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茹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农村,并有继续上升的趋势。城镇居民的贫富分化现象实质上是社会分层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而社会分层研究与统计分析技术密不可分。因此,本文在回顾经典社会分层理论模式的基础上,立足辽宁省经济发展实际,利用相关统计分析方法,探讨辽宁省城镇居民贫富分化在社会分层方面的特点。
[关键词] 社会分层;收入差距;基尼系数;等分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3. 024
[中图分类号]F01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2)23- 0038- 03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转型时期,市场机制在调节收入分配方式上的自发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城镇居民的利益分配机制也在变革中表现出它特有的趋势和特点:高度平均主义的收入分配格局已被完全打破,贫富分化现象日益严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以远超过农村的速度持续扩大。
而作为社会结构中最重要的社会现象之一,社会分层在当代中国社会剧烈分化的背景下也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城镇居民的贫富分化现象实质上是社会分层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鉴于此,本文在回顾经典社会分层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辽宁省经济发展实际,利用相关统计分析方法,探讨辽宁省城镇居民贫富分化在社会分层方面的特点,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这也对辽宁省经济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顺利构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社会分层:“分层”一词源于地质学,社会学家借用“分层”一词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重要范畴。社会分层是将社会中的人们按一定标准,划分成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是社会结构中最主要的现象,其实质是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
2.2 经典社会分层理论
在社会分层理论中,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提供了两种最基本的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即阶级理论和多元社会分层理论,代表了在本质上不同的两种理论取向。
2.2.1 卡尔·马克思的阶级理论
真正开始系统论述社会分层思想的是卡尔·马克思,他利用“阶级”的概念来表述其社会分层思想。马克思的阶级学说是一种“关系”理论,它从生产关系这一角度入手,将阶级的存在与所有制相联系,认为生产资料和劳动的占有关系是阶级划分的基础,个人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决定了他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马克思社会分层理论的立足点是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地位的差别首先可以从财产拥有量的多少来判别,以财产关系为核心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从宏观角度来讲,社会分工不同导致各阶层之间贫富分化现象的产生,并且阶层之间的这种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存在的合理性,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种进步的表现。
20世纪60年代以来,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有了新发展,新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仍然是社会结构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阶级结构是宏观—微观社会结构的系统决定因素,且强调了财产、雇佣关系等结构性因素。
2.2.2 马克斯·韦伯的多元分层理论
马克斯·韦伯认为,在社会分层中主要有3个标准:经济、权利和声望。其中,经济标准(或者说财富标准),是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机会,是个人能够占有商品或劳务的能力,简言之,即经济收入和财富的多少。这三重标准对西方社会分层理论影响甚大,成为社会分层理论的一个经典模式。
在马克斯·韦伯看来,社会是一个多元的分层体系,在经济领域存在着阶级,财产占有与毫无财产是一切阶级状况的基本范畴,在这个前提下,他也指出,财产占有本身仅是“阶级”形成的初级阶段,真正造就“阶级”和阶级利益的是市场机会的占用状况,处于较高层次的群体在市场资源的配置中更为有利,他强调了各种经济资源在人们中的分配结果,即阶级状况的分化——与市场机会并存的阶级利益使阶级结构表现为多层次的。
后来的多元分层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将社会成员的社会差别更多的以个人特征上的不同进行解释,而个人特征方面的差别主要是指职业地位和收入上的差别。
总之,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存在着本质的不同,马克思主义在阶级的本质问题上注重的是生产关系,他更多的是以结构性因素来解释社会的不平等;韦伯在肯定收入是划分阶级的一个重要因素前提上,更关注的是市场关系,提出阶级地位是由市场处境决定的,即经济资源在不同人们之间的不平等分布,以及与市场机会并存的利益,造就了“阶级”,这一点明显不同于马克思的阶级关系理论。
2.3 经典社会分层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
值得说明的是,尽管社会分层理论模式得到新发展,传统的经典的社会分层理论并没有丧失其重要意义,在现今的中国社会中,两种经典的社会分层理论依然具有适用性。
首先,作为社会差别的一个基本方面, 收入差距是中国阶层分化的主要依据之一,并且由于收入具有明显的数量特征,因而成为划分地位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分层中经济因素愈发突出,收入反映经济地位,个人收入对贫富差距的影响程度不断上升,收入差距与社会分层的关系越来越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门话题。有学者研究发现,收入是衡量社会异质性的重要指标,经济收入差异是划分社会群体的重要标准,构成社会分层的基本变量。
其次,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这个过程对社会分层结构和机会结构都造成一定的影响,形成公有制环境下市场机制与再分配机制并存的经济体制,这一经济体制就决定了在市场竞争中难以避免的贫富分化现象,但也强调了再分配机制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收入差距的扩大速度。
3社会分层指标
社会分层的标准是多样化的,这也导致了社会分层方法与指标的多样性。
3.1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用一个数值来反映收入分配差别总体水平的,按照国际学术界的一般标准,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高度均等,0.2~0.4为相对公平,0.4以上表示差距过大。基尼系数代表着一个国家和社会收入分配差异的合理性,具有不受样本容量和主观判断标准影响的特点,但由于以一个精确数值来研究收入分配差距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可以辅以其他指标,作为收入分配差距适度性判断的参考。
3.2 等分法
等分法是规模收入分配理论用于描述收入分配差距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常按人均收入高低,将全部居民收入按高低顺序排队,划分为若干等份,然后取收入最高的一组人口的收入(或者比重),与收入最低的一组人口收入(或者比重)进行比较得到高低收入倍数,以此来判断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合理。等分法通常分为十等分、五等分、二等分等几种。 以五等分法为基础来度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主要有以下3种指数。
(1)收入不良指数:
收入不良指数=■
(2)库兹涅茨指数:
库兹涅茨指数=上20%人口的收入份额
(3)阿鲁瓦利亚指数:
阿鲁瓦利亚指数=下40%人口的收入份额
4社会分层与辽宁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
美国社会学家K.戴维斯(1945)曾指出,由于社会中一些职位的功能更为重要,职业本身功能的差异使得需要付出高薪刺激人的社会行为,那么由此形成的贫富差距就构成社会分层研究的重要视角。
4.1 从基尼系数的角度看辽宁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
利用历年的城镇居民收入调查数据,以及基尼系数的测算公式,计算1986-2006年的基尼系数,由于数据受到可得性与匹配性的限制,最终搜集到的基尼系数在1992年和1993年存在缺失项,但是近年来基尼系数逐年上升的趋势是不变的,所以,首先利用SPSS 16.0,通过曲线拟合来对缺失数据进行插补,并利用趋势外推法对2007-2011年的基尼系数进行预测。
由基尼系数趋势图(图1)可以看出,自1984年中国的经济改革从农村转到城市以来,辽宁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虽然在不断提高,但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一直处于低速增长状态,且低于全国水平,还未达到触及警戒线的地步。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首先,基尼系数的大小与所涵盖的居民范围大小有关系,所以辽宁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低于全国水平;其次,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省份,辽宁省城镇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收入差距的基数偏低;再次,辽宁省国有企业多,职工人数多,计划经济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遗留影响比较多。尽管辽宁省城镇基尼系数还未达到警戒线,但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是辽宁省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