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春芳
[摘要]阐述武鸣县近几年来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发展状况,结合武鸣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实际情况及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发展措施
水稻是武鸣县主要粮食作物,全县总种植面积3727351112。据2011年统计,全县全年水稻采用机械化作业77249hm2,其中机耕面积36182hm2,占水稻播种面积的97.07%,机收面积31123hm2,占水稻总收获面积的83.5%,机插面积9944hm2,占水稻总播种面积的26.68%,综合全县水稻生产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71.88%,居全市第一。从总体上看,水稻生产机插环节的机械化水平还是很低,目前已成为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因此,要提高武鸣县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关键是提高育插秧机械化水平,结合武鸣县水稻生产农机化发展情况,今后要以继续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为重点,实现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的突破发展,进一步提高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
一、武鸣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概况
机插作为水稻高效栽培发展方向,在发达国家已基本普及,日、韩等国家以及我国的台湾省已全面实现了机械化插秧,我国部分地区也基本实现机械化。由于生产体制和地形条件制约,武鸣县水稻机械化生产水平比较低,特别是栽植环节,虽然推广应用了抛秧技术,基本解决了“三弯腰”问题,但还是以人工作业为主,劳动强度大,耗工多,未能从根本上解放劳动力。2006年以前,武鸣县的机插还是空白,自2006~2007年承担农业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以来,开始在部分镇试验示范。2006年早稻农机部门开始在双桥镇进行育插秧机械化技术试验0.8hm2,晚稻又在双桥扩大两个点和城厢、太平、陆斡各一个点共16.67hm2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7年早、晚稻扩大示范面,在双桥、太平、城厢、甘圩、锣圩、仙湖、陆斡、罗波、两江等9个镇搞了19个示范点共完成机插面积206.67hm2,其中太平镇朱董村86.67hm2。2007年通过示范点影响和购机补贴扶持,全县农民共购买高性能插秧机47台,两年共49台;其中久保田SPU-68C型1台、科利亚2ZK-6型1台、久保田SPW-48C型14台、井关PC6型33台,这些插秧机全部投入各镇进行机插作业。2007年单机机插面积最多10.67hm2,最少1.33hm2。机插基本了达到“浅、匀、直、稳”的技术要求,农户满意率达95%。
2008年,武鸣县以农业部优质水稻区域生产机械化服务中心为依托,重点示范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建立了武鸣县水稻生产机械化服务中心,在水稻生产大镇双桥、太平、罗波组建三个分中心,3个示范区,19个示范点,每个示范区面积66.66hm2,共200hm2。通过现场会和县、镇、村三级培训,基本掌握机插育秧技术的农民达6000多人次。通过农机购置补贴的推动,全县机动插秧机总量达129台,完成水稻机插面积1780hm2,机插水平达到5%,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目前己辐射到全县13个乡镇。
2009年,在完善和发展各种机插服务模式的基础上,重点推广水稻机插连片作业示范,首先建立了6个重点示范镇,18个示范村来带动全县机插连片作业。单是罗波镇,全镇就完成机插面积400hm2,涉及全镇所有村,全镇机插水平提升到25%。陆斡、仙湖等部分镇也多次召开机插秧推广现场会。当年就在全县建立86片连片机插示范片,带动推广机械化育插秧面积4000hm2,机动插秧机总量达226台,掀起全县水稻机插的热潮。
通过几年来的示范推广,至2011年底,全县拥有机动插秧机373台,其中通过购机补贴,农民购买机动插秧机累计361台,主要分布在城厢24台、太平37台、双桥57台、甘圩2台、宁武1台、锣圩29台、灵马4台、仙湖18台、府城42台、陆斡104台、两江5台、罗波35台、马头3台,全年完成机插面积9944hm2,占水稻总播种面积的26.68%。
随着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不断推广,水稻机插作业服务组织也开始发展起来,在2008年武鸣县开始成立第一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第一个合作社的带动下,目前全县共有160个农机作业服务组织、35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全县大部分机动插秧机都纳入了农机专业合作社,成水稻机插服务的一支生力军,通过机插服务队代插服务、大户机插协作服务和合作社一条龙服务,逐步开拓机插作业服务市场。
二、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通过多年的努力,武鸣县在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这两年来,这项技术还是未能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采用,发展速度还不够快,水稻机插水平仍很低,仍然有一些比较突出的新、老问题制约着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使用,主要有:
1农户的水田不集中,过于分散,不成规模,使用机插育秧技术受到限制
武鸣县种植水稻的土地主要来源生产队分到农户的责任田,责任田以不同田垌按人口平均分配,连片种植的耕地被众多人口分割为零星小块,两分三分,一亩两亩,东西南北,肥瘦好差各自一块,地势高低不平,形状各异;同一田垌又分配有不同的镇、村、屯的田块,参差不齐,连片种植面积少,不利于机械化连片作业。同时,全县水稻生产还处在传统的单家独户的生产经营状态,没有形成规模生产,没有种田大户,也制约了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2机插水稻育秧环节较为繁琐,农民不易掌握,制约了水稻机插秧的快速普及
自2006年,武鸣县承担农业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推广以来,探索出适合本土化的育秧方法已有多种,基本满足机插要求,但从育秧的质量上看,所育秧苗有些达不到插秧机使用要求。由于机插育秧环节较为复杂,农民掌握的技术参差不齐,他们主要是受传统种植观念的影响,按照各自的育秧习惯,手工播种的密度、均匀度、床土的厚度、秧苗管理、秧块尺寸大小等不严格按照机插育秧的农艺要求,育出的秧苗秧苗有疏有密、高低不齐、粗细不匀、缺苗等,机插时导致漏插、漂秧,大大增加了补苗工时费,影响插秧机的使用效果。同时,我县目前育秧技术的应用仍停留在千家万户摆盘、个体单独育秧作业的水平;由于工厂化育秧投资成本高,需要大量的床土,全县现在还未建立工厂化育秧中心,推行水稻工厂化育秧是近几年推广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3机插服务组织规范化建设落后,服务能力还不强
武鸣县的机插服务组织还处在起步阶段,这些服务组织大多是由农民自发建立起来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协会和农机服务队,组织在机构设置、管理制度、装备结构、作业能力等还没有走上规范化,组织协调能力差,管理不到位。组织成员的素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机插作业质量难以保障,影响机插秧技术的进一步推广。
4售后服务不到位
插秧机生产厂家或经销商对插秧机售后服务工作重视不够,没有设立“三包”服务联络点,缺乏维修技术人才,修理更换用的零配件难找。农户对插秧机的保养和维修没有得到保障,插秧机出现故障,不能及时解决,挫伤了农民买机用机的积极性。
三、加快推进的主要措施
1加强行政推动,强化政策扶持力度
县政府要将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为一项工程来抓,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借鉴国内外水稻生产主要产区的做法,结合武鸣的实际情况,制定武鸣县本地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制定一系列扶持和鼓励水稻机械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建议地方政府、财政部门设立专项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落实好该项技术农机推广工作经费,有计划有步骤的投入。重点扶持科技含量高的插秧机购置补贴、国内外先进技术、重点项目的攻关,加大种田大户、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促进机插队伍的发展和壮大,确保该项技术示范、培训、推广等工作有序进行。同时把该技术的推广工作融入政府工作,建立领导小组,调动农机系统各方面力量,落实工作责任,为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县委、县政府要把育插秧技术推广工作列入工作考核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配齐配强农机专业科技推广人员,建全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由政府牵头,农机、农业、水利、财政部门达成共识,互相支持,共同联动,着重加强农机与农业部门的协作与配合,由农机部门主要承担机插和技术培训,农业部门主要承担育秧环节的技术指导,密切配合,共同推进。
2改革创新,建立“工厂化育秧+机插服务+农户”的契约模式,走推广经营和技术服务一体化的路子
在武鸣县,由于诸多原因的制约,单靠政府的支持是不够的,家家户户都购置插秧机不现实,单家独户进行机插育秧已经不适合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的要求,需要采取行政推动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推广模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育插秧产业经营模式,这才是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发展的最好方式和途径。一是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工厂化育秧示范基地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如我国东北地区辽宁省营口市老边区的农机局,借国家对农业补贴政策的东风,扶持本区的14个符合政策要求的育秧基地,对拟建的水稻育秧棚65个进行补贴,充分调动该区农民发展水稻大棚育秧的积极性,扩大水稻大棚育秧面积,加快推进本地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发展。二是在城厢、太平、双桥、锣圩、仙湖、府城、陆斡、罗波等水稻种植大镇建立简易工厂化育秧基地,与农户签定育秧合同,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的商品秧,农民育秧不花时间又没风险,同时解决分散育秧技术难题,为插秧机的使用提供良好的秧苗。按照因地制宜、逐步推进的原则,通过建立水稻工厂化育秧基地,加快推进水稻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和机具的应用,充分发挥辐射带动的作用。三是在每个村由种田大户、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组建机插专业服务队,在育秧前与农户商定实行有偿服务,签订作业合同,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