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峰
[摘要]榆社县种植的小杂粮品种主要有谷子、豆类、薯类、莜麦、荞麦、糜黍等,种植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实,分布区域广,开发潜力大。发展小杂粮有条件、有优势、有前景、有潜力,但目前品种不优、品质不佳、产量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要通过合理区域布局和抓好优种工程、抓好生产基地建设工程、抓好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建设工程、抓好综合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工程,促进我县小杂粮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榆社县小杂粮生产基地区域布局
一、榆社县小杂粮生产发展现状
榆社县小杂粮种植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实,分布区域广,开发潜力大,是我县农业生产的一大优势。目前全县小杂粮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占粮食播种面积的43%。单产在125公斤,亩上下浮动。品种主要有:谷子、豆类、薯类、莜麦、荞麦、糜黍等。我县地处太行山上,属温带气候,具有各种小杂粮不同生理需求的独特气候和生态类型,当前我县小杂粮生产具有以下特点:①种植历史悠久,种类多,分布广而散,开发潜力大。②品质好,无污染。如我县生产加工的“河峪小米”,曾多次在各级农览会上荣获“名优产品”奖、“畅销产品”奖等多种奖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社城黑小米”也以其营养丰富、口感醇香而“走南闻北”,从普通老百姓餐桌到星级宾馆、酒店都有它的身影。③种植面积10万亩,总产量1250万公斤左右的小杂粮,对全县粮食总产、农民脱贫致富都有较大的影响。也是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因素。④对小杂粮研究加工已起步,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尤其是小米系列,黑色系列的加工产品,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二、榆社县小杂粮生产发展思路
榆社县发展小杂粮有条件、有优势、有前景、有潜力,但目前品种不优、品质不佳、产量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实施小杂粮产业开发,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合理布局,规模开发,集约经营,主攻单产,优化品种,创建品牌,加工转化,增值增效,逐步形成我县的优势产业。
三、目标和任务
1第一阶段(2012~2013)
启动小杂粮品种工程,模式化栽培技术推广和优质小杂粮生产基地建设工程,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建设工程,培养壮大农民经济人队伍和中介组织,建立并规范市场营销网络,打造名牌产品,2012年,优势区域内谷子面积稳定在3万亩,大豆面积稳定在l万亩,马铃薯面积稳定在l万亩。
2第二阶段(2014~2015)
到2015年,实现优势小杂粮重点区域生产开发建设目标任务,建立优质谷子生产基地5万亩,优质大豆生产基地2万亩,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2万亩。
四、优势小杂粮重点区域布局及建设内容
根据小杂粮产业发展特点,我们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坚持突出开发重点品种原则;坚持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原则;坚持龙头企业带动、创名牌、树品牌、提高加工转化率的原则;坚持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坚持优势品种区域布局原则。优质小杂粮优势区域规划坚持遵循因地制宜、科学布局、规模种植、效益优先、品质至上、集中连片、产业开发的原则,选择本县具有发展优势的乡镇地区进行基地建设。
1重点区域布局
地建设分为三大优势区域:西部、中东部、北部。西部包括河峪、云簇、西马、社城等乡镇,该区域多为丘陵旱地,土层深厚,气候温和适宜谷子生产,播种谷子面积2.5万亩,以春播谷子为主,品种以晋谷2l号、晋谷40号、沁州黄为主,总产625万公斤。
中东部包括箕城、郝北、兰峪、讲堂等乡镇,该区域播种大豆、杂豆,面积1.5万亩,以春播大豆为主,品种以晋豆19、辽豆30为主,总产300万公斤。
北部包括北寨、白北、两河口等乡镇和地区,该区域海拔高,气候冷凉,适宜马铃薯生产,播种马铃薯1万亩,品种以紫花白、荷兰三号为主,总产1500万公斤。
2建设内容
第一抓好优种工程,针对我县小杂粮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必须抓好品种结构调整,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新技术的推广,一要根据我县地理气候特点及小杂粮的生产习性,积极引进适宜我县种植的名、优、新、特品种,逐步更新与市场不相适应的品种;二要对传统特色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延续传统特色,提高我县小杂粮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力争使项目区优种覆盖率达到80%。
第二抓好生产基地建设工程,制定出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到2015年,生产基地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率达到90%。建设3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每个面积1000亩,辐射带动项目区10万亩小杂粮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区内至少有一个品种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
第三抓好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建设工程,针对不同产业,选择发展好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进行扶持,组织金融部门、利用信贷资金、扶贫资金等扶持龙头企业,并努力争得上级部门对龙头企业的重点扶持,使其尽快规模扩张、产业延伸、占领市场,起到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并强化同基地、农户的联系,带动小杂粮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到2015年,全县小杂粮产品加工率达到60%。
第四抓好综合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工程,一要抓好企业营销队伍的建设,提高企业营销素质,改善企业营销手段,组织企业上网促销。二要做好政策服务,实行优质优价政策,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运用价格调控手段,激发农民发展优质农产品的积极性。三要做好信息服务,建立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引导农民、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加工。四要搞好流通服务,做好市场建设规划,监督购销部门与农民实行订单后的合同执行情况,解决矛盾纠纷,加强农民产后服务。五要搞好加工服务,开发名优产品,拓宽营销渠道,特别搞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增值增效,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