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
摘要 本文试从文化学的视角,通过对屈原的知识追求、事业追求、伦理追求这三个方面的比较,辩析屈原理想人格建构的文化环境,以及达成理想人格的行为表达方式和在此流程中传达的世界观及伦理观念。
关键词 宇宙观 伦理观 政治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理想的政治没有人可以协商。战争频繁,社会动荡;诸子兴学,学派林立;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改革之风的盛行,生产关系的改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急剧变革和突飞猛进,作为当时的社会存在,必然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必然从四面八方一齐涌进屈原的脑海,使屈原的大脑成为一个多元化的载体。
1 屈原的宇宙观
屈原在《天问》中提出了189个疑问,包括了屈原的宇宙观、社会观和人生观。这是身处战国时代的屈原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历程中谋求与宇宙天地共消息,判世间社会盛衰兴亡内在规律的玄思冥想。
虽然屈原在《天问》中差不多都是对于“怪力乱神”的疑问,但他也在另一方面仍然保留着对天的信奉,例如“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便是良好的例证。透过《天问》,我们不难感受到一个忧国忧民的文化人对兴衰盛亡的人类历史和社会现实厚重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可以说,《天问》是屈原对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总体认识的总结与升华的一种艺术再现,在那个时代,已不啻构建了一座精神和思想的巨峰。他以惝恍迷离的文句,用疑问的语气说出来以成此钜制,这就是屈子所以为诗人而不是“诸子”的缘由。“天地万象之理,存亡兴废之端,贤凶善恶之报,神奇鬼怪之说”,他似乎是要求得一个解答,找出一个因果。这些问题也都是春秋、战国以来的许多学人所探究的问题,在诸子百家的文章里,几乎都已讨论到。
而“天”字的意思,战国时代含义已颇广泛。大体说来,凡一切远于人、高于人、古于人,人所不能了解,不能施为的事与物,都可用“天”来统摄之。对物质界说,又有本始、本质、本原的意思。天宇渺渺茫茫、层层叠叠高达九重,犹如穹庐悬空,碧落四垂,莽莽苍苍,难以名状,不知何处不关联,何处又关联?其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而在层层叠叠之间,参差错落的拐角有谁能知多少呢?屈原面对混沌初开,阴阳如何变化,天宇如何形成,提出了诘问。意在探索宇宙世界的未知和未解。若非出于壮怀天地的大胸襟,试问有谁能如庄子、屈原这样的古圣前贤,任凭智慧的玄思冥想行走在浩渺无际的天宇中,提出探天问地的大思索!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开天辟地之初的太古往事谁来传说?既然天地未分之际又从何来考之它呢?“遂古”,遂者,深邃古远。
可以说《天问》一篇,是屈原对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总体认识的总结和一种表现形式,许多学者也从其中涉猎广泛的170余个问题上印证了《天问》是屈原在掌握了楚国巫史文献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一部文学作品。
2 屈原的伦理观
中国文化认为天地万物是为一体。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孟子也说:“夫道,一而己矣。”由此发展为推己及人;已立立人;己达达人;成已成人。这种精神锲人文化中,形成的文化心理就是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内而外,由近及远,最终把天下国家归为某一宗族的领属,或者看作是君王个人生命的扩延。
屈原的伦理观正是如此,他为了能治国平天下,努力修身。《离骚》中,他再三陈述自己这一观点:“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揽木根以结茞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为求得内心真正芳洁,他说:“长咸页颔亦何伤!”他的养主主张与孔子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吾日三省吾身”及孟子的“养浩然之气”的修身方法等同。
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典范是修养极高的圣人。中国传统文化轻视科技,对于安邦治国、社稷民生关联不紧的纯理论知识缺乏接受意识。古代思想家们狭隘的实用观点认为,技艺为君所不齿,《礼记·王制》说,“凡执技艺以事上者”,“不与士齿”,“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前一观念,妨碍了天文历算、农学、医学等各种实用科学的发展,后一观念不利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一直是偏向发展,(一)重理想而轻效用;(二)重协同而轻竞争;(三)重继承而轻创新;(四)重直觉而轻知解。”
3 屈原的政治思想
屈原的思想不仅融入了儒、法两家的思想,也兼收并蓄了诸子中其他一些思想。所以他的思想是博大的,涉及面相当广泛的。楚人“信巫鬼,重淫祀(不该祭祀的也在祭祀,滥祀),崇尚巫术几乎成了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屈原也是楚人,他同样不可能排除巫术对他的影响,在《离骚》、《招魂》和《卜居》中,都曾有过屈原找灵氛、巫阳、太卜占卜问卦和迎接巫咸下凡的情节,他的《九歌》则是以民间祭祀歌曲为素材而创作的。
一般认为屈原思想里有四种观念,即:宇宙观念、神仙观念、神怪观念和历史观念,而这种观念都受阴阳家和道家的影响。游先生从屈原的出身,特别是屈原作品中有关天文地理、神仙鬼怪的描述中,证明屈原的神仙观念是一种出世(超凡脱俗)思想,这种思想毫无疑问是从阴阳家邹衍和道家老子那里得来的。游先生肯定地说:“屈原的思想既与邹衍同,而道家的鼻祖老子又是他的同乡;所以我说屈子的出世观念一方面与道家有关,一方面又与阴阳家有关。”郭沫若先生认为:“屈原思想对于奴隶制时的神权束缚本来是怀疑的,但他却不惜费力量来描写天堂、地狱,而仍然承认着上帝与土伯的存在。他反对‘怪力乱神,但也汇歌‘怪力乱神,像他的《九歌》里面所讴歌的一些神鬼,差不多都是一些怪力乱神的标本。”
4 屈原政治思想的个性特征
单从屈原思想和诸子思想的同与不同,还不足以说明屈原思想的本质。屈原是个有独立见解的人,正像他在《橘颂》中写的那样,既不随波逐流,也不固步自封。屈原的思想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
屈原不仅是个热爱楚国的爱国者,而且是个热爱中国的爱国者。西周初年,“中国”一词便出现在史籍中,但与现代中国的含义不同,较多的指中原,即华夏民族集中居住的地方,夏、商、周三代建国的中心地带,中原之外的少数民族被称为蛮夷或异族。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要求建立统一的封建政权的呼声愈来愈高,中国逐步发展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共有的祖国。屈原热爱大中国,前提就是希望实现中国的大统一,说得具体些,就是希望由楚国来统一中国。为达此目的,他希望楚怀王成为一个好的君主,因而把他的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倾注在楚怀王身上。
参与文献
[1] 张岱年.文化与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两点看法.光明日报,1987—1—19.
[2] 屈原.天问.
[3] 论语·宪问.
[4] 郭沫若.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楚辞研究论文集.作家出版社,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