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春秋

2012-04-29 20:01:04易珏
中国经济信息 2012年21期
关键词:二维码商家智能手机

易珏

黄新山认为,随着智能手机向二三线城市辐射,二维码在两年后将迎来集中的爆发期。

将2012年称为二维码爆发之年,也许还为时过早,但这一年的脚步日益临近。不知从何时起,在北上广的公交车上和地铁里,满眼都是方格子的条码编号广告。与之前橱窗里的静态广告相比,这些广告可以实现人图的互动。消费者只需要用摄像头拍下心仪的商品下面的二维码,在智能手机上下载相应的客户端,商品就自动进入了购物车,就可以轻松实现手机在线支付购买。

一些平面媒体在新闻报道上也采用了二维码,用户扫描后可以通过手机查看这篇报道的视频、照片和更详细的内容。此外,北京后海的古树上、圆明园的导览牌上、各大饭店、影院、商场的门口都放上了二维码,介绍古树的相关信息、园区的遗址复原图、商店的折扣促销活动,二维码的商业应用正在快速蔓延。

从大众到小众

二维码是指在一维码的基础上扩展出另一维具有可读性的条码,使用黑白矩形图案表示二进制数据,与竖条纹的一维码相比,二维码包含的信息量更加丰富多元,被设备扫描后可获取其中所包含的信息。

1994年日本汽车制造商丰田公司为了跟踪车辆零件,而发明了二维码。不曾想到,它的出现引来了一场日本的应用革命。从一个小小的黑白格记事功能衍生出二维码防伪、二维码购物、二维码签到等诸多功能。

近水楼台的日本率先普及二维码应用。据首都经贸大学工商学院教授陈立平介绍,日本肯德基和麦当劳的宣传单、优惠券,超市的小票、电影票上边都印着二维码。日本的二维码使用频率最高的地方是便利店,消费者在便利店里需要快速购买和快速离开,便可以选择二维码手机支付。从便捷的角度上看,人多的便利店更适合采用手机客户端支付。

德国麦德龙超市的体验店里,可以进行商品的无线射频支付。无线射频技术可以使购物者通过扔进购物车里的商品直接显示购物清单,包括单价和总价。如果想退换商品,消费者可以从购物车里取出,通过无线射频技术在清单上减掉商品。最后柜台结账时,消费者可以选择手机或刷卡支付。

黄新山算是国内第一批接触二维码商业化的“吃螃蟹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将自己的见闻娓娓道来。2005年去日本考察学习,他惊讶地发现,日本国内到处都“飘荡”着二维条码。当时,并不知道这就是二维码,只是眼睛看着这个黑白相间的方框,不明白这究竟是什么东西?有什么用处?为什么路上不停地有人拿出手机去拍它?

强烈的好奇心引导黄新山开始收集二维码的资料,分析二维码的市场,最终发现了一个市场容量惊人的蓝海市场,并于当年创办了华阳信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从事二维码技术研究与创新应用。

不过,他创业时的丰满联想立马被骨感的现实泼了大盘冷水。他没有料到,二维码在中国市场的导入培育期竟长达五六年。尽管当时互联网和手机都已经普及,在2006年后,二维码也开始在国内崭露头角。同年8月,中国移动便开始在全国推出手机二维码应用。但是,中国的互联网应用与国外的差距远远超出他们的预估,二维码没有找到大施拳脚的时机。

一批先创者还未熬到二维码市场的春天,便粮草断绝,饿死中途。彼时,中国的手机用户还停留在诺基亚时代,大都还不知道二维码为何物。

发达国家的大众消费工具到中国变成了小众认知的新玩意。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负责人张建宁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只有智能手机普及才能带来二维码应用的传播。识别软件的下载、手机像素的分辨率以及移动互联网商务有待开发等都成为制约二维码大众化的重要原因。

大腕来“搅局”

无奈,痛苦,彷徨。黄新山用这几个词来形容创业初期的艰辛历程。从2005年开始,他坚持了七年,直到2011年下半年,才有所转机。

二维码的转机来源于2009年起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国内移动互联网的升级。商家们开始将优惠券等电子凭证发至消费者手机,消费者拿凭证去商家消费。一些阳澄湖大闸蟹的厂商在大闸蟹蟹身上贴上二维码,消费者通过拍摄二维码辨别产品真假和产地情况。

随后,主读业务逐渐兴起。以1号店为代表的网上商店面向消费者。消费者需要主动扫描二维码,进入网页了解信息或购买商品。

从2010年3月成立至今,灵动快拍的“快拍二维码”累计用户超过3200万,每月有超过1亿次扫码量。此外,华阳信通、我查查等以二维码起家的公司已经初步积累的用户资源,不过,他们的规模增长依然太慢,对于风声水起的移动互联网来说,大腕的动作立即让这些后起之秀花容失色。

2011年底,腾讯微信推出二维码功能。每个用户都可以生成自己专属的二维码,并可以分享到微博和社交网站上收获各路“粉丝”的招呼,扫描二维码便能添加对方为好友。依仗着微信有超过2亿注册用户的庞大舞台,二维码得以迅速推广。随着一批名人“大V”在微博、微信平台上晒出自己的二维码,粉丝纷纷群起效仿。

这只是腾讯向二维码深度开发的第一步,9月中旬在在线支付平台财付通的7周年庆典上,财付通总经理赖智明表示,财付通将与微信进行深度合作。

微信具有摇一摇、二维码扫描、微生活会员卡等功能。财付通产品负责人表示,财付通正在推进与微信的合作,未来将与微信摇一摇功能结合,通过微信直接向好友转账,这将用于聚餐、KTV等集体活动中;二维码扫描与支付结合,可实现“即拍即买”,拍摄商品二维码可进行购买和支付;微生活会员卡可获得商家优惠,并可及时支付等等。

微生活甚至与上千个品牌建立了合作,消费者使用微信扫描商户二维码可开启“微生活”电子会员卡,获得商家优惠。

新浪微博的用户已经突破3亿。面对这样一个用户基数,企业自然不会错过,竞相入驻微博。而由于二维码的便捷,商家亦大量采用这种新兴的营销方式。在线下,商家将微信和微博名的二维码印刷在实体店、广告或名片上,用户用手机一扫描,就能关注商家,接收商家的推送信息。

此外,搜狗输入法、阿里巴巴旗下的聚划算和支付宝、大众点评网等众多互联网企业都已先后开通了二维码功能。

黄新山倒是从这些杀气腾腾的大腕身上看到了希望。黄新山认为,微信进入二维码领域,可以在其庞大的用户群,特别是二三线用户群中迅速普及二维码概念。他们的“搅局”让原本很小的生意变得很大,让用户规模几何式增长,蛋糕因为他们做大了。

端口,还是端口

大腕的“搅局”意在分享可能催生大商机的大市场。马化腾公开宣称,二维码应该成为开发人员的基本技能,并指摘那些仅仅一开二维码生存的公司过于狭窄。诸如此类大腕的挑衅,对依靠细分起家,并寄望二维码细分市场发家的创业者来说,寒风习习。

事实上,这不仅仅事关作为工具的二维码本身。如果将其与不久前兵不血刃的互联网巨头争斗放置在一个结构关系网中,也许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

近一年来,有关手机的故事可以写出几部续集。先是黄章、雷军、周鸿祎、李开复等一票人围绕乔布斯的口水战,继而是更多的人和公司加入到智能手机的“三国杀”中,新浪、腾讯、长虹、联想、华为、中兴等,在乔布斯去世后,他们打得大汗淋漓、如火如荼,连做英语培训的老罗也进来凑热闹。周鸿祎说出了智能手机价格战的初衷,手机硬件不赚钱,未来基于移动互联网,商家应该在植入手机的应用上盈利,这个空间非常广。

在声势浩大的智能手机营销战中,一些名嘴都来不及兑现关于智能手机的承诺,便匆匆转向下一个战场——移动浏览器。谷歌、苹果、微软和雅虎各展技能,Opera、360和火狐也不甘示弱。

移动终端和3G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浏览器的发展也变得突飞猛进。对于商家来说,移动浏览器不但可以通过首页及导航来影响各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的流量,还能集成各种应用,进而产生更多的商业机会。

从手机硬件到移动浏览器,商家争的都是入口。回到硝烟渐起的二维码市场,依然是入口。在移动营销上,二维码则提供了一个新的入口。作为线上与线下链接的关键桥梁,二维码的作用不可忽视。

曾经一度火热的O2O(OnlineTo Offline),由于缺乏成熟的落地平台,偃旗息鼓。020本质为商务在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之间的互动行为,分为线上到线下输出方方式(电子凭证),线下到线上入口方式(电子标签),二维码成为诠释两种方式的最佳介质。

作为人机互动的媒介,由于视觉技术的限制,不能直接将图形解码,而采用了加工后的二维码图形解决快速输入,精准对接营销目标产品,而绕开了繁琐的搜索界面。

虽然也有评论认为“如果AR技术未来继续演进的话,直接原生态的图形识别能快速应用,二维码作为线下到线上入口论,将被取代”,但是受限于当下的视觉技术,二维码作为移动互联网重要入口,与移动浏览器相比,有着等量齐观的重要性。

盈利模式渐明

据悉,目前二维码的生态圈由三类企业构成:第一类是硬件制造商,如二维码的解码设备;第二类是拍码应用,常见的有手机生码和解码工具;第三类是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如物流管理等的解决方案。

截至目前,以第二类企业数量最多,商业化最为成熟。拍码购物的盈利模式也已经日渐清晰,利益各方包括移动网络运营商、解决方案提供商、媒体、移动支付工具提供商、广告客户、消费者等。

“二维码公司为广告客户提供二维码营销的方案,并通过媒体完成该方案。消费者拍二维码,并通过支付工具完成购买行为。二维码公司满足企业的营销需求,通过服务获取收入。”

在大佬眼里,二维码依然处在用户培养阶段,商业的应用价值远未体现。入口之争过后,还有待对信息精准化的挖掘。

目前,广告主投放的二维码基本都是网上免费生成的方案,没有数据分析功能,无法获取目标客户的信息。业内人士提醒,不要太关注二维码本身,要关注二维码背后的应用,比如分众广告、精准营销、数据分析、渠道管理等,这些才是即将到来的大数据时代里,对二维码的杀手级应用。

随着二维码应用的普及,将来电子商务、小额支付、缴纳水电费等,都可以通过二维码完成。凭证验证的需要催生了二维码的解码设备,客户数据的分析产生了面向企业收费的二维码解决方案。从拍码、解码到系统化解决方案,一个基于二维码的产业链条和盈利模式正在逐步成型。

虽然许多企业都看好二维码商业应用的前景,但通向美景的道路依然迂回曲折,有相当大一部分手机终端的安全级别不够高,手机平台的身份识别难以实现。

除了部分运营商定制的手机外,大多数手机上仍然没有内置的二维码读取软件,消费者需要另外上线下载。

此外,不仅广告与产品可以转换成二维码,手机病毒也可以混迹其中。病毒可以伪装成软件、广告、优惠券等,通过二维码提供链接,进入用户手机,窃取用户私人信息。安全的需求也将催生一批专业的二维码技术处理公司。从上游的研发到下游的设备,二维码将带来一条新的产业链。

随着智能手机向二三线城市辐射,二维码在两年后将迎来集中的爆发期。届时,业界的大佬小兵们将从当下的春秋混战步入战国七雄,一批企业借势崛起,一批企业顺势发力,更多的企业则像当年的团购网站,过把瘾就死。

猜你喜欢
二维码商家智能手机
The Thin Line
汉语世界(2023年3期)2023-09-15 10:25:48
可以吃的二维码
智能手机是座矿
二维码
童话世界(2020年32期)2020-12-18 18:15:41
智能手机脸
英语文摘(2020年5期)2020-09-21 09:26:30
商家出售假冒商品,消费者获十倍赔偿
公民与法治(2020年9期)2020-05-30 12:45:12
假如我是一部智能手机
趣味(语文)(2018年8期)2018-11-15 08:53:00
让严肃的二维码呆萌起来
学生天地(2017年10期)2017-05-17 05:50:46
二维码,别想一扫了之
春节黄金周陕西省商家揽金二百一十亿元
现代企业(2015年2期)2015-02-28 18:4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