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宇靖
[摘 要]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形式获取秦皇岛市四所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择业观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梳理总结,认为应该从改革高校就业评价体系,放宽户籍限制,加强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改变,以促进高职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关键词]高职 毕业生 择业 秦皇岛
一、秦皇岛市高职毕业生择业现状
1.行业发展前景和薪酬是影响择业的重要因素
根据此次调查表明,高职学生择业时选择用人单位考虑的因素位居前三位的为薪酬福利、行业发展前景和工作稳定性及保障性,其中将行业发展前景列为首要考虑要素的男生占样本总数的23.74%,将薪酬福利列为择业首要考虑因素的占样本总数的21.01%。女生在选择用人单位时主要考虑的因素依次是薪酬福利、行业发展前景和工作保障性与稳定性,分别占样本总数的19.61%,17.48%和14.95%。可见行业发展前景和薪酬是影响高职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
2.国有企业和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是高职毕业生的首选
就业单位方面,多数学生倾向于国有企业、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选择自主创业相对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的稳定性和较好的福利保障。有几乎三分之一的被调查学生选择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这主要是由于政府机关人员收入稳定、政治地位较高、有一定的权力和提拔重用的机会。相比当前许多企业经济效益的不稳定状况,许多大学生在心理上存在较强烈的危机感,因此这些较稳定的岗位成为他们比较喜欢的选择。
3.生源地所在省市成为择业首选
高职院校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域的时候,绝大多数选择自己所在的省市,有大约四分之一的人选择区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这是由于大城市的吸引力和存在较多的就业机会。家庭经济状况对比分析得出家庭经济不好的学生要比家庭经济较好的学生更想去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选择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就业的学生的比较少,尤其是农村少之又少。
4.对学校安排的相关就业政策持一定抵触心理
各高校目前都加强了对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专门设立就业指导中心,通过就业指导老师和辅导员为学生就业工作提供服务,把个人需求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但从调查访谈中发现大学生对高校择业观引导工作存在一些不满。学生认为辅导员和就业指导老师鼓励学生“先就业,后择业”,降低择业门槛只是追求就业率,而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专业对口等问题予以忽略。
二、高职院校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一,学生择业前过于限定自身择业地域和就业单位。多数学生选择自己所在省市和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较少考虑去西部和乡镇等急需人才的地方。高职学生在择业上存在求稳保守的择业观念。
第二,有一定功利倾向。择业中选择“个人行业发展前景”成为重要考虑因素一方面表明高职学生个人价值实现意识的觉醒,体现了高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高职学生的专业实用性较强,可以尽快进入生产一线。在求职中因过于追求热门高薪行业或清闲稳定的工作而放弃自身所学专业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势必造成人才和资源的浪费。
第三,择业准备不充分,心态不积极。66.5%的高职学生是在上学期间才开始有明确的择业意向。在择业途径选择上,有近一半的学生选择校内招聘,认为校内招聘可以给他们降低择业成本,提高求职成功的概率,但是另一方面也显示出高职学生存在一种不积极的择业的心态。此外,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在择业时较容易受周围同龄人的影响,常表现为缺乏主见和竞争意识,对自个人情况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择业观容易被他人或舆论所影响,出现从众现象。
三、针对当前状况所做的政策调整
1.建立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评价体系
教育主管部门将就业率与高校招生计划和领导考核挂钩。这一政策的本意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引导专业设置适应社会需求,适时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但是现行就业率的统计方法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学校的就业水平,更不能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教育主管部门应增加过程评价指标或者降低用就业率评价高校工作的权重,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宽松的制度环境,促使高等教育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2.政府放宽户籍限制,促进人才流动
样本中多数高职学生在选择择业地域的时候,选择自己所在的省市,访谈中了解到,一方面是由于高职学生择业时较多的考虑家庭因素,另一方面由于受户籍生源地的限制,去外省择业较多不便。因此,放宽户籍限制、促进人才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放宽户籍限制的同时,应逐渐平衡附着在户籍上的特权和福利,尤其是对中小城市,应为高职毕业生提供更为自由宽松的政策环境。
3.加强校企间合作,增加高职毕业生实践经验,提高其竞争力
高职学生所学专业实践性强,这是高职学生择业就业中的优势,学校可针对于此,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突出实践能力的一培养。高职院校可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创新订单教育。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学院自身办学条件和教学资源,科学定位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应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并为在校学生更好的走向社会、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音.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视角分析大学生择业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2011.6.27(3)P131-133
[2]王茂.高职毕业生择业观:问题、归因与对策.教育探索[J].2010.8(230).P138-139
[3]国虹.大学生择业观调查与分析.人力资源管理[J].2011.5.P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