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笑贤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其功能性上,对于产品的外观设计的要求也日趋上升。所以设计师专业修养的形成将影响到设计的水平和人民大众的消费观念,也将引领消费者的审美观。甚至会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本论文将从社会职责、民族文化、人文关怀三个论点进行阐述。
[关键词]社会职责 民族文化 人文关怀
一、 设计师与社会职责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特有的社会身份,这个身份为了获得认同必定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使用的生活用品,都是由设计者首先通过构思再大批量生产出来的。设计者所设计出来的产品就会直接影响大众消费群体的生活。所以设计师要经过系统的设计思维的培养以及设计训练的积累。而起决定性因素的是设计师自身基本素质的提升。储存广泛的知识是提升自身素质培养的基本渠道。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管是哪一个学科的分支,都需要设计师们去了解一些基本的学科知识,才可以更自由地投入到其设计创作中去。设计师们在其作品创作中互相学习更有创意的设计理念,也是自我对设计师这个社会身份应该履行的责任。
设计的思想反映其修养。艺术修养是艺术家经过长期锻炼和培养在各自艺术专业领域里展现出的艺术水平高低与完善程度,因为一件设计作品同书法、绘画一样都是表达作者的心声、思想、人生观、审美观等。设计师必须要有艺术家的素养、工程师的严谨思想、旅行家的丰富阅历和人生经验、经营者的经营理念、财务专家的成本意识,而不是匠者,只停留在技术层面。设计作品不仅是技能和创新能力的结合,更重要的则是渗透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修养。
自身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来讲,他对美的事物需要有一个很精准的诠释。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的事物存在。它的美就需要设计师们多留一双明亮的眼睛去善于发现。当你对它有了这些审美标准,我们就可以对产品进行美学的分析。所以说作为一个设计师要通过各种学科的学习来提升自己。
二、 设计师与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历史,也有着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是勿庸置疑的。作为现代设计师,无论我们是站在创意的角度,或者是设计过程中运用到的图形元素。对于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留下的智慧结晶都是值得借鉴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审美能力也在不断的提升。如果能够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的传统纹样,这样不仅能够为设计师们带来更多元的设计元素。而且也会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自从人类的出现,人们就认为动物与人血缘很相近,并慢慢开始对动物虔诚膜拜。到后来十二生肖的出现,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铜镜、带式等工艺品也缀饰着十二生肖图案,可见早成为古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一直延续到现代,在世界各国中,只要有华人居住的地方,每到华人的春节,大家纷纷发行和互送生肖邮票为纪念,一时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氛围,到处彰显着十二生肖的魅力。
在当代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元素需要兼容并蓄,自然呈现另类创意。随着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设计师在不断吸收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汲取西方设计新的设计理念,高新技术的运用将是艺术创造和文化传承完美的结合。不仅如此,原创性的艺术创新,渗透了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在高科技手段的辅助下,将会给人们带来崭新的艺术视野,也必将出现具有时代创新精神的设计师。
三、以人为本让设计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的意义在于重视对人的主体地位的确认,重点在于对人自身的尊重,关注的是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而人的价值和意义是由人有目的的活动创造的。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要在肯定和重视人的价值和意义的前提下,想尽一切方法为人们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着重的强调了人在这个世界上价值的体现,并不是烏托邦的空想和不切实际。最重要的是人除了在自然界中有了物质的生存之外,还有其精神性的存在。
2012年9月首家以可持续发展理念设计建设的农村小学在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投入使用。学校不仅建筑特点明显,校园内的其他设施也较为先进和考究,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绿色环保的特征。学校的公厕最能体现学校设计的理念:尿粪分离处理,节约用水,同时避免疾病的传播。这正是我们一直倡导的以人文关怀为主旨、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具有这样优势的设计,还需要设计师们把握正确的价值观,逐步推广渗透到各个领域,我们的生存环境才会让设计之路越走越远。
结论
每一个新产品上市前都需要设计师们全方面的构思,设计师在构思中要考虑到产品的功能和形式要素,当产品流通到市场上,就等待着消费者去检验,等产品的使用价值耗尽后,就要面临产品分解的考验。这一系列的考验都与设计师本身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设计师在构思产品的时候,都需要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从产品的构思到市场流通、是否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到最后产品最终的归宿——再分解。都与设计师息息相关。所以设计师专业修养的形成对产品的设计合理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成忠、吕屏,设计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2]王受之.世界工业设计史略.[M]中国青年出版社
[3]陈旭,让溥费者动心:产品形态设计的心理分析,设计新潮,2002
[4]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J]三联书店1988,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