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理想的阅读生活有多远?

2012-04-29 00:44马群仁
江苏教育研究 2012年23期
关键词:非主流理想教师

我从2008年开始主持研究江苏省“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盐城市校园阅读工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三年来,课题组通过数次问卷、访谈、个案跟踪、讲座、论坛、观摩、大赛等方式,试图构建区域校园阅读整体推进机制,使阅读的理想落地生根;试图引导学校构建以阅读为中心的丰富的校园生活,提升中小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弥补因教育硬件配备不均和城乡差异形成的教育“鸿沟”;试图营造基于自主、全科、全员、经典的理想的阅读生活,引领孩子们在该阅读的年龄,仔仔细细、完完整整地读完规定的名著,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可以终身受用的阅读素养。把阅读这把“金钥匙”传递给孩子们,构建理想的阅读生活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做了许多,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惑,

一、自主阅读:每一个孩子都是具有阅读潜能和主动发展的个体

自主阅读,意味着成人的儿童立场,承认儿童是具有内在阅读需要、蕴藏阅读潜力、能自主阅读并在阅读中主动建构自我的个体。青少年时期自主、独立的阅读实践才是理想的阅读生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基于自身的生活、知识经验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认知结构,自觉地进行阅读,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阅读方式等”,这样才能培育出忠实、终身的读者。

台湾著名出版人郝明义在《越读者》里为我们描绘了理想的自主阅读曲线:“一个理想的过程是:小学,建立充分的识字能力与自己阅读的基本能力;中学开始随意而广泛的探索,然后由其中发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决定进大学攻读相关的科系;进了大学,主修科系是建一条专门的阅读路径,选修及旁听则建立间接但相辅助的广博;大学后教育,或走上社会后的自修教育,则沿着已经开好的途径继续往前开拓,还会随机遇到一些意外的奇花异草,让自己左右逢源,另辟蹊径。如此,不但路径越走越宽,在知识这座密林里可以通畅的路也越来越宽了。”但是目前不少中小学为应试的功利性阅读背离了自主阅读的理想,阅读内容、阅读方式乃至个人的阅读体验受制于各类考试,以至于教师指导过度或以教师的阅读理解代替了学生独立自主的完整的阅读行为,“随意而广泛”的阅读生活难以建立。

有一位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写了一篇阅读指导反思文章《真心诚意搞阅读》,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自主阅读的缺失:反思我们的阅读,把学生的需要与感受放在第一位了吗?45分钟的阅读时间,本应由学生自主地读,自由地交流,但我们习惯于操控学生,在学生读了一遍还想读第二遍时,就催促学生划下好词好句,学生急忙找、划,哪有时间考虑哪个词好,好在哪里?划下来了,我们又赶紧喊:“快,把它们抄下来!”大部分学生抄好了,我们又问:“这篇文章主要内容是什么?”让学生回答,答不出,没关系,我们自己答,学生记下来。还有感想与收获没写呢,怎么办?晚上回去写。第二天,读书笔记收上来,这篇文章的阅读就完成了。这样的阅读匆匆忙忙,就像在打仗,学生怎能喜欢?学生喜欢的是自由的、没有任务的阅读。

老师为什么这样急迫地“操控”呢?毫无疑问,是成人视角、应试取向所致!

理想的阅读生活是纯粹的、地道的、不受干扰的阅读,是自觉的、无拘无束的、没有任何外界压力的阅读,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听从内心需要、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以愉悦为准则的阅读,是“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为应试的阅读和“以考引读”不是理想中的自主阅读。

每一个孩子都是具有阅读潜能和主动发展的个体,其实我们要做的或许就是在应试教育的不利环境中,确保有充裕的时间和丰富的优质图书供他们“个人阅读”,呵护他们“随意而广泛的探索”,倾听他们多样的阅读体验,成为他们阅读生活中重要的他人。

二、全科阅读:每一门学科都要承担阅读教育的任务

在学校里,阅读应该是学习的主要方式,从某种意义上看,教育就是教会学生的阅读技能,使学生学会学习。阅读不仅指学生对信息文章或文学作品的阅读,还指一种更广泛意识上的阅读,包括数学、科学、社会研究和历史等课程领域的阅读实践,学生从阅读这些内容领域的书本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翻开美国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材,我们看到,其中包括有数学、科学、音乐、美术和体育等课程内容,美国中小学阶段的阅读已经成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例如,在加利福尼亚州尔湾学区的Portola初级中学,教师要求学生每周必须按照这样的规定进行阅读实践:星期一科学,星期二数学,星期三历史,星期四自由选择,星期五语文。一周五天,每天安排不同的阅读领域,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美国阅读课堂教学的真实内容、教学情况和研究方向。

现在,许多学校都把“阅读课”排进了课程表,每周一节,一学期有20节左右的阅读指导课,但阅读课的内容大多是文学作品,甚至窄化为“美文美读”,阅读的地点有时在班级,有时在图书室,指导教师是语文教师,其它学科的教师不承担阅读指导的任务。学校以各种活动比如读书报告会、阅读知识大赛、图书漂流、阅读讲座等形式来强势推进阅读活动,主角也是语文老师。这些活动当然起到了造势、展示、促进的作用,但研究表明,真正指导学生把阅读作为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加以运用的是内在于各科教学中的阅读和阅读指导。美国的《阅读》教材和阅读教学就注意到了这点。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主要是为了获取信息、进行文学分析和文学反应而阅读,其它各门课程在进行阅读理解教学的时候,侧重点则不一样,往往是为了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而阅读,因其学科的语汇系统和思维方式不同,阅读所需用的策略亦有区别。因此,各个学科的老师都是学生阅读本门学科文本材料的指导者。纽约州《英语语言艺术核心课程》明确规定所有课程教学的教师共同担负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责任,每门学科都要推荐本学科的多种通俗读物,供孩子们课外阅读。当年苏霍姆林斯基就为数学成绩跟不上的学生列出了上百本数学课外书籍,其目的一是引起兴趣,二是扩大理解教科书概念的知识背景。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多次访谈各学科教师,发现他们对本学科的课外读物知之甚少,这恐怕源于我们对“阅读教育”理解的偏误,当然严重影响了阅读教育的有效指导。

理想的阅读生活应该是把阅读作为各学科的主要学习方式,在学科教学中加以练习和运用,这既不会增加额外的阅读负担,又可以使学生使用各种策略进行阅读成为自然而然的习惯。

三、全员阅读:每一个成人都是孩子学习阅读的示范者和引领者

阅读专家研究,有能力的成人阅读者的示范和指导,是学生持续阅读、学会阅读的关键。英国儿童文学家钱伯斯有个著名的阅读循环圈,在“选择”“阅读”“反应”这个循环圈中,有能力的成人阅读者居于这个循环圈的中心。因此以校长、教师、家长为引领主体的全员阅读、形成阅读风气是推进校园阅读的核心。

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周庆艳同学是一个爱读书爱写作的孩子。在5.12四川大地震后创作了诗歌《如果我是地震仪》,成为中国地质学院王维熙教授发明新型地震仪的重要动力,引起轰动。周庆艳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大量接触科普和文学书籍,对阅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们在访谈中,发现周庆艳的老师祝长翠自己就阅读了许多中外文学名著,而且持之以恒地激励、带动学生阅读。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是盐城市书香校园,所有同学小学六年毕业后都要读完200多本书。他们的做法非常简单:校长读书,教师读书,带动孩子读书,形成校园风气;孩子读书,带动家长买书、读书,形成家庭氛围;让阅读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

遗憾的是,现在教师阅读贫困现象非常严重。在调研中,有近一半的教师除了阅读教参、报纸和上网浏览新闻外,不阅读文学、科普等作品。甚至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惧怕阅读大部头的名著,读不懂有一定难度的思辨类文章,不能理解和提取出文章中的重要信息。教师不阅读,没有阅读体验,带来了学科素养的下降,也导致了教师阅读指导能力的薄弱。所以,有些学校阅读推进力度大,活动多,但是效果不明显,离“真阅读”还有一定的距离,其根本原因是校长和教师自己没有能“亲自小心地阅读”。靠说教、靠活动、靠评价考核,没有基于成人切身阅读体验的引领和指导,只能增加学生的负担,不能引发真正的阅读。盐城市有近100万中小学生,其中留守儿童超过十分之一,家庭阅读文化氛围的缺失又使孩子们更多地把课余时间花费在电视和网络上,影响了学校阅读指导的效果,长期这样,孩子们很难在阅读关键时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理想的阅读生活应该首先是教师、家长等成人社会的阅读,这不仅是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更是教育传承的使命。大手拉小手才是成人世界应有的责任担当。

四、经典阅读:每一次阅读都要学会聆听大师的声音

为了观察和表述的方便,我们把学生的阅读分为“主流”阅读(经典阅读)与“非主流”阅读(时尚阅读)。以初中生而言,据我们调查,有25.94℅的学生热衷于阅读卡通漫画和体育时尚杂志,有20.92℅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的目的就是休闲和消遣。他们“非主流”阅读的内容主要有:“口袋书”,包括网络小说(武打、言情等),娱乐杂志,漫画期刊;“电子书”,有明星微博(郭敬明、明晓溪、饶雪漫等),热点讨论,贴吧留言,游戏心得与策略交流等。“非主流”阅读的方式与传统的阅读方式有了很大的不同,包括手机文本阅读,电脑在线阅读,电子产品下载阅读,当然也有传统书籍阅读。“非主流”阅读的用时部分是课内时间,绝大部分是课余时间。我们还发现,“非主流”阅读的主体,初中阶段女生多于男生,基础年级多于毕业年级。“非主流”阅读因其快捷、新鲜、娱乐,深受学生的欢迎,是学生们平时交流沟通的主要内容之一,但“非主流”阅读的内容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左右学生的价值取向,阅读的方式对学生的阅读品质和长篇阅读的能力有较大的影响,在语言表达方面也容易传播语言表述的不规范。根据我们分析,“非主流”阅读大面积“占领”的主要原因还是教师群体经典阅读引领的缺失和社会大众娱乐的盛行所致。

其实我们在中小学时代都有过“非主流”阅读的经历与体验,比如80年代的琼瑶热和金庸热,这是青少年满足多样化阅读需求的主要途径。但为什么还要把经典阅读作为中小学生的主要阅读内容呢?原因很多,比如在经典阅读中才能学会富有创造力的语言,拓宽文化知识的空间,打下人文精神的底子,但卡尔维诺的阐述更能引起我们的思考:“‘你的经典作品是这样一本书,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阅读经典是一个认识自我、确立自我、展开自我的过程,这是青春时期生命成长最主要的内容和过程。所以,经典不可不读,大师的声音不可不虚心聆听,我们是在与经典的对话中才“确立自己”的。查阅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的课程标准,他们不仅对经典名著的阅读作了明确的篇目和数量规定,而且要求整本阅读,并作阅读述评。相比起来,我们的要求已经较低了。

不少老师说,经典难懂是学生远离经典的主要原因。池田大作曾经告诫年轻人说:“经典名著就像吊钟一样,用小力敲只会出小声,大力去敲声音也大;这是力度大小的问题。”我想,那是我们敲打力度太小。仅仅以兴趣和快乐为导向的阅读生活是无法引领学生走进名著阅读的殿堂的,同时,青春时期的阅读所获得的感动和成年后是不一样的,它更加宝贵,因此,决不可放弃对他们的经典阅读引导。

学生理想的阅读生活是什么样的呢?我们认为,理想的阅读生活应该是在广泛而随意的阅读中培养阅读趣味和眼界,应该是在热爱阅读的成人世界的示范和带动下形成浓厚的阅读风气和阅读渴求,应该是在满足多样阅读需求的基础上培育经典阅读的自觉和能力……

我们最近的几个调查数据很值得思考:初中学生平均一年阅读不到2本书的竟然高达15.06℅,而阅读不到4本书的学生竟有67.36℅;有11.3℅的学生认为,老师“从不”与他交流“课外阅读”的问题,46.44℅的学生认为,老师会“偶尔”与他交流“课外阅读”的问题;只有12.13℅的学生认为自己是非常认真地在阅读名著,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阅读是不够认真的,而坦承自己读得很不认真的学生高达18.83℅……

关注当下,我们离理想的阅读生活究竟还有多远呢?

(马群仁,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24001)

猜你喜欢
非主流理想教师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最美教师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教师如何说课
反思西方意识形态的历史叙事——以近年来国内非主流历史话语为对象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圆我教师梦
“非主流”中学生的行为表现及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