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发展观科学性的思考

2012-04-29 15:15李效武
人民论坛 2012年23期
关键词:科学性现实科学

李效武

【摘要】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命题自提出以来,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核心命题,而它与传统发展观的最大区别之处就在于它成为了一种“科学”。文章从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及其与现实问题的结合等方面对这一重大战略命题进行了再思考。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科学性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从哲学高度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助于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而更好地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本文拟从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及其与现实问题的结合等方面对这一重大战略命题进行再思考。

从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

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有适合自身的一套系统的关于发展的思路、指导思想和理论体系,这就是发展观。我国在进行经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发展观,它的突出表现就是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俗地说即“以物为本”,如此一来,在“物”的优先性原则指导下就容易忽略甚至否定其他的价值诉求。而恩格斯对此曾强调说:“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因素,那么他就把这个命题变成了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①由此可见,我们的传统发展观是存在缺陷的,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的传统发展观就是彻底错误的,我们需要做的是进一步完善它,使它趋于科学性。

可以说,毛泽东的社会发展理论为科学发展观奠定了理论基石,邓小平的发展思想为科学发展观开辟了新的理论视域,江泽民的发展思想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借鉴。科学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完善与修葺,但不是对它的否定与终结。科学发展观改变了传统发展观中那种“优先独一”的“原教旨性”发展思路,而是允许多元共生;在科学发展观中经济建设仍具有中心地位,不过就总体而言它现在也只是“一元”,它的发展要受其它“元”的掣肘,它在发展的同时也要考虑其它“元”的发展,也就是说它要在科学性的发展框架内运转。将传统发展观所忽视的因素纳入发展层面而加以考虑,从而形成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

首先,科学发展观建基于我国的发展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一种理论,立足于发展实践是形成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前提要求。实践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它是历史性的、总体的实践,所以发展观也必须随发展实践作出相适应的调整,否则它就会失去科学性。我们的传统发展观在形成之初也是建基于当时我国的发展实践的,可以说在当时亦具有科学性,但是它没有随实践的改变而作出相适应的调整,因而最终被科学发展观所取代。科学发展观必须拥有科学性并且自我能维护和保持它的存在。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具有科学认识的发展观。虽然在传统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亦取得了经济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观大多是在违背规律的情况下取得的,它需要人们付出沉重的代价,如严重的水土流失、草原沙漠化、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对于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认识,传统发展观也是差强人意,致使“到目前为止,我们经济结构不合理、比例关系不协调的情况存在。这种发展往往是为着某种片面的或眼前的需要的发展。”②针对传统发展观在规律认识上的不足,科学发展观做了深刻的反思,因而它是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应该说对规律的体认与把握是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的最突出的表现。

再次,科学发展观具有科学性是因为它具有科学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唯物主义辩证法被实践证明具有科学性,因而以它为哲学基础就保证了逻辑推演前提的正确性。实际上科学发展观并不把它单单当作前提,而是将它贯穿于其内容的始终,可以说“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论,关于社会有机体和社会结构的理论,关于人、社会对于自然界的依赖性和社会历史的连续性的理论,为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③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方法论指导,如矛盾对立统一、普遍联系等观点都在科学发展观中一一得到了运用和体现,这从逻辑论证方面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保证。

最后,理性在科学发展观中得到了恰当运用。科学思维的培养与科学性的实现与人们的理性密不可分,可以说科学性的实现是在理性除魅后的产物,如果一种理论缺乏理性的支持和主导,那它就极易走向神秘主义。不过理性亦存在它的弊端,那就是如果理性滥觞,就容易产生异化,从而使得科学性走向它的反面。鉴于此,我们的科学发展观运用了适度的理性,用理性的思维和眼光来认识和改造世界要比用感性的思维和眼光来认识和改造世界科学得多。

众多因素的存在保证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的存在,但是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只是一个极易实现的目标和前提而已,更重要的是将它运用于实践,使“科学性”发生“科学化”的作用,这才是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科学发展观与现实问题的结合

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一种世界观,因为“它是对世界发展、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的观点、总的看法。”④作为一种世界观的科学发展观更大程度上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理念,因而“不能把它看成一种具体的发展理论和解决某个问题的具体措施。”⑤科学发展观又是一种方法论,因而它必然对我们的现实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科学发展观虽然为我们的现实实践提供了指导,但这种指导只是总体性的,而不是具体性的,所以我们在将科学发展观运用于实践层面时,必须注重它与现实的结合,要有针对性地运用科学发展观,切不可将科学发展观泛化,从而弱化它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更不可将科学发展观模式化,用它来裁定一切现实,如此一来就可能本末倒置,使科学发展观失去活力。

从总体上来说,科学发展观也仅仅属于一种理论范畴,而世界是不可知的,理论永远不可能预设现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些“科学性”或许就会被明天的实践证明为“非科学性”。科学发展观中“科学性”就是在理论成熟过程中不断臻于完善,从而使科学发展观更趋科学性。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动态观,而不是一种静态观;是一种进行式,而不是一种完成式。

直面现实、正视问题,积极与现实问题解决的结合是科学发展观的突出表现。“现代化客观上是一个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的历史过程,也容易出现机器排挤劳动、资本所得挤占劳动所得的现象。一些国家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没有处理好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结果社会矛盾激化、现代化进程受阻,这方面的深刻教训值得汲取。”⑥经济建设上,一些地方和部门抓“重点”过重,“统筹”乏力,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上,一部分干部群众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思想道德出现滑坡;政治建设上,某些部门和行业有法不依、有禁不止的现象严重存在,捍卫法律尊严、维护中央权威已经成了当务之急;社会建设上,分配不公、贫富悬殊作为社会不公现象的集中表现,已经严重损伤社会发展的凝聚力和推动力,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它所关注的“人”是具体的人、有着全面需求的人,是包括了当前与未来视域中的、作为绝大多数的“人”。“以人为本”与以人民为本是有联系也有区别的。要做到以人民为本,就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坚持科学治国、民主治国、依法治国。

发展的本质问题是价值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及其实现方法保证了发展过程中人的价值的实现。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评价应是以生产力尺度、制度尺度和社会协调发展尺度为主要内容的评价体系。科学发展观与政府决策内蕴着本质联系,基于政府决策维度更可以认知与理解科学发展观,此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乃是充分体认到我国各级政府决策行为中一些由来已久的问题与倾向:缺失以人为本的决策理念,从而陷入单纯GDP崇拜;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互相建构的决策模式,体现出对于生态利益的极度漠视;排斥参与价值的决策程序,进而难以兼顾社会公平。鉴于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须围绕这几方面作出努力。

(作者单位:平顶山学院)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5页。

②唐中明:“论科学发展观的‘四性”,《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53页。

③吴元梁:“唯物史观: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哲学研究》,2005年第7期。

④⑤李建平:“科学发展观的几个问题”,《东南学术》,2006年第1期,第5页。

⑥《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79页。

猜你喜欢
科学性现实科学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说话写句要注意科学性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科学拔牙
现实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