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孩子,共同成长

2012-04-29 03:16王娟
考试周刊 2012年29期
关键词:教学计划预设幼儿

王娟

“以幼儿发展为本”、“课程适应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而,新课程的建构方式、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儿童的学习方式、教育教学的途径、师幼关系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新的课程以崭新的形态走进幼儿园,展现在广大教师的面前时,犹如一股巨大的冲击波,冲击着教师们的观念,冲击着教师们的教育行为,冲击着幼儿园固有的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在新课程观念的引领下,以积极的态度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克服困难,解决难点,积累了一些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和体会。

一、从研究教材转向研究孩子

过去,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主要精力和时间是研究教材,即研究准备使用什么教材,如何把自己准备好的材料信息分在每一周每一天教给孩子,这些全都在办公室内预先制定、事先设想。而对于孩子可能会出现的反应、问题全凭教师自己的意想和经验加以假设,导致教师全心全意教却无法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的学习变得被动而无意义。

如今,一切正在悄悄改变。孩子是一本书,是一本丰富多彩的书,是成人永远读不完、读不透的书。这就需要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观察孩子,观察孩子的兴趣,观察孩子的需要,揣摩孩子在想什么,听一听孩子在说什么,尽可能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灵感知世界。在这样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建构课程体系,“亲亲热热一家人”、“春天来了”、“保护环境”等主题变成了孩子喜欢,老师上手容易,过程愉快,效果又好的教学活动。

二、从知识的传授到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传统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老师为孩子安排好了一切,不管孩子感兴趣也好,不感兴趣也好,只要跟着老师按部就班地学习就可以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用不着探索研究,也就谈不上创新了。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未来社会,人类的生存充满了竞争与挑战。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未来的人才光有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学会自主学习、研究探索,这样才能走向成功。然而这些具有开拓精神,勇于创新的人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造就的,需要从小培养。

新《纲要》中提到应该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培养孩子学会学习,即具有收集信息、解决问题、交往、思维和表达表现的能力。可见,孩子们需要的并不是学会多少知识,而是需要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影响的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课程改革正符合新《纲要》的理念。因此,教师不能单纯地通过传授知识实现,而应当把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加以攻克。

例如,利用班中孩子的生日,引发幼儿对年历的关注。我们发现“年月日”这一内容中有机地融入了大量的数概念,可以把这些原本枯燥的数数、序数、相邻数等数学知识融入幼儿有趣的“生日”活动中。通过在年历上查找生日、记录生日,进而探索年、月、日的规律,并尝试制作月历。一方面贴近幼儿生活,是生活中看得到、用得到的,另一方面取材于幼儿生活更服务于生活,在活动中幼儿了解了大月、小月的不同,还学会了看日历,不但掌握了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更为今后的生活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方便。

三、教育教学计划随孩子的发展而改变

长期以来,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计划是:教师预先制订周密、详细的计划,然后严格按照计划的程序和内容进行操作,计划成为一种“定格和模式”。

由此出现了两种矛盾:一是教师预设的计划和幼儿需要之间的矛盾;二是教师预设的计划与幼儿生成内容之间的矛盾。

在课程改革探索实施过程中,我们把教育教学计划的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以教育教学计划的改革为主线,使教学行为随理念的转变而不断更新,并深切感受到:计划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是为幼儿发展服务的,教师心中既要有计划,又要有幼儿。

如今,我们的做法是,一是将教育教学计划的视点落在孩子的发展上,即教师必须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不拘一格,从班级孩子发展的角度制订班级教育教学计划。二是有弹性地安排一日活动的内容,在预设活动中留出给幼儿生成内容的空间。三是教师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现状调整活动方式或内容。

教育教学计划改革的实施,从“观察幼儿、追随幼儿”着手,由“硬性”变为“弹性”、由“备课”变为“备人”,提高了教育对孩子发展的价值。

四、以整合的思想开展真正适合孩子的主题活动

当今课程改革的形式以主题的方式出现与开展。这就充分考虑到每一种活动的综合教育作用和不同活动的互动渗透,发挥课程的整体效应。整合教育就是利用整合的资源,以整合的途径与方法与儿童产生互动,促进儿童整合的发展。因此,整合是课程改革的另一个亮点。

(一)关注孩子们的热点,善于捕捉和挖掘有价值的活动信息。

这时指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借助情景和材料及时进行点拨,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从他们尚未明晰但又有价值的内容中,有选择地直接提出主题,“推动”幼儿学习。孩子每天都有新的话题和新的兴趣点,一会儿谈论“奥特曼、葫芦娃”,一会儿谈论“结婚的话题”,一会儿又对“沙尘暴”产生浓厚的兴趣。最近一段时间,孩子们对炎热的夏天这个话题有了一定的兴趣,每次户外活动完孩子们互相询问:“我头上有汗吗?”“我今天没有跑,所以一点也不热。”从孩子们众多话题中找到了有价值的内容,我感觉“炎炎夏天来了”主题活动应该拉开序幕了。接着开展了“防暑降温办法多”“漂亮的扇子”“找凉快”等一系列活动。通过讨论、实践、调查等途径,引导幼儿了解了夏天的季节特征和一些防暑降温的办法等,丰富了幼儿的知识,推动了幼儿的学习。

(二)关注幼儿的兴趣点,推动主题的生成,创造适合更多孩子的内容。

这是指教师要善于把即时的、个别幼儿的兴趣点,引发为全体幼儿感兴趣的有意义的主题。“有用的水”的主题,就是来源于孩子中间。那是一个午后,几个先吃好饭的孩子围坐在活动室外自由活动,突然下起雨来,他们有的用手接水,有的观察阳台水泥地上的痕迹,有的高呼:“下雨了,下雨喽!”孩子们为这突如其来的雨兴奋着。此时此景,我想到:何不利用这雨水作为切入口,让孩子们关注和探讨水与人类的关系呢?于是,我便招来孩子们。“快来看看,雨从哪里来?落下的雨水都到哪里去了?……”这些问题果然引发了孩子们激烈的争论,答案不一。就在这自然的雨景中,结合我预设的内容,引起了孩子的兴趣,又给孩子们留下了一个宽广的生成空间。于是,便形成了“有用的水”这样的主题,这成为了全班孩子共同的主题。

(三)在回应和互动中走进孩子。

这是指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对幼儿进行点拨,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提出主题,把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较高的层次。在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提倡关注孩子的兴趣和生成的时候,教师不仅要精心预设活动,敏锐捕捉生成,还要通过及时的回应和互动,促进他们的发展。以主题活动《小手真能干》为例:我以个别活动“手印画”导入,在和孩子一起玩的过程中,我有两个发现:一个是孩子们对手的大小感兴趣,另一个是他们不能准确地说出每个手指的名称。我就分别把它们转化为两个预设活动:(1)利用家长资源“和爸爸妈妈比手”;(2)“指偶制作——我的一家”活动材料。在和爸爸妈妈比手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很多手指游戏,如:石头剪子布、手影游戏、大闸蟹等。孩子们发现手会做很多的事情。于是我又把它们转化为两个预设的活动:“手的游戏”和“手的本领”。而在另外一个活动“认识手指”的过程中,我发现幼儿对手指能表示各种数字感兴趣,就把这一生成也转化为预设的个别活动“数字手”。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孩子充分感受到了自己的小手真能干,在此基础上,我最后预设了一个主题活动“小手真能干”,让幼儿交流分享经验。

课程改革以来,我深深感悟到:在追随孩子、聆听孩子、关注孩子中,我的视野在不断开阔;在回应孩子、引导孩子、支持孩子中,我的专业化水平在不断提高。课改之路,是我和孩子共同成长之路,后面会更精彩,但也有坎坷在等着我,我会以满腔的热情脚踏实地地走下去。

猜你喜欢
教学计划预设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30米快速跑》单元教学计划
像历史学家一样阅读:深度学习与启示——以美国《埃及金字塔》教学计划为例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教师专业化视角下的“美国史教学计划”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制订探析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