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羽平
摘要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激烈的社会转型期,城市在居住空间上的新型分异正在迅速形成并扩大,分异状况日益明显,单体均质而整体异质的社会空间正在逐渐成为中国城市的典型特征。本文从正功能和负功能两方面探讨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带来影响,提出城市居住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混合型居住为主体的模式。
关键词 城市社区分异 正功能 负功能 混合型居住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
1 当前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概述
社区的分异现象即社区的阶层化是指:在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基于客观社会位置形成的不同社会阶层成员由于职业、生活习惯、财富差异等原因通过自我择居行为而使得同质社会成员不断占据某一社区从而使得该社区的公共设施及服务等各方面都具备明显区别于其他社区的阶层属性的过程和结果。①
1.1 空间分异的划分类型
(1)按照权力等级划分。这是根据居住主体的政治等级属性来划分的类型,也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遗留下来的并且一直延续至今的,比如天津友谊路干部居住区。②
(2)按照阶层类型划分。这是根据居住分异的特征和社会结构阶层分化状况比较而言的。当代中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已经出现了一种日趋稳定的新型社会阶层结构,即低收入和中高收入阶层更加集中化,使得他们之间相对隔离,导致阶层之间的沟通减弱,贫富分化现象日益加剧,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的产生。
(3)按照职业类型划分。这是依据居住主体的职业特征和经济属性的特征来划分的。这主要体现在改革开发之前我国实行的单位分配住房的制度中,同一行业或单位的人基本都居住在一个社区中,现在好多社区中依然有那时候的印记。③
(4)按照土地级别划分。这主要是依据居住区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距离市中心远近等因素。一般来说,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距离市中心更近的社区比地理位置较差、交通条件一般、距离市中心相对较远的社区更能满足居民的相关需求。
1.2 城市空间分异的特征
居住空间分异是当代中国城市社会转型过程中凸显的一种社会分化现象,也是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分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于这样的社会现象,分析其特征是进行研究的前提条件:
(1)客观性。居住空间分异现象是在城市社会发展历史中长期客观存在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具体形态。
(2)剧烈性。城市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剧变最集中的场所,而与城市发展最为相关的居住分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基于社会结构变动的剧烈性,社会结构分化越剧烈,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程度就越大;其次体现在住房制度变动的剧烈性上,我国住房制度的改革一直在深化,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最后这种剧烈性表现为由当代城市社会空间资源的稀缺性而引起的对于居住空间的激烈竞争,而居住空间分异在短时间内改写了城市的居住格局。④
(3)复杂性。当代居住空间分异是一种相对复杂的社会分化现象,具体表现有:第一,居住空间分异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社会分化,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分化从各种分化中转移到以争夺空间资源为特征的居住空间分异上来。第二,居住空间分异呈现群体性分化的社会分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社会中所呈现的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具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即主要表现为群体间的分化。第三,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载体形式各异。如今,去单位化、阶层化、住房社会化使得整个城市社会的居住结构呈现出复杂性的变化。
(4)逆反性。这一点是我国城市社会发展过程中显著区别于西方城市社会发展之处。在我国最近几年的房地产开发中,呈现出一种“把穷人赶出市中心”⑤的趋势。经济适用房和拆迁房的修建,虽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实际上也加剧了这个过程。
2 城市社区分异现象研究的一些理论视角
目前对于城市社区分异现象的研究理论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学派:(1)人类生态学。这一派别研究者进一步试图从空间关系上发展出一种模型来揭示出城市中人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伯吉斯(Ernest W.Burgess)的同心圆理论是对城市发展和空间组织的分析模式;霍伊特(Homer Hoyt)的扇形理论;哈里斯(Clauncey Harries)、尼尔曼(Eolward Urman)的“多核心论”等。⑥人类生态学方法揭示了城市空间演进过程即社区形成过程的本质内容。(2)都市人类学。将城市视作一种“文化”,进而将城市中的民族、流动人口、居民职业、邻里关系、贫民区、老年妇女、家庭和亲属关系以及社会问题等等作为学科的主题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旨在阐明迅速发展的都市社会结构的流动性和异质性人口状况,并综合运用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多学科研究方法,分析居民之间在不再共有同样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组织的情况下是如何进行并实现文化的整合、持续与传递及其观念变迁的职能。(3)城市经济学。该学派将消费者的喜好融入家庭选择,同时将家庭和公司视作在信息对等条件下能做出效益最大化选择的经济人,认为住宅区位的空间选择是由交通费用决定的。其典型理论模式分别以阿隆索(W.Alonso)建立的效用最大化选择模式和穆斯(R.Muth)提出的消费者优化选择模式及米尔斯(E.S.Mills)的供给与需求模式为代表。⑦
笔者认为,以上这几种理论或侧重于从社会阶层分化的空间结果来进行静态的分析研究,忽视内在机制;或通过对社会阶层客观的数据测量来分析社会阶层分化机制是如何通过住宅区位的选择起作用,并没有对城市社区阶层的功能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只有深入分析城市居住分异的正负功能,才能更好地认识城市居住生态对当今中国城市的社会意义;同时针对目前居住空间的分异现状,对城市居住分异的消极功能实施适度的社会调控,并提出积极的策略意见。
3 当代中国城市社区分异的功能分析
3.1 城市社区分化的正功能
城市社区分异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特别是中国正面临着城市社会的来临,城市社区的分化型发展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社会结构运动。城市社区的分化有助于城市空间的展开和城市功能的完善。
(1)对社区的异质性整合产生功能性影响。一方面,居住空间分异促进了同质社区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社区在居住空间上的隔离,使得其中的不同人群由于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对立的情况就会相对减少,维持了相互之间的和谐稳定。
(2)促进城市生活的多样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出现和发展,可以增加城市居住社区的样态,如飞地型社区、多栖型社区等,进而满足城市中不同阶层居民对于住宅的新的多样性追求,这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空间的重组和变迁,加速了城市居住空间的合理布局和有效使用。⑧
(3)社区建设的新理念的创立。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新型社区理念不断涌现并日新月异的更新,这种居住生态的分化发展既丰富了当前的居住文化与环境内涵,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众居民对于住房需求的选择能力。
3.2 城市社区分化的负功能
虽然从城市经济学角度来说,它使得城市空间资源配置符合市场经济效益原则,提高了城市土地的经济效益。但从社会学角度,它也会产生许多负社会外部性,即居住空间分异的负功能。
(1)违背和谐社会的理念。近些年来,房地产行业日益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这也导致房价日益走高,而同时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则相对缓慢,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日渐拉大。⑨这使得城市空间出现了一种聚集效应,城市空间的隔离和分异日益严重,造成了社会阶层之间沟通和交流的障碍。
(2)公共空间的漠视。人文区位学派认为城市社会有两种主要引起竞争的稀缺资源,即经济商品和地理空间位置。近些年来,我国大城市公共空间的衰落问题日益显现,城市高档住宅小区往往占据具有较好生态环境和景观品质等的地段,而庞大的中低收入社会阶层的公共空间利益则被忽视,这样不仅会强化城市不同阶层居民之间的社会地位、权力差异,而且会加剧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对抗,从而对社会稳定以及城市持续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3)居住隔离。当前我国大城市正在逐渐形成不同阶层居住在城市不同区位的分异状况,这种居住分异和隔离现象的出现和发展,一方面使得穷人和富人之间形成相对独立的社会交际网络,容易造成社会分层的极化和断裂;另一方面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贫困阶层更加远离主流社会,容易出现贫困固化和社会阶层的对立。
4 城市社区的未来——混合居住模式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的日益严重,必然会带来城市内部的阶层冲突、贫富分化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到城市的和谐发展,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找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混合居住模式是一种有效对策:
所谓的混居模式为“大混居、小聚居”的居住组合方式。在城市的某一居住用地内,各种阶层的人群混合居住,但是在其内部有不同阶层的人群的聚居区。混合居住模式有如下优点:第一,混合居住模式可以给城市社区提供一种不同于政府控制模式的社会控制模式;第二,混合居住模式体现了一种社会公平性原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由于贫困聚集带来的“贫困文化”的影响,避免贫困的代际循环发展;混合居住模式是基于和谐社会理念的产物,是消除居住空间隔离和分异现象,促进不同阶层居民进行交往的有效方法。因此也将是城市社区的未来主体模式。
注释
① 张洪.城市空间结构均衡理论及在我国的应用.城市问题,2004(5).
② 邓晓莹.浅谈城市居住区的分异现象.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6(1).
③ 黄怡.城市居住隔离及其研究过程.城市规划汇报,2004(5).
④ 徐永祥.社区发展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⑤ 武中哲.论市场经济对我国城市社区的重塑.山东大学学报,2002(1).
⑥ 蔡禾.城市社会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⑦ 傅崇兰.世纪之交的城市建设.科学出版社,2002.
⑧ 王兴忠.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
⑨ 杨上广.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研究.社会科学,2005(1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