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
摘要: 作者通过对原《德语教程》及在其基础上重新编写的《当代大学德语》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比较,了解了现在中国高校基础德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并根据自己在大学中使用老教材的经历及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新教材的体会,认为教师应提高对新教材的整体认识,以用于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关键词: 基础德语教学新旧教材对比
1992年9月,根据同年6月出版的《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中提出的教学原则和规定的教学内容,《德语教程》(Grundstudium Deutsch)(以下简称旧教材)根据中德两国文化交流计划,在国家教育部的支持和德国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的协助下编撰完成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全国近40所大学的德语专业基础教学中投入使用①。这套教材体现出了当时先进的教学思想,反映了当时语言研究的新成果,对中国高校基础德语教学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旧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已经显得过时。一套实用性强,符合外语教学发展规律,内容上与时俱进的教材的出现,势在必行。
2004年10月,在旧教材的基础上重新编写的《当代大学德语》(Studienweg Deutsch)(以下简称新教材)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正式在全国各高校的基础德语教学中投入使用。新教材的出现,在中国高校基础德语教学领域里引起了巨大的变化。
新旧更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旧教材被在其基础上重新编写的新教材取代也是中国高校基础德语教学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因此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件事情。
在新教材的进一步使用过程中,较之旧教材,新教材出现的优缺点也渐渐呈现出来。
作为德语教师,我们首先要对新教材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在接下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教学目的的变化
旧教材注意应用语言学与外语教学法研究的新成果,吸收国内外教材中适应中国学生的成功经验,力求较好地体现《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原则和规定的教学内容;在其他单项语言技能训练课程(阅读、听力等)的配合下,使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达到教学大纲提出的各项要求②。
1992年6出版的《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对德语专业基础阶段的教学目的做出了以下的规定:基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德语的基础知识,具有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初步的语言交际能力,了解有关德语国家的一般国情,养成良好的学风和具有初步的独立工作能力,为高年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③。
2004年10月出版的新教材的宗旨是:在语言情景、交际意向、题材和体裁等语言范围层面上,把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的传授和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的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以达到有效培养交际能力的目的。
2006年2月重新编订的《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德语本科教学大纲》重新规定了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基础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传授德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严格系统的基本技能训练,使其具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译五种语言基本功;具有基本的语言交际能力;初步了解德语国家的国情④。
由此可见,新教材在教学目的和教学宗旨上,将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分为听、说、读、写、译五个板块,更加注重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掌握德语基础阶段应该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教材结构变化
旧教材的第一册由语音教程和基础教程两部分组成。语音教程共六课。基础教程共15课,分为4各单元,每单元最后一课为复习课。除复习课外,每一课分别由引子(Motive)、课文(Texte)、词汇(W?觟rter)、语法(Grammtatik)和词汇表(Wortliste)五部分组成⑤。
新教材的第一册同样由语音教程和基础教程两部分组成。语音教程共分为6课,这里和旧教材一样。但是基础教程只有12课,共分为3个单元,每单元最后一课都为师生共同探讨学习德语的技巧和方法,也是复习课⑥。新教材的每一课同样由每一课分别由引子(Motive)、课文(Texte)、词汇(W?觟rter)、语法(Grammtatik)和单词表(Vokabeln)五部分组成。
旧教材第二册共15课,分三个单元,每课结构与第一册相同。
新教材第二册也同样是15课,分三个单元,其中第5、10、15课为探讨如何学习德语的内容Das Lernen lernen,每课结构与新教材第一册相同。
旧教材第三册共15课,每课由引子(Motive)、课文(Texte)、词汇(W?觟rter)、语法(Grammtatik)、阅读课文(Lektüre)和单词表(Wortliste)六个部分构成。其中第5、10、15课为复习课,没有语法和阅读课文⑦。
新教材第三册共12课,其中第5、10、12课为复习课,每课结构与新教材第一册相同。
旧教材第四册共15课,教材结构与每课结构均与旧教材第三册相同。
新教材第四册共12课,教材结构与每课结构均与新教材第三册相同。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发现,新教材在注重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时,较之旧教材,减弱了德语基础阶段后期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旧教材从第三册开始,每课新增的阅读课文(Lektüre)模块中,有2到3篇的阅读文章,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各种阅读技能,提高阅读速度;结合阅读能力的训练,丰富和深化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⑧。
阅读能力是语言基本技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德语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教学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忽略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系统的基本技能训练,使其具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译五种语言基本功。
三、教材的内容变化
旧教材的第一册中,课文题材以日常生活为主,大量采用对话形式,力求内容生动、语言自然;第二册的课文题材涉及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有些课适当提供与题材有关的德语国家国情知识,并扩大语篇类型,使学生接触多种类型的课文及文体;第三册课文题材涉及德语国家主要是德国的社会生活,知识性课文和文学性课文并重,也适当选用介绍中国情况的课文,提高介绍本国文化的语言表达能力;第四册课文题材涉及德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增进对德语国家社会和文化的了解,选用介绍中国情况的课文,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化对比意识⑨。
新教材对课文题材的选择同样经历了由涉及日常生活的题材到具有德语国家背景的自然、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题材,由简单的对话到小说、通讯报道、采访录、书信、日记、电视访谈、广告、图表、诗歌、笑话等多种体裁的变化,让学生们了解了多种语篇类型,了解了各种体裁的语言特点。
在对新旧两套教材的对比中可以发现,新教材在选择课文题材及题材时,适应了中德两国在各个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贴近当今社会的发展变化事实。新教材第一册已于2005年10月修订,第二册已于2006年8月修订⑩,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
因此,德语教师在德语基础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时代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终生学习,与时俱进。
四、语法讲解和练习的变化
新教材除了第二册以外,每册的课文均只有12课,比旧教材每册15课少了三课,四册教材总共少了9篇课文。课文数量的变少就意味着每课语法的集中及课后练习的精简,这一点以新旧两套教材中关于反身动词(Reflexive Verben)的讲解为例。
旧教材对反身动词的讲解在第二册第一课(第17页),而新教材因为第一册的基础课程只有12课的缘故,这个语法点放在了第二册第四课(第83页)进行讲解。
新旧两套教材开篇都以一篇文章引出对这个语法点的讲解,紧接着讲解了与反身动词相关联的反身介词(Reflexivpronomen),并列出了表格(旧教材第17页,新教材第84页),然后接下来都是反身动词的意义和用法(Bedeutung und Gebrauch),在讲解的过程中,语法概念也出现了变化:旧教材将反身动词分为真反身动词(Rechte reflexive Verben)和假反身动词(Unrechte reflexive Verben),而新教材将之分成了完全反身动词(Reinreflexive Verben)和非完全反身动词(Teilreflexive Verben)。
由此可见,新教材较之旧教材,在某些语法点的讲解上,语法定义发生了变化,定义更加精确了。
然后是语法练习部分。旧教材的语法练习题部分从20到24,一共有5个练习,分别为填空(Lücken füllen)、替换练习(Variation)、改写(Umformen)、概括(Zusammenfassen)及提问(Frage stellen)。大量的课后练习有助于学生对该语法点的掌握。
新教材的语法练习部分只剩下了判断、填空和改写,在原教材的练习题基础上进行了删减,增加了新的题型,考查到了学生需要掌握的部分,但是对于需要掌握该语法点的学生来说,这样的练习还是不够的。
因此,使用新教材的时候,德语专业教师,在讲解的语法的同时注重学生对该语法点的练习和运用是很有必要的{11}。
五、正字法
2005年8月新正字法开始在德国中小学推行,因此,不可避免的,后来新教材的编写也采用了德语新正字法,而不是旧教材使用的那种从1880年就开始渐渐形成统一的就正字法。
但是也正因为新正字法才刚刚推行不久,新教材的编写中出现少量的新旧正字法混乱的情况。这一点需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谨慎对待。
通过以上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新教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在基础德语的教学过程中,对新教材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也有了些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1.新教材比起旧教材虽然在课文的内容上与时俱进了,更新了大量时事文章,但是在某些题材上出现了欠缺,比如说关于文学方面的文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忽视对这方面的引导,使学生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增加对德国国家文学的兴趣和了解。
2.新教材中对词汇进行了删减,去掉了某些陈旧过时的词汇,新增了些当代德语中的新兴词汇,但是在词汇量上也相应缩小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阅读课外读物扩充词汇量的意识。
3.新教材中注重课堂中教与学的配合,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教材中出现了不少小游戏用来促使学生发挥联想并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逻辑思维能力{12}。但是,游戏的形式过于单一,很多时候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语法点分解得稍微过散,很多时候一个语法点分几课讲解,讲解不集中,初学者很难理清思绪。
综上所述,新教材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比起旧教材来说,更加贴近与现代生活,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以学生为主体,综合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基本语言功底,是一套符合当代德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的教材。我相信,这套教材的使用,必将对德语专业基础阶段的教学产生良好的影响。
注释:
①梁敏,[德]聂黎曦.当代大学德语(学生用书)(第一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0.
②赵登荣,[德]聂黎曦,梁敏,王师丹.德语教程(第一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9.
③《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研订组编.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6.
④《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研订组编.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德语本科教学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
⑤赵登荣,[德]聂黎曦,梁敏,王师丹.德语教程(第一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9.
⑥梁敏,[德]聂黎曦.当代大学德语(学生用书)(第一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0.
⑦赵登荣,[德]聂黎曦,梁敏.德语教程(第三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6.
⑧赵登荣,[德]聂黎曦,梁敏.德语教程(第三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6.
⑨赵登荣,[德]聂黎曦,梁敏.德语教程(第一、二、三、四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⑩梁敏,[德]聂黎曦.当代大学德语(学生用书)(第三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12.
{11}梁敏,[德]聂黎曦.当代大学德语(学生用书)(第二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1.赵登荣,[德]聂黎曦,梁敏,王师丹.德语教程(第二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
{12}梁敏,[德]聂黎曦.当代大学德语(学生用书)(第二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