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广壮
“花儿”按其流传地域的不同,大体可分为河湟“花儿”、洮泯“花儿”和陇中“花儿”三类,河湟“花儿”流行于黄河与湟水交汇地带、沿河上下及其邻近地区的汉、回、土、撒拉、保安、东乡、藏、裕固等民族中;洮泯“花儿”流行于甘肃临潭、岷山、卓尼、康乐、临洮等地的汉族、藏族中;陇中“花儿”泛指定西以东,六盘山以西,陇南山以北各县流行的“花儿”。在长期的流传和演唱中,形成了自己丰富的发声方法,不论是民间歌手还是专业歌唱演员,根据生活环境、演唱习惯以及演唱者的嗓音差异,就约定俗成的发声方法而言有:尖音唱法、苍音唱法、苍尖音唱法三种。
一、尖音唱法
尖音唱法在声乐界叫假声唱法,一般多为男歌手所用,在传统的男女声对唱中,男歌手用尖音唱法将声音提高八度以求得和女歌手在音高、音量上的一致与和谐。从“花儿”的曲令来看曲调音域宽,音程跳跃幅度大,如果用真声是唱不上去的。演唱者运用的几乎是纯假声,声带较松弛,机能强度相对较弱,不完全闭合,在高音区行腔时较省力。追求鼻腔、头腔的最高位置,演唱时始终把共鸣腔调节得比较短小,喉、咽腔并不开得太宽,声带的振动频率较高。熟练的运用头腔、口腔的共鸣作用,以得到圆润、透亮的声音,达到传音远、声感人的目的。尖音演唱时必须以足够的气息作基础,如果没有很好的呼吸运用是难以完成的。如果气息控制得不好,共鸣腔没有打开,致使喉头肌肉紧张过于用力,也就是群众所说的“嗓子眼处使劲”,便会出现颈部青筋暴突、面红耳赤、吐字不清的现象。当男声用假声歌唱时,他能克服对高音的某些恐惧,他获得振源体放松和气息活跃的感觉。演唱者心理技巧避免了生理上的过分用力,其音色与其中声区的音色差别较大。听起来亲切、自然、甜美,有高亢、明亮的特殊风格,充满着高原山区的特色,符合听众的审美要求。尖音作为“花儿”演唱的发声方法,既有表情功能,又有色彩意义,在“花儿”演唱中有特殊的作用。
有些装饰音用带假声的“挑音”来表现出玲珑剔透、灵活轻巧的艺术效果,这种唱法叫做“泛音”唱法。有较多的头腔共鸣的泛音,传音自然远,也正是“花儿”在野外演唱所要求的,这种声音技巧的运用在“花儿”演唱中是必要的,是完全可以为群众接受的,演唱者觉得唱得美当(舒服、过瘾),听众认为唱得干散(好得很),也就是生理、心理、物理、艺术上都合理了,声音色彩也就符合了民族的审美习惯。
二、苍音唱法
苍音唱法:也称“满口腔”或“平音”,以声音的厚实、苍劲而得名,是用真声为主的唱法。“花儿”曲令中,音域在八度以内,旋律和节奏较规整,有点小调特点的曲目,多用“苍音”唱法。发声方法和日常口语比较接近,用声带的全部振动发出声音,胸腔和口腔积极地共鸣,振动频率较低,音域比较窄,多为女歌手和演唱尖音有困难的歌手运用。这种唱法的共鸣焦点主要集中在咽喉和口腔,演唱者大多以胸式呼吸为主。有利于咬字吐词,字词交代得清清楚楚,音符唱得实实在在,顿挫明显,声音接近生活语言,更容易体现歌手嗓音固有的音色,适合演唱速度多变的曲令,演唱象诉述般亲切,用的虽然都是“嘴皮子劲”,即大部分靠口部与唇部的力量,歌唱时口唇动作较多且用力。在喉、舌、齿、牙、唇任何部位准备发音时,将气息在积蓄力量的一瞬间送到应有的部位,使声母的阻气更有分量和弹性。听起来轻松自然,热情豪放。
苍音唱法是人们长期演唱而形成的一种唱法,对有些自然音区以外的高音,是经过不断地演唱而练就成的。对气息的运用比较自由,只要掌握好吸气、换气的地方,就能从容不迫的完成演唱。撒拉族、保安族、汉族群众中多用苍音唱法。
三、苍尖音唱法
苍尖音唱法也就是尖音和苍音相结合的方法,在声乐界也叫真、假声结合唱法。即在高音区用假声,中低声区用真声、融尖、苍两种唱法的精华为一炉,使演唱音域扩展,既能发出嘹亮的高音,又能发出浑厚的中、低音,是“花儿”唱法中比较科学的演唱方法。这是目前演唱“花儿”最普遍的演唱方法。“花儿”演唱中本身就存在着声区的重叠,而不只是简单地将低声区、中声区、高声区结合或过渡得没有“痕迹”,无论是头腔、鼻腔共鸣,还是胸腔、口腔共鸣,都能做到上下贯通,真假声转换自如。演唱者在做渐强渐弱的过程中,在同一音高上能自觉地完成声区的过渡。唱低音时不感到笨拙,唱高音时不感到哽咽。融会贯通,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境界。有一些歌手为了追求不同的艺术效果,演唱时将苍音与尖音音色有意识加以区别,也别有风味。
苍尖音唱法是前面两种发声方法的有机结合,在发出明亮的尖音和浑厚的苍音的基础上,更注重气息的控制,以保证音区转换的自然和音鱼的一致性,也常运用“抢气”、“偷气”等运气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大巍.夏美君.声乐艺术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2]周秋雨.话剧·影视·音乐剧·声乐教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3](美)伦纳德·迈尔.音乐的情感与意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4]王士魁.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实用教材[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保定学院音乐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