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寿平
落实党员经常性教育是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对于不断提高党员素质、建设学习型政党、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新时期推进农村党员教育培训中,传统的教育培训方式和内容已不能满足变化了的形势需要,教育培训亦未能形成科学的统筹格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正逐步涌现,导致了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在降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和主体作用的发挥。
一、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上重视不够
部分基层党组织书记对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特别是乡镇、村居党组织书记认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是可抓可不抓的软任务,组织不力,有时虽作了部署安排,但在具体落实上不到位,而督促检查也流于形式。
2教育培训上创新不足
从实际工作和调研来看,部分基层党组织在抓党员教育培训中普遍存在着方式过于单调、内容过于单一、需求过于笼统、手段过于陈旧等问题,缺少创新手段,造成党员对主动接受教育培训难以产生吸引力。
3工作机制上保障不力
一是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各乡镇、村的党员培训经费,视各乡镇财政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不同而不同。二是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三是党务干部力量薄弱。四是责任机制落实不力。多数基层党委特别是乡镇党委都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虽有实行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但多停留在书面文件上,而在实际中却疏于督查、考核,造成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抓党员教育培训存在侥幸、懈怠心理。
二、加强新时期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对策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作用。重视党员教育培训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一条宝贵历史经验。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是最具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生产性投入,要坚持把农村党员教育培训作为一项事关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大局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来认识,牢固树立教育培训是基础性建设的观念。
2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努力提高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紧紧围绕提高农村党员政治素质和文化科技素质这个中心,坚持把教育培训与农村党员的思想和家庭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要把农村党员的政治素质和致富本领的提高统一起来,努力在提高农村党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上下功夫。一要着眼于以经济支柱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设计培训班次和内容。农村党员教育培训要注重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要立足于全市经济支柱产业发展的要求和乡镇、村组生产实际的需要设计班次,围绕当前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开设课程、确定教学专题和内容,切实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要着眼于以研究现实问题为重点组织教学活动。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教材照本宣科的授课、参观示范点等教学活动,要紧密联系我市农业农村生产的实际问题,引导学员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和生产经验交流,推进学习深化,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三要着眼于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核心考评学习质量。要改革学员培训效果的考评方式,由过去以知识性的书面考评为主转变为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核心的考评模式。要求学员在培训中要结合村组和自家生产实际提出发展生产的思路,要注重培训后学员的跟踪管理,要把学员培训后科技知识的运用率和增产增收情况作为评估培训效果的主要依据。
3着力破除瓶颈问题,完善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制度
一要打破属地管理制度,实现党员管理模式网络化。依托中国共产党党内信息系统建设,在对每名党员基本信息进行采集的基础上,建立“党员信息查询系统”,在区域内实现网络闭环管理。探索在区域内实施流出地党组织与流入地党组织“网上转接”的办法,进一步简化党组织关系转接程序。二要打破制度管理传统,实现农民工党员管理人性化。建立农民工党员“一对一”的对接互动制度。通过电话、短信、互联网等形式积极加强沟通,有效使用流动党员活动证、对接联系卡等,督促对接党员间的相互沟通,及时掌握流动党员就业和思想情况。三要打破城乡界限,实现党员教育系统城乡一体化。打破固有的城乡分割的党员教育方式,实行教育组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系统化。四要打破地域界限,实现党员发展区域全员化。改变过去只按辖区户籍分类发展党员的传统模式,把视野放宽到本辖区内流动人员中,大胆探索“异地发展”和“就地发展”相结合的党员发展工作机制。社区党组织要重点突出在“农民工”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农村党组织要瞄准在“五大员”(大中专毕业人员、军队转业人员、流动人员、外出务工人员、创业致富人员)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