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要素一般包括音乐的节奏、曲调、和声、力度、速度、调式、曲式、旋律等等。只有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才能知道音乐的美从何而来,进而深入感受音乐之美。多年来,我着力使音乐课充满着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以音乐审美体验为重点,抓住相关的要素进行挖掘,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帮助学生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审美音乐方面,努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抓住音乐旋律,让学生在音乐鉴赏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旋律”也称为“曲调”,是建立在调式和节拍基础上的高低、长短、强弱不同的乐音,按照一定的序列组织起来的单声部进行的线条,包括旋律线、旋律的走向、音程关系等等。旋律走向有上行、下行、平行等等。
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欣赏《辛德勒的名单》。这首作品的背景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民族惨遭德国法西斯迫害,有600万人丧生,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就是以此为背景拍摄的。音乐是如何抒发犹太民族饱含苦难的心声的?我在教学时特别强调抓住旋律线的走向进行体验。在短短的忧伤的引子之后,小提琴如泣如诉地奏出了主题乐段,旋律极为动人,最大的特点是连续向下大跳进行,形成一种凄美哀怨的情绪,主题又在高八度上以明亮的音色反复和扩充,进入中间段。音乐虽然不像文字那么直接,但它更能激起人的联想,引起人的感情冲动。我让学生尝试画出旋律线,自己则在黑板进行示范画,效果较好。
再如我曾经执教过七年级上学期《让世界充满爱》一课。在《奉献》的背景音乐中我走进课堂:“同学们,我们的生命因为有别人的奉献,才感到格外绚丽,今天老师来担任主持人,带领大家参加一次爱心之旅,一起来分享人生路上所感受到的美好情感,体味人生路上爱的芬芳。”然后围绕“爱心”这个主题,选择了一组有代表性的,表现不同主题爱的音乐作品。《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高潮部分旋律线从高点出发逐渐成下行,产生逐步放松的感觉。这首歌表现的是师爱,像甘泉一样,清纯有益,源源不断。《朋友》旋律线趋于平缓,这会产生宁静的气氛。这首歌表现的是朋友之爱,如珍珠,共同串缀起朋友之爱。《生死不离》高潮部分出现四、五度以上的大跳音程,表达的是关爱,仁爱,人间大爱,这种爱抛却了个人恩怨,亲切而真实,是爱的最高形式,让我们感到力量的传递,生命的传递。这些歌曲的不同旋律表达了相同的爱的主题,抓住旋律的走向进行分析,学生听来兴趣盎然,为本节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础。
音乐旋律就像是魔法师,通过音乐旋律的变化使音乐更加生动感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妙不可言的旋律配上一段优美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梦一般的迷人境界,学生“耳醉其言,心醉其情”,磁铁一样被吸引,神游在美的课堂教学之中。
二、多变的音乐节拍节奏,带来神奇的音乐效果
在音乐作品中,旋律固然是音乐的灵魂,但节奏节拍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节奏与节拍在音乐中永远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以音的长短、强弱及其相互关系的固定性和准确性来组织音乐,即使表现相同主题的音乐作品,选择不同的节拍节奏所达到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大海啊,故乡》选择了一组表现大海的中外歌曲、乐曲,如《大海啊,故乡》《天蓝蓝,海蓝蓝》《白帆》《海港之夜》等。怎么样让学生感受大海的变幻多姿呢?我着重抓住了音乐的节拍、节奏进行教学。《白帆》是一首简单天真的二部合唱曲,学生听了一遍就能感受到作品表现了少年儿童乘风远航的快乐,让学生分析歌曲采用的节拍节奏,很显然是二四拍。这种二四拍节奏强弱明显,活泼跳跃,非常形象地表现风平浪静的大海。《大海啊,故乡》学生最能体会到歌曲旋律起伏的特点,身体会情不自禁地随音乐进行摆动,原来是节拍起了很大的作用。三四拍的强弱规律:强—弱—弱,这种三拍子极富有荡漾感、韵律感,把对大海的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在讲授《天蓝蓝,海蓝蓝》时,我首先请同学们拍手、跺脚或作摇橹状,大家几番练习之后,很能体会一种在渔船上劳作的气氛。跟上面几首作品对比,同学们会发现节奏多变了,舒展与密集相间,为了表现渔民不怕风浪、不畏艰险的精神,曲作者选择了四四拍。这种拍子的强弱规律是:强—弱—次强—弱。
在这几首作品的赏析中,学生能很清晰地通过下表进行对比:
当然在赏析作品时,音乐的各种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如在以上几首作品中,旋律、速度、力度、调式、音色等元素也都起了不同的辅助作用,我们不能将音乐元素孤立起来看待,正因为有了这些音乐元素的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多彩多姿、变幻无穷的大海。
三、调性、色彩等其他音乐要素对表现主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春天的脚步》,教材选择了女生独唱《春天来了》和男生独唱《北国之春》进行比较赏析。我在执教这节课时除了从唱法、拍子方面让学生进行对比,特别提出从调性和音乐的色彩方面让学生体验。《春天来了》采用了大调式,赋予旋律以明亮的色彩,从大自然的春天引申到艺术的春天,大调式的色彩让人感受到春光明媚、百花盛开的壮丽景色。《北国之春》是一首日本民谣,曲调为五声音阶,色彩带有忧伤与感慨,学生能体验到远离故乡的游子对北国之春的无限向往,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在教授这两首作品时,从色彩上加以区别,往往最能让学生感知音乐的差异。
再比如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参军去》,这是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著名的费加罗的咏叹调片段,内容为费加罗规劝童仆不要整天想着谈情说爱、讲究打扮,应勇敢地当兵上战场。整首曲子巧妙地用了主和弦、属七和弦的分解音构成,大调式的色彩非常明显,在教唱时我抓住调性色彩让学生在学唱中感受,学生入境比较快。
音乐课属于艺术类教学,而艺术教学就更需要讲究教学的艺术性。音乐教学中,不管是学唱歌曲还是欣赏音乐,都需要我们细心寻求,深入钻研音乐要素,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各种音乐要素的探究,了解其在音乐中的表现手法,更加深刻地感受音乐,陶冶情操,提升人文修养。这样的音乐课堂才是美的,相信也是学生们喜欢的。
(焦志华,南京市科利华中学,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