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场现状和未来的思考

2012-04-29 03:25单泽锋
股市动态分析 2012年24期
关键词:产业资本蓝筹股金融资本

单泽锋

我历来认为国际市场与中国股市基本面没有必然联系,但对流动性的冲击不容小视。所谓欧债恶化,大宗商品崩盘,美元指数飙升,其实质是某个超级大国利用其软硬实力和全球影响力抢夺流动性,这家伙可不得了。5月25日美国财政部称“中国没有操纵人民币汇率”,6月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称人民币只是被“温和低估”。看到这两条新闻不少国人很开心,盛赞美国政府有良心,IMF讲公道,也为我国国际声誉提升感到欢欣鼓舞。但是我看了以后如坐针毡,回家马上查看美元兑人民币的K线图,果不其然,今年人民币兑美元已经贬值1%。这说明中国的流动性很可能也正在大量流出。有专家估计外企在中国的留存利润大概1万亿美元,再加上几千亿热钱,再加上移民潮的资产转移,通过种种正常非正常渠道形成的资本流出对国内市场造成的冲击不可不防。降准对冲、降息对冲,资本流动监控,有作为的政府有能力解决问题,然而,经济史上每一次真正的灾难不是天灾,而是人祸。即便没有灾难,由于政策滞后效应造成的伤害也可能超预期,通货紧缩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从2007年10月开始上证指数跌了将近5年,但为什么股票还是如此之贵?和房地产价格一样,这是货币现象。2005年我上菜场买的大米是1元钱一斤,现在我去买则要3块(我并没有因为发了工资而变得出手阔绰买某种高级香米),由于国家对大米价格管制较严,影响其价格的结构性因素较小,我们可以基本界定现在人民币价值只是05年的三分之一。这样算的话3万的房价不算贵,30块钱的股票也不算贵。帐可以这样算,市场却不能这样做。真正的大底、铁底不是价值底,而是流动性底,换句话说,大底产生于流动性枯竭。只有这样,才可能出现“皇冠上的明珠”也被大幅低估,价格“低得离谱”。这种机会的收益有多大?依我之见,不是翻一倍、翻两倍,而是加一个零、两个零。距离2005年已有7年之遥,那段岁月我至今难以忘怀——那是投资人真正的盛宴。历史或将再次赋予我们机会,但幸运只眷顾有准备的人。

不管是公募精英、私募大佬还是民间高手,甚至是产业大鳄,今年有个观点很一致:以银行股为代表的蓝筹股具备投资价值。昨晚看到一个新闻更猛,连证监会都讲话了——“蓝筹股是价值所在”。4倍PE,破净,超定存分红,确实有价值,但为什么就是不涨呢?王明夫先生04年出版了一本《蓝筹》,从美国道琼斯指数30种成分股入手,对蓝筹股进行了深刻剖析,堪称经典中的经典。书中有一句话我记忆非常深刻——“蓝筹是博弈场局里的筹码,离开那个场局,蓝筹只不过是一块塑料片罢了”。投资蓝筹股不能根据有没有价值,高估还是低估,而是要根据特定市场背景下大庄家的特定需要。也就是说,需要他跌的时候从10倍跌到5倍3倍都没问题,需要他涨时从20倍涨到40倍也完全可以。

要想破解此局必须先分析了解此局。从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到2009年开始的PE盛宴,产业资本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力可谓举足轻重,某私募大佬的观点我十分赞同,他认为每一轮熊市都必须把上一轮牛市的主力消灭才会结束。过去几年股指的熊市,却是流通市值的牛市,产业资本从减持、IPO中赚的盆满钵满,它们毫无疑问是上一轮牛市的主力,是要被消灭的对象。谁来消灭它们呢?必然是金融资本。传统的基金、各类二级市场游资等等这些年基本上被打得落花流水,没有能力组织反攻,更何谈夺取胜利?希望何在?哲学上的矛盾论的魔力在于转换,即在一定条件下矛盾会向其相反方面转换,毛泽东理论还告诉我们辩证的否定是自己否定自己。我相信最智慧的产业资本在一定情况下会转换成金融资本,进而与原有的金融资本一道消灭剩下产业资本。这是经济的周期、历史的进程,谁也无法阻拦。

(本文仅代表作者自身观点)

猜你喜欢
产业资本蓝筹股金融资本
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指导意见公布
安徽:打造创新全生命周期的金融资本支撑体系
蓝筹股不是用来炒作的
金融资本挑战产业资本时代
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融合障碍何在
看多方:创业板引领反弹 蓝筹股值得期待
看多方:创业板引领反弹 蓝筹股值得期待
宋清辉:蓝筹股为什么值得长期关注?
宋清辉:蓝筹股为什么值得长期关注?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发展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