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电量”合理方能服众

2012-04-29 00:44
民生周刊 2012年25期
关键词:用电量阶梯电价

与现行粗放式的用电方式相比,阶梯电价是比较科学的制度设计,原因就在于它既体现了节约的原则,又彰显了民生的理念。然而,这并不表明,正在试行的阶梯电价方案设计就很科学。

目前绝大多数省市区都完成了居民阶梯电价听证会,但显然,各地对现行方案并不太满意。正如发改委对2万多条意见所归纳的,民意所指主要有四:一是认为第一档电量设置标准偏低;二是建议充分考虑家庭人口因素;三是建议适当考虑季节性因素;四是认为电量标准地区差异较大,东部沿海地区较高,中西部地区较低。这些意见表明,把一个科学的制度,细化为可以施行的具体办法,仍然需要秉持科学的精神,否则就会在实际中走偏。

从表面上看,阶梯电价的三档设计还是讲了点粗略的科学的。比如,第一档为基础电量,覆盖80%居民家庭用电,不涨价。第二档用电量覆盖95%的家庭,超出第一档部分上涨5分钱。第三档则是剩下的5%的用电量最高的家庭,这一档电价则每度上调3毛钱。在阶梯电价中,体现民生理念的正是这个基础电量,第二、三档的设计则为节约计,体现多用资源多付费的理念,以遏制浪费资源现象。

但从目前各地确立的“基础电量”看,大多不太靠谱。这也正是为什么不管是富裕地区还是落后地区,都有“啊,才这么低”的惊叹。比如,安徽的首档电量是120度,有网民认为,“安徽百姓收入比北京上海低得多,北京的首档电量却比安徽多一倍。这是让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然而,北京的居民,一样会认为首档240度仍然偏低。当大多数居民都在埋怨基础电量偏低的时候,问题就不是居民都想沾便宜,而是出在基础电量的确定未必科学上。

由此就不免想问,各地的基础电量是如何确定的?各地声称“目前第一档电量覆盖率已超过80%”,又是在什么意义上实现了这种覆盖?一般来说,面对大量的居民来确定基础电量,大多只能采取抽样式统计。其间的诀窍就在于样本的选择,这也是决定最终数据是否科学的关键。如果主要把低收入群体作为样本对象,得出的数据当然就偏离了居民的实际。如果不是由政府委托的公正独立的第三方来进行科学统计,而是由电力方代行,则同样有失公允。

技术的进步,使精确的数据统计成为可能。比如,如果居民都有智能电表,其实际用电量就会有精确的实时监测。根据这种全体居民的实际用电量,用80%的覆盖率去核定,是很容易得出基础电量的。这样的基础电量,也必合乎大多数人的实际感受,在事实面前人们也无话可说。那么,一些地方基础电量的确立,究竟依据的是什么?

最近发改委就有关民意作出回应称,各地普遍表示将在听证方案基础上适当调高第一档电量标准,在阶梯电价制度试行一段时间后,可以根据用电增长情况适时调高电量标准。据称这是发改委首度明确表示第一档电量可以再做调整。对民意的顺应值得称道,只有确立了基础电量的科学设置标准。其增其减皆有依据,居民才会释然,也才会信服。否则,民众只会认为决策充满了随意性,既担忧拍脑袋式决策,又担忧被利益集团影响而致决策失公正。

猜你喜欢
用电量阶梯电价
02 国家能源局:1~7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3.4%
01 国家能源局:3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3.5%
德国:电价上涨的背后逻辑
探索电价改革
1~10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5655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7%
爬阶梯
时光阶梯
有趣的阶梯
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的收支平衡分析
争议光伏标杆上网电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