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鹏
一、中毒性因素
引起猪后躯瘫痪的中毒性因素有许多,如饲料品质不良、长期饲喂或一次大量采食发霉变质的饲料、饲料加工调制方法不当、对部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饲料,如棉籽饼、菜仔饼等未作去毒处理,或饲喂方法不合理等都可造成中毒,引起猪后躯瘫痪。这类疾病通常能根据病史、现场调查及临床表现等作出初步诊断。
二、生物性因素
1传染性因素
传染性因素引起的猪只发病,多波及全群,并且全群具有与中毒性疾病相似的临床症状,此类疾病体温多升高。及时根据气候变化做好保健。
有的传染病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如猪流行性乙型脑炎,多发生在7~9月份,主要侵害小猪;猪伪狂犬病多发生在冬春两季;猪巴氏杆菌病以秋末春初气候昼变季节发生较多。除此以外,在临床上,猪流行性乙型脑炎表现除具有高热稽留,嗜睡、喜卧等一般症状外,患病妊娠母猪突然流产,胎儿多为死胎或木乃伊,公猪多发生一侧性睾丸肿胀。猪巴氏杆菌病体温高达41℃以上,张口呼吸,黏膜呈蓝紫色,口鼻流出泡沫带血样的鼻汁,呈犬坐姿势。咽喉部有热痛性肿胀、坚硬、严重时可波及耳根和颈部。
猪瘟、猪丹毒也可导致后躯瘫痪。猪瘟能够侵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品种的猪,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发病率及致死率都很高,流行猛烈,高热稽留,初粪便色黑、干硬。猪伪狂犬病后期也表现为后期麻痹,此病一般为散发,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温暖季节较多。此外,还有些传染病发作时,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异性。如水肿病多发生于5~15周龄断奶前后的仔猪,布氏杆菌病主要侵害妊娠母猪,多发生于怀孕后30~50天或80—110天。
2寄生虫性因素
引起猪后躯瘫痪的寄生虫主要有弓形虫、肾虫和蛔虫。其中猪弓形虫病较多见,其症状相似猪瘟、猪丹毒,与它们的区别在于:病猪皮肤上的红斑不凸出皮肤表面,且无棱角,腹股沟淋巴结肿胀明显;另外,病猪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或犬坐姿势;猪蛔虫病主要侵害3~6月龄仔猪,当蛔虫幼虫移行到肺脏时,可引起猪蛔虫性肺炎,表现咳嗽,呼吸困难,体温升高,食欲废绝,卧地不起,多形成僵猪,有时也引起黄疸、肠堵塞或肠破裂。
三、营养代谢因素
营养代谢性因素引起猪后躯瘫痪多为日粮饲喂数量不足或需要量增加,日粮中营养不平衡造成的。其中以维生素、矿物质的缺乏最为常见。这些疾病通常能根据饲养条件的调查、生理状况和生产性能的了解和临床特征作出鉴别诊断。如佝偻症和低血糖症,它们只发生于仔猪,而产后瘫痪只发生于产后母猪,白肌病又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仔猪佝偻病的典型症状是小猪长骨骨端粗大,肋骨与肋骨软骨连接处明显肿大,并形成圆形结节,四肢关节骨骼肿胀,呈二重关节,站立时,四肢弯曲,严重的呈“x”或“O”状肢势。低血糖症多见于出生后一周以内的仔猪,主要发生冬春季节,表现四肢绵软无力,步态不稳,后卧地不起,痉挛抽搐,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势。母猪产后瘫痪,表现四肢发硬,步幅不均及共济失调,站立困难。卧地不起,痛党反映渐次低下,肛门反射消失并松弛。
四、遗传性因素
遗传性因素造成的猪后躯瘫痪主要有两种疾病:一种是遗传性佝偻病,另一种是仔猪先天性震颤。
遗传性佝偻病和营养不良性佝偻病相似,区别在于前者出生时健康,随后发生低血糖症及高磷酸血症。仔猪遗传性先天性震颤是以肌肉震颤,共济失调,难以站立和发出尖叫为特征,本病主要发生于英国的白肩猪和丹麦的长白猪。
五、其他因素
除了以上四种可引起猪后躯瘫痪外,还有其他因素如损伤等,也可引起猪后躯瘫痪。
对于损伤因素引起的猪后躯瘫痪,多由于摔跌、驱赶、碰撞等外力将骨骼或筋络损伤而发生瘫痪。特别是腰荐部剧烈外力作用后更容易引起后躯瘫痪。表现为健康猪因碰撞后,突然出现骨折或伤及神经,使之肿胀、变形和坏死,从而导致神经麻痹,或力学结构改变,发生后躯瘫痪。
1产后瘫痪
本病是母猪产后数小时至5天内突然发生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
1.1病猪表现站立困难,后躯摇摆,行走谨慎,后躯不稳,肌肉有疼痛敏感反映,食欲锐减或拒食,大便干燥或停排,小便赤黄,体温正常或略偏低。缺奶或无奶。
1.2后期有知觉迟钝或消失,四肢瘫痪,精神萎靡程昏睡状态等神经症状。
2防治方案
2.1妊娠母猪应喂全价饲料,尤其怀孕后期必须供足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品。
2.2防治便秘,多喂青绿牧草和菜,结合当地青草菜或每天拌料内服硫酸镁或硫酸钠30~100克。
2.3静注10%氯化钙30~50毫升。
2.4静注10%葡萄糖酸钙100~150毫升。
2.5维丁胶性钙注射液4~8毫升,肌注,隔天1次,连用10~15次。
2.6选用乳酸钙或碳酸钙10~15克,拌料内服,每天1次,连用1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