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红玲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可见,作为德育课堂教学主阵地的社会课,培养人文素养、有效提高人文素质意义重大。
一、善于捕捉课堂信息,巧用教学艺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课堂的教学,虽然经过教学的预设,但由于学情的差异及课堂思维的发展,在生成知识过程中教学信息瞬息万变。及时发现并捕捉课堂上学生的心理变化,是教师开展德育教育的最佳契机。
1.在纠错中树立爱国主义情感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学在学情不断变化中延伸,而这种变化有些可能在教学设计时不曾预设到的突发思维,也往往最能反映学生当时真实的想法。由于学生阅历尚浅,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认识还不够透彻,产生困惑是难免的。但如果这种困惑没有得到及时引导,在他成长的道路上会时刻影响并左右他的言行,进而上升为他们的认识论,这是非常有害的。我们在教学时,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思想和理念的引导者,面对课堂教学中产生的负面思想,此时适时的引导和点拨可起到极好的作用。例如:在讲解“抗日战争”这一部分知识时,我让学生思考:当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中国军民为什么要同仇敌忾共同抗日?在全班正对这一史实的教学非常投入之时,后排传来一个极低但与课堂及不相称的声音:我看当亡国奴也挺好。声音虽小,但影响力却较大,课堂的安静、严肃的氛围马上发生转变,后排开始躁动不安起来,很显然该生的这一举动产生了作用。当课堂出现这一状况时,学生一方面看是无知和幼稚,但更多的是一次课堂的挑衅,部分学生就等着看教师如何收拾这一残局了,而此时的课堂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佳机会:如果问题解决得好,不仅是对该生本人上了一堂记忆深刻的爱国主义课,也是对全班的一次爱国思想教育;同时借助这课堂的教育,也可以提升教师的威望,对以后更好开展课堂教学具有深远的影响。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教育方法得当与否,所起的作用效果也是有很大的差异,它决定了学生能否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观点。当课堂的教学暂告一段落时,我没有回避学生的问题,而是主动挑明问题,把这一问题抛回去:你为什么会有这一想法,理由是什么?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为了祖国的独立,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又是为了什么?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遭遇了列强的入侵,国人的结局又是什么?当一个个问题在学生的讨论中解决时,教师的思想引领目的也实现了。虽然正常教学受到了短暂的影响,但随着课堂的进一步深入,学生内心的争斗加多,对已有观点的纠错效果会更好,这样的一堂课会让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回忆一辈子。有时可能由于教师的执著和认真,会让个别学生觉得难堪,但只要教师善于注意课堂上的及时引导和技巧,坚守职责当好学生思想的引路人,学生会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
2.在对比中渗透集体主义思想
教师的职责是 “传道授业解惑”。课堂上知识通过教与学实现了传递,但作为情感主体的学生,在知识的接力赛中,并不意味着情感、态度、价值观也随着课堂发生转变。师生思想、情感的互动,只有通过心灵的碰撞才能擦出火花,才能让美好的情感绽放出异彩。在一次社会月考之后,有一天安静的课堂变得热闹起来:原来是一位同学一忽儿拍打这位同学,一忽儿又在另一位同学背上写字,一忽儿又把别人的书抢来自己看,惹得周围同学无法安心听课,很明显这位同学是故意捣蛋的。此时的我虽然也很生气,但教育经验告诉我,这位同学他就是想让大家都不要上课,他这样做无非就是课前遇到挫折想及时发泄而已。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不能由着学生胡闹,怎样调控课堂纪律,其实也体现了教师课堂的主导性。于是我停了下来,并没有指责这位同学,而是问了同学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这次月考你们班级社会成绩的情况吗?我扫视了整个教室,停顿片刻,打住了。此时我发现同学议论纷纷,连刚刚吵闹的同学也被我吸引参与到这个话题讨论来了。于是我说:“从72分算(80分满分),我们班名列前矛,从64分算我们也有很大进步。”我发现很多同学面露惊喜但又略显疑惑。也难怪:一个月前,当我接手这个班级时,情况非常糟糕。于是我说:“你们感觉很奇怪,是吗?”(发现有人点头!)“你们说为什么?”此时听到有人说:老师你教得好。我把话锋一转:“其实你们才是这一成绩的创造者!”听到表扬,学生显得很兴奋。我继续话题:“你们觉得课堂上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安静下来的课堂马上又重新活跃起来,议论再次响起。“难道你们没有发现现在的课堂安静许多,你们也能认真听课了?”很多学生一愣,但紧接着纷纷点头。我想教育的契机已经来临。于是从安静的课堂有利于学生认真思考、接收新知识、提高课堂学习效果等大道理说了一遍。我发现学生听得很认真,也很严肃,包括刚才吵闹的那位同学。此时我话锋再次一转:既然安静的课堂是提高课堂学习的保证,那么,我们的同学又该为班级做点什么呢?我发现部分同学开始将头转视吵闹的同学,而那位同学也低下了头,一脸羞愧。事后我个别找他谈话时,他说:“老师,我明白我今天的行为很失态,下次我再也不会打搅大家也伤害自己了。”平等地交流,用心地沟通,心灵的疏导,无须激烈的语言指责,只有真诚的鼓励和帮助,集体的凝聚力才会不断凸显,在温暖中成长的学生才会飞得更高,而我们的教育事业也将走得更远。
二、及时创设教育情境,激励学生自我评价,塑造美好的心灵
1.激发学生思想的碰撞,让美好的情感扎根
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教师课前的精心设计和课堂情景的创造,需要学生情绪的及时调动,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跟随课堂知识得以内化。当讲解到七下“流行与经典”时,恰好看到一位同学在看一张卡片,我不动声色地走过去。眼前贺卡引起了我的注意:整个画面充满阴森和恐怖,贺词写着:“愿你天天见到它。”于是我创设了一个探究情境:这张卡片让你联想到什么?你有什么感悟?评一评这种“流行”与经典理念是否相符合?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反响也空前,有人结合万圣节对“洋文化”进行辩证地剖析,指出当前流行的崇洋媚外与经典不符;有人从道德层面对送卡人的心理进行剖析,指出这并不是祝福,而是一场恶作剧,送卡人用心良苦,希望别人天天做噩梦,这不是经典文化的表现;还有人从美学角度评价这一贺卡,指出美应与时代的主题相扣,而不是展示血腥和恐怖来哗众取宠,这没有生命力。多种观点和客观的评价,矛头直接对准这张贺卡。贺卡文化的“经典”教育,冲击着学生对流行的正确认识,舆论力量的明确导向成了引领学生心与心对话的指路明灯。
2.巧借学生的评价,让责任意识在课堂中延伸
任何课堂的教学,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接受、内化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自我知识,德育教育也不例外。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在师生间进行心灵的对话。由于教师与学生的身份地位的不平等、成长环境的差异、生活阅历不同,往往师生的沟通存在着代沟。但学生之间年龄相近,社会阅历类似,对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角度基本接近,彼此间的评价和指正,更容易产生心灵的共鸣。课堂教学发现,许多课堂表现不够理想的同学,往往更在意自己在其他同学心中的地位评价,而集体的约束和评价,也更能使学生客观公正地审视自己的缺点。因此,课堂上一定要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
讲近代西方的二次科技革命时,发现有同学在睡觉。于是我及时创设问题:两次科技革命与大国崛起有何关系?二战日本经济迅速恢复的内在动力是什么?科技人才的培养又依赖什么?结合我们班级的现状谈谈中国大国崛起的希望。课堂上的畅所欲言,不仅理解了科技对国家复兴的伟大意义,同时还借助课堂,对我班的不爱学习的部分同学进行了评价。有的学生情绪激动,甚至把学生中部分不爱学习的同学行为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对比,上升到一个时代的高度:不好好学习也是不爱国的表现,因为今天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由于这部分人的不努力,必然拖累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将受到影响,也就间接帮助了发达国家拉开与中国的差距。评判有理有据,客观而不留情面,说得有这一表现的同学无地自容。这一堂课的教育,就像一个倡议,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好学之风、竞争之风在全班流行开来。一个良好的班风在这堂课中深入,学生的自我评点教育了每一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