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萍 宋宏权
在持续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我们七年级语文组的老师们深刻体会到: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要达到预期目标,就要有充裕的时间给予效果上的保障,但讨论次数不能过于频繁,过于频繁就会削弱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反馈,同时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之,如果在学生还没有充分展开讨论交流时,教师来个“紧急刹车”,这样的合作学习只能流于形式。因此,在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去讨论有价值的问题,对于一些无讨论价值的问题,教师应适时点拨,以免浪费时间。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对传统的全班教学的全部取代,而是一种全班教学受到抑制时,通过积极主动的小组合作学习而非个人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持续学习的辅助手段。因而,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一定要把握好学习的频率和持续时间。
一、把握好合作的次数
就初中语文课内教学环节而言,一节课用上好几次小组合作,或者不分难易、不分轻重地泛用小组合作,那么学生的兴趣便会减弱,产生厌烦心理;程序化的讨论也会让他们体验不到合作的快乐和成就感,那样就得不偿失了。
经过这学期以来的借鉴、实践与摸索,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开展一到两次小组合作为宜。如果进行两次以上的话,讨论交流及展示的时间就难以保证了,达不到讨论有深度、展示有广度的预期效果。在我们听过的公开课、打磨课中,有部分教师开展了三到四次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是前一到两次效果较好,后面的几次就因受到了时间的限制而草草收场。毕竟就语文课而言,我们要呈现给学生或者听者一篇文本的完整解读,不一定面面俱到,但要力求凸显其重难点。
二、控制好讨论的题量
量决定质,单次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题量决定合作学习的效率。过多过繁的题目首先会从心理上对学生造成畏难情绪,降低了他们合作的积极性;同时也会造成单次合作学习时间过长,学生精力分散,或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得要领等不良现象。
在语文课堂中,根据教学的目标及重难点,单次小组合作学习一般设计一到三个讨论题,不宜过多。例如,在七二班谭金花老师执教的《孙权劝学》中,在理解字词疏通文意这一环节,教师结合学生学情及文言文的特点,精心设计了以下三个合作学习的题目: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理解重点字词,积累古今异义的词语;找出文中成语,并理解意思。在听课时我观察到,学生能抓住题目中的要点进行独学和交流,有效地解决古今异义词、成语等教学重点。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若题量过大,还会出现避重就轻、选易弃难的现象。当全班展示时,就会造成简单的问题答案雷同、稍难的题无人问津的局面,不利于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三、设计好题目的要求
讨论题的内容表述以及温馨提示的要求都是学生操作小组合作学习的导向,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进程和效果。
我在七五班执教《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课时对这一点深有感触。在第一个合作探究环节——“走近福楼拜”中,我给出了这样一道探究题“找出你喜欢的描写福楼拜肖像、语言、行动的语句,用心读一读,并说说你对福楼拜的认识”。五分钟之后进行展示时,有的同学只读出了描写肖像或动作的语句,未进行人物形象的分析;有的同学先读语句后赏析,却前后并不一致;更有甚者不知如何表述……课下反思,发现问题不在于学生,而在于我给出的问题过于笼统,没有明确的指导性。在七一班进行第二次授课时,我根据李宇红老师的建议进行了问题的修改:“用不同符号分别划出描写福楼拜肖像、语言、动作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赏析人物形象。例:我从(‘门铃一响……他总是亲自去开门)这一处(动作)描写中,读出了一个(热情好客)的福楼拜。”这样一来,学生摸着了门道,不放过任何一处对于福楼拜的描写,品出了一个“热情好客、博学善辩、和蔼可亲、开朗豪放”的福楼拜,合作学习的效果有了明显改善。
教师在设计温馨提示语时,一定要明确指出课文朗读或问题讨论的流程,交流展示的方式方法等,以便于学生操作,节约时间。
四、调整好讨论的时间
近段时间听课发现,语文课堂上的一次小组合作学习一般用时在12——15分钟,包括个人独学——小组合作——充分展示这三个完整的环节。
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教师首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小组训练有素,如独学需边思考边做笔记、合作交流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如4号—3号—2号—1号)来进行、合作完成后举手示意夺得发言权等诸多方面,以避免时间上的拖延与浪费。
其次,在合作环节教师要注意巡察,一是了解各组的讨论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对个别进展迟缓的小组有针对性地进行方法指导和点拨,以尽可能地达到同步展示。
让我们从语文课堂教学这一整体着眼,从把握合作学习频率这一小处着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变成一种生生、师生不断“对话”与“协作”的过程,努力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责任编辑 刘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