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并举转变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我国的经济总量已居于世界的前列,但说我国已是一个经济强国了还为时过早。我国500强企业不论资本规模、利润总额、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与世界500强企业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已有170多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以自主品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尚不足2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在实现了年均9.4%增长速度的同时,其增长方式的粗放性特点也日益明显。正是鉴于这样的情况,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提出了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过“九五”“十五”和“十一五”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这种转变主要强调通过提高能源效率来增加经济总量,并没有明确要求提高质量和效益,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更没有要求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接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正式提出了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取得重大进展的思想。这就是要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要求国民经济从原有的单一的经济增长方式向更为系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经济转变方式的途径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综合起来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世界各国投资率平均是20%多一点,而我国2007年投资率高达42.1%。即使考虑到在工业化过程中投资率一般较高的因素,与国外同样发展阶段相比,我国投资率也明显偏高。而投资高带来的一个严重结果就是我国居民消费被压抑,我国消费率在2007年为49%,其中居民消费仅占35%,而世界平均水平在78%上下,其中日本为73%左右,美国为86%左右,我国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也低于亚洲国家的平均水平。消费率低带来的最直接结果就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导致内外需经济失衡;而从长期看,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社会资本积累速度就会减慢,发展后劲不足。因此,要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扩大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日益突出。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其中的加工业过度、低效率的扩张带动了给需求膨胀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落后于经济发展需要。我国三大产业之间的不协调,已经到了不仅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也影响到第二产业本身持续发展的地步。因此促进三大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应该是我们目前最为迫切的任务。首先,我们要巩固第一产业特别是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扎实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发展新型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其次,我们要做大第三产业,也就是说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我们要着力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既要大力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也要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继续发展主要面向消费者的服务业,特别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尽快把服务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最后,我们也要提升第二产业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要促进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调整。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从各国发展的经验来看,提高劳动力素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条件。高素质的劳动者和管理人才是转变增长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每增加1年,GDP就会增加9%。从已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国家和地区看,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时,它们的人口受教育程度都普遍较高。据统计,当时,美国的小学、中学入学率为80%;日本的这一数字分别为99%、86%、4.7%;新加坡分别为107%、55%、8%;韩国分别为108%、86%、38%。正是这种发达的教育和高素质的劳动力,保证了这些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顺利转变。为此,我们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加大政府的教育投入,加强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培养一大批技术创新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集中全社会的智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总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丰富而艰难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有计划的快速推进。我们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变成全党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使其融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过程。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分享经济是个啥
西部大开发(2017年7期)2017-06-26 03:14:00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拥抱新经济
大社会(2016年6期)2016-05-04 03:42:05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