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敏黎
一、立足课堂,营造生活气息
自孩子上学之后,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而课堂又是学习的主阵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真实的自我,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努力建立学生“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营造生活气息,让孩子在课堂上快乐地生活、学习。
(一)师生关系民主化
人与人之间最佳的境界是没有隔阂,信任对方,畅所欲言。在课堂上,我们力求老师与学生站在同一起点上,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上课不再仅仅是老师教、学生学这单一的形式。老师也不再是课堂的主宰,知识的权威。学生与老师渐渐成了朋友,上课也趋之于聊天式的,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凡来我校上课的老师总说这里的学生主体意识强,学习热情高,上课特轻松。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每一篇课文不都是生活的折射。要使他们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与教材产生共鸣,得到感悟,教学时就要尽可能地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积累,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
一是寻找生活形象。教学中,要善于唤起学生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和经历。教学《咏柳》,我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诗人,回忆公园里、河岸边柳枝摇曳,满目葱绿的景象,再联系诗句充分感受到春天的美景。
二是再现生活情景。有时候,学生的生活经历还是零星的,教学时,要善于把这些经历组合起来,再现出来,让学生的感受更充分、更完善。在教学《葡萄沟》时,指导学习“葡萄长得好”时,让学生为“葡萄”填色,再贴到“葡萄架”上;指导学习“葡萄沟人热情好客”时,让学生成为“葡萄沟人”,演一下“接待客人”的情景。学生在教学情景中回到自己熟悉的生活,与课文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三是贴近生活情感。情动而辞发,当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困难、有障碍时,同样要巧借生活,拉近学生与文章的情感距离。如教学《一个苹果》时,针对学生对志愿军战士的艰苦生活认识不深、了解肤浅这些客观情况,我在预习时让学生交流“手拉手活动”中山区小孩的艰苦生活,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课堂教学的情感有效贴近,再用投影造型,朗读促情等手段突破,明显地取得了效果。
四是借鉴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往往是独立的,教学时,要善于线串珍珠,把它们融合起来,让学生举一反三。教学《荷花》,理解荷花姿势美,课文把它比喻为一幅活的画。单单靠老师的讲解,学生很难领悟到课文所描写的这种境界。借鉴生活经验,会让学生豁然释怀:画竹子,竹子“长”在了纸上,弹琴,旋律“飞”出了指间……
(三)学习形式多样化
在课堂上,设计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感受到上课是一种享受。这是我们老师所孜孜追求的,游戏是儿童所喜爱的,把游戏带入课堂,赛赛练练,在小组合作中学习,采采剪剪,在操作实践中学习。为了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赋予课文以生命力,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我们根据课文内容,学生实际,学习形式多样:访一访、演一演、学一学、画一画,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去感受内容,体验生活。课堂也不再是学习知识的场所,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学生在这里放飞的是激情、个性、希望。
二、丰富生活,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丰富多彩的生活本是一幅绚丽的图画,令人神往。丰富学生的生活,让他们留下一个个美好的回忆,这是一笔可观的学习财富。这样,积累更多的经历,体验更多的感受,在课堂上碰撞更多的思维,更丰富的情感。
(一)链接学校活动
每学期,学校要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有跳绳、踢毽球、“六一”游园会、义卖献爱心等。我们语文教师捕捉住这一教学资源,巧妙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去,逐步让学生树立在“学习中生活,生活中学习”的学习观,将学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用语言文字描述生活,用生活经验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如每次体育活动既是一场激烈的比赛,也是一次现场作文指导。有了学生的真实表现,又有老师得当及时的指导,学生写起来当然得心应手。更重要的是有了这样一次次的经历,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遇上类似的事儿也就不会无动于衷,真正让生活与语文融合在一起。
(二)开展读书活动
“书籍是丰富学生生活的捷径。”我校开展了“读好书,好读书”的读书工程,努力营造书香校园,丰富学生的生活,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视野。这一活动犹如一股春风吹拂学生心田。我们指导学生阅读与语文教材配套的《选学读本》,教给学生精读、粗读、浏览等读书方法,开展读书笔记本,读后感评比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学生们如饥似渴地阅读着,许多教师在实践中深切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方法无非是两条:一是广泛地阅读,二是经常地接触生活。一个喜欢读书的孩子大多是品学兼优的,热爱生活的,学起语文来也事半功倍。
三、关注生活,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吕淑湘先生曾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社会,体验人生,本身就是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是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另一方面。
(一)关心班级,走进生活
班级是一个集体,集体中的成员之间随时会发生磕磕碰碰的事儿。不论事大事小,是好是坏,都会不同程度地折射出这个班级的班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的道德面貌。我们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写写一日一事,一事一议。这样一来,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关注身边的事,谈谈自己的看法,无形中对班集体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当然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是非辨别力得到增强,学生之间关系融洽,更有一颗敏感的心,事事议一议,以一种主人翁的心态对待生活。
(二)接触社会,感悟生活
在媒体、通讯极其发达的今天,学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习语文最终是为生活服务。学生从报纸、电视中了解到人民的生活。社会热点。如以绍兴晚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环保局的叔叔:为什么新昌江水质日益下降,屡屡发生鱼死水中的现象,跟随他们一起取水样、做试验,最后写出了实验报告获了奖,引起了县领导的高度重视。
(三)积累语言,提升生活
只要是有心人,时时处处都可学习语文,报纸、电视、交谈等等,语言无处不在,没有语言,生活将黯然失色。为此,我们要求学生每天积累语言,可以是谚语、歇后语、成语等等,不仅积累语言,还学习语言技巧。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如不小心把碗打破了,一旁的你可忙宽慰:岁岁平安,岁岁平安。一样东西丢了,可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班级中同学之间也难免发生不愉快的事,让学生来处理调解,看谁能以理服人,争做大家的巧嘴大王。这样也真正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生活的乐趣。
(四)家校联手,创造生活
小学生的生活范围主要以学校,家庭为主线,而家庭环境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各方面发展。有的书香满室,有的麻将声声,更有的吵声不断。学生毕竟是小孩子,学习持久性相对较弱,家长稍不留意,学习会直线下降。因此,营造学习氛围浓厚,关系平等民主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首先,我们联手家长,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访等途径向家长表明家庭建设对孩子的重要性,同时开展“同看书,共进步”的活动,希望家长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当然,美好的生活要靠大家一起去创造,利用闲暇时间,携手奔向大自然,感受幸福的生活。有了这丰厚的生活体验作积淀,学起语文来,相信会得心应手。
(责任编辑 贺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