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洁
中国人民银行5日晚间宣布,自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此次降息距6月7日年内第一次降息不足一月,不难看出一个月内两次降息,表明货币政策正在加大“稳增长”力度。
自今年来,央行除降息外,还两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近期又多次通过逆回购方式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这便是最近商品市场行情得以反弹的主要原因。而与此同时,欧洲央行也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从1%降至0.75%的历史低点。将隔夜存款利率由0.25%调整至0%,旨在鼓励欧元区银行间借贷。总体来看,想要看清商品市场的庐山真面目,那得搞清楚货币供求量与商品供求量的关系。
相信很多都研究过经济学理论的人都知道,凯恩斯的理论主张是通过政府积极干预经济来取代市场经济的自发运行和经济周期,但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它已经越来越多的遭遇到来自市场所可能采取的理性预期和策略性行为的考验。这种理性预期和策略性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之一是引发逆向选择,从而降低政府本所期望的刺激效果,甚至可能引发其他更为严重的经济问题。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因此而饱受争议就是这一现象的例证。另外,凯恩斯主义有效需求理论旨在从理论上揭示现代市场经济中非充分就业均衡的产生原因,而不是直接解释现代市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市场经济本身具有繁荣和萧条的周期性特征,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其中起着至高无上的作用。在此之前,我们判断价格的逻辑都难以有所改变,同时依旧把重点放在流动性上。可以说维持负利率已经成为常态,只要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没有恢复,那么只能通过政策干预、降息来缓冲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2009年的时候,我们推出4万亿,2009年银行新增贷款10万亿元,2010年新增贷款8万亿元,时间没有隔多久,政府又开始故伎重施。投资者在10年、11年、12年里,越来越难以掌控市场脉搏,其实根本的原因是各国大量发行货币干扰市场,让市场病情间歇发作,无法彻底根治。
我们看到,过去几年,资源类品种价格强劲上升,但力量并非来自对通胀的恐惧,而是对全球各国货币的信心出现动摇。例如2008年底美元利率降至低点,后又分别推出QE、QE2及OT2,再加上欧债危机的影响,这让很多投资人觉得持有非货币实物更为安全。但是,这些因流动性产生的效应慢慢被价格消化之后,我们最终不难发现多数商品是在“裸泳”,因为根本的需求量仍然没有提高。
从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泡沫的爆发并非坏事,毁灭同样意味着重生,人为干预只能延缓这个趋势,而不能改变趋势,60年代初和2000年技术泡沫的破灭就是毁灭性的体现,但资本市场在大周期内整体上会保持趋势性增长,可见毁灭给资本市场所带来的暂时性波动,只不过是资本市场趋势上涨的插曲,相反人为的干预却可能使得市场的毁灭变得迟缓和复杂,令资本市场的投资呈现出更多不确定性,同时降低了投资者投资的胜率。所以在当下之势当下之局中,投资者更理智的行为应当是等待时机,而非与市场肉搏,否则受伤的很可能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