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庆龄 丁伟杰 黄虹 刘翠翠
【摘 要】文章针对农村整体社会分层中的女性展开研究分析,以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辛安街道为例,探究现今黄岛农村女性的社会分层问题。结合涂尔干的分层思想,将韦伯原有的“财富、社会、权利”改为“收入、职业、消费”,同时基于调查问卷所得数据,运用伪F统计量和聚类分析进行社会分层,得出黄岛农村女性大体可以被分为四类: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女性;本地服务业女性;低收入女性和外地打工女性。
【关键词】农村女性;社会分层;聚类分析
0 引言
长期以来,社会结构一直是男性为主导,女性为从属的形式,自古对女性的定义就是十月怀胎、哺育婴儿、操持家务、照顾老人等主内的行为,因此,当一个婴儿落地,社会就按照这一模式完成对她们的社会化。但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这种观念有所改变。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劳动力正在由农村向城市、由贫穷向富裕、由农业为主向非农产业为主的方向逐渐地发生转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得农村居民的收入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地变化,在这期间,越来越多地农村女性劳动力从家务劳动及农业生产中释放出来,渗入到城市中的各个行业中,使农村女性在职业转换、阶层转变和角色转型中发生了多重变化,这种现象使得农村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同时在农村女性转移到城市的过程中,她们的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因此,更好地了解农村女性的分层现状,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改进了韦伯的三元分层理论[1],结合涂尔干的分层思想,将韦伯原有的“财富、社会、权利”改为“收入、职业、消费”。收入和职业是判断一个农村女性阶层最直接的标准,但是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隐性收入,这个是收入和职业无法用来度量的,所以我们又引入了消费这一个标准,通过消费水平的恩格尔系数,更能够弥补收入和职业的空缺,以这三个标准对农村女性进行社会分层,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中农村女性的社会分层问题。
1 社会分层理论研究
1.1 理论依据
所谓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划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关于社会分层,马克思和韦伯分别提出了冲突理论和多元分层理论。
1.1.1 马克思的冲突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组成部分是阶级理论,而社会分工是阶级产生和演变的基础。马克思认为阶级冲突在社会变迁过程中扮演着基本的角色,统治阶级作为资产阶级,他们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被统治阶级作为无产阶级,他们为了生存只能向资产阶级出卖他们的劳动。但是他们之间是存在不平等关系的。哪儿部分人拥有什么职位以及得到多少报酬完全由强大群体来决定。
1.1.2 韦伯的多元分层理论
受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学说的影响,韦伯尝试按照自己认为的社会学理论体系来构建他的社会分层理论和方法。韦伯通过社会、经济和政治三个方面进行了社会分层。所谓经济标准,又称财富标准,是指经济市场里社会成员拥有的机会,也就是说经济收入和财富的多少问题;所谓政治标准,又称为权力标准,韦伯认为,权力就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行动者即使再遇到反对的情况下也能实现自己的意志的可能性”;所谓社会是指个人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声誉与尊重。韦伯的这种“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模式更多地被人们接受。
后来,以涂尔干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则提出可以采用不同的职业和专业来呈现社会的分化情况。
1.2 社会标准
一般说来,人们习惯上用收入和职业两个指标来划分层次。收入的多少往往和他们的职业有密切的联系,不同的职业会形成不同的收入层次,反过来,不同的收入也是来自于特定的职业。根据这些特点,在前人的研究中,学者们利用收入或职业对社会群体进行分层,2001年,仇立平[2]以职业为分层标准,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出在人们心中不同的职业相对应的收入、满意度等情况,整理分析并得出了50种职业的一个综合评价;陆学艺以职业为标准,同时结合收入等因素,对中国农村社会进行分层。后来,有的学者尝试着用消费特征、性别特征等来划分社会层次,其中李培林[3]用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作为划分的依据,将社会人群划分为7个阶层;2010年佟新[4]用性别因素划分社会阶层,分析了已出现的性别间和女性间的分化。
关于社会分层,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当前的学者只关注于农村的整体分层,并且大多数均为理论叙述[5,6],而极少人研究农村中的女性群体的社会分层问题,农村女性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她的分层研究对于更好的了解现今的农村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以往农村的整体社会分层中,学者们仅限于用单个指标划分农村社会阶层问题,或者是依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来进行划分,分层的结果并没有完全用到调查中数据所包含的所有信息,使得得出的结果太过于片面。鉴于此,本文基于大样本数据,尝试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农村女性进行社会分层,以求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当前农村女性的特征。
2 辛安女性社会分层研究
本文研究的是青岛市黄岛区农村女性的社会分层情况,黄岛区又称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青岛市重点发展的区域,本文选取黄岛区的辛安作为研究的对象,辛安作为黄岛的一个郊区,属于农村发展地区,更具有代表性。据统计,截止到2015年6月,辛安本地人口总数为48837人,1945年前出生的老人总数为3090人,学前儿童为2237人。其中原著居民36819人,山东科技大学青岛校区人口总数12018人。山东科技大学的本地户口大部分为教师及其户口转到本地的学生,由于这两类人群的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农村的生活水平,所以这些人群将不被考虑在内;另外,青岛市为滨海城市,各种中外合资企业较多,据统计,目前为止,辛安拥有外资企业47家,合资企业13家,并且拥有私营企业2617家,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辛安农村所处耕地大部分被企业征用,现在农村耕地大部分为山地,耕地面积有限,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 一大部分的农村人都外出打工。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部分来自辛安街道办事处,其他的来自于对辛安所处区域的调查问卷,其中,调查问卷共240份,有效调查问卷218份。
通过调查分析,得到下面的表1。
通过表1及数据统计可以看出,辛安本地农村女性人数约占总女性人数的70.6%,外地转移女性约占19.3%。从个人特征来看,年龄集中在30岁到50岁之间的女性比较多,其中教育程度在中专和高中的居多,且大部分为已婚;从家庭情况来看,需要照顾的老人及学前子女数的均值分别为1.716和1.119,也就是说需要被照顾的老人和学前子女占的比例不是很大;从农村女性的个人收入来看,均值为2.817,即大部分女性的工资集中在2000到4000之间的比较多;从消费水平看,家庭的月总支出为1658.5元;从就业情况来看,辛安本地女性大多选择本地就业,而配偶则更倾向于外地就业,且就业类型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人居多;同时还可以看出,辛安的私营企业数比较多,这些为辛安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地机会。
更进一步,通过图1可以得知,位于30岁到40 之间的人数最多,且前三个年龄段工资大多数集中在3000到4000之间,而对于50岁以上的农村女性,未就业和低工资者较多。
本文选取了表1中除非农就业、去过几个地方、收入或工作提升次数和是否子承父业四个变量外的其他所有变量作为农村女性社会分层的变量,并分别从个人特征、收入、家庭情况、消费情况、就业情况和私营企业数等多方面详细地分析了辛安农村女性的社会分层情况。
1)确定分层
利用软件SAS9.2版本,计算得到不同层数下的伪F统计量的值,具体结果见表2。
利用伪F统计量的特性,选择最终的分层数量为4,通过SPSS17.0软件,利用动态聚类方法中的K中位数法进行聚类分析。
2)四类女性的特征
表3概括了辛安地区女性的总体特征。这四类女性在工作类型、家庭规模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类型一,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女性。这类女性在调查的女性中占有最小的比例,这类女性均为本地农村和外地农村户口,年龄绝大多数为20-30岁,绝大多数的这类女性工作都是通过劳动中介或市场介绍的。同时这类女性最大的特点就是有着较高的文化程度,这必然会对找工作产生影响,由于文化程度高,绝大多数的女性均为大专及以上的学历,找到的工作相对需要脑力劳动多一点,工作待遇也相对较好,进而影响这类女性的消费水平也是相对较高的。
类型二,本地服务业女性。这类女性在调查的女性中占有19.27%的比例。这类女性均为本地户口女性,平均年龄最小,工作经验相对较少,家庭平均劳动力最少,主要从事的工作为服务业,所处区域私营企业较少,没有掌握一项非农技能,这使得这类女性在找工作时就受到一定的限制,导致收入较类型一的女性有所减少。
类型三,低收入女性。这类女性在调查的女性中占有39.45%的比例,是比重最大的女性。这类女性的平均年龄是最大的,主要的工作类型为在家待业或建筑业,这类女性选择就业主要是因为农村的收入比城镇的收入低这一原因,她们的平均文化程度最低,绝大多数的人都没有离开本地去外地就业,所从事的工作的待遇也是最差的,这类女性的收入最低,进而导致消费也是最低的。
类型四,外地打工女性。这类女性在调查的女性中占有27.52%的比例.这类女性绝大多数为外地到辛安地区来打工的女性,同时还应注意到,这些女性家里大都有老人需要照顾,文化程度不是很高,过早的结束自己的教育,所从事的工作多位建筑业和制造业。除去在住宿方面消费较大外,其他的消费均较少,她们主要是想通过打工获得收入,来支撑整个家庭的日常开支。
3 结论
本文以辛安为例,利用聚类分析研究了黄岛区农村女性的社会分层,通过研究得出下面的总结结论:在农村女性社会分层中,可以将黄岛女性分为四类,分别为: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女性、本地服务业女性、外地打工女性和低收入女性。通过本次调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黄岛农村女性的平均学历偏高,农村女性的工资待遇和生活水平明显比以往学者研究的其他地区要高得多。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仇立平.职业地位:社会分层的指示器——上海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1(3):18-33
[3]李培林,张翼.消费分层:启动经济的一个重要视点[J].中国社会科学,2000(1):52-61.
[4]佟新.劳动力市场、性别和社会分层[J].妇女研究论丛,2010(5):12-19.
[5]陈金建.当前中国社会分层及变迁趋势——对四个本土化理论的述评[J].时代人物,2008(6):231-232.
[6]李余生.中国共产党90年来关于农村社会分层的理论、政策和经验[J].农业经济,2011(12):3-5.
[责任编辑: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