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夫引“农业回归”

2012-04-29 00:44熊帅
民生周刊 2012年25期
关键词:徐明豆浆农场

熊帅

“不打农药、不施化肥”,都市农民与屋顶农业践行者正试图通过传统的耕种方式,掀起一场“农业回归”运动。

在过去4年里,关于食品安全的讨论从未停止过,也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舌尖上的安全与健康。

在远离城市中心、靠近乡镇村落的地方,涌现出一批“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都市农民与屋顶农业践行者。他们正在试图通过传统的耕种方式,恢复农业的原始状态,掀起一场“农业回归”运动。

豆浆老板徐明

清晨,经过一晚暴风骤雨洗涤的村庄,万籁俱寂。徐明从枕头底下摸出手机,看了一下时间,指针刚好指向4点。

“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是煮黄豆。”徐明用特制的木棒,不断搅动大铁锅中的黄豆,同时捞出越来越厚的黄豆泡沫。大约一小时后,将柴火抽出,炉灶里的火势慢慢降了下来。

长期以来,徐明家的豆浆因为纯天然、绿色,一直深受消费者喜爱。在北京东北部平谷区的岳各庄、北岗子一带,提起徐明做的豆浆,几乎无人不晓。目前,徐明的固定客户超过百家,每天销售豆浆200—500杯。

做豆浆很辛苦,程序也很复杂。选料上,徐明用的是产自黑龙江黑河地区的非转基因大豆;泡制上,从泡豆到熬煮起码超过8个小时,需通宵赶制;磨制上,使用的是传统的大理石石磨。每一杯豆浆都力图回归原始的制作方式,纯手工打磨。

为了增加豆浆的美味,在磨豆之前,徐明还会在黄豆中添加一些来自贵州惠水的紫糯米,据说这样能够借助稻米的清香和糯米的粘质,进一步增加豆浆的粘稠感,使豆浆不用添加除泡剂和增稠剂,就有甜香、绵密的口感。

早晨6点,200多份豆浆已经陆续灌瓶摆好。徐明和儿子一起,将昨晚整理好的黄瓜、西红柿、青椒、茄子等蔬菜装运上车,开始了一天的送货旅途。

三年来,这是徐明每天都要重复的工作:上午磨豆浆、送菜;下午整理菜园子、猪圈;晚上采摘,准备第二天需要配送的蔬菜。这样的经营,让徐明每个月的盈亏基本平衡。

谁也无法想象,眼前这个穿着灰色T恤、脚踩廉价拖鞋的中年农夫,之前是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的高级主管。

徐明出生在河北保定农村,毕业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城市拥有了稳定的工作和生活。改变发生在2006年。那一年,徐明放弃了年薪不菲的工作,在北京近郊平谷租了10亩地,办起了自己的农场。这个近似疯狂的行为,被他自己解释为“出于对农产品新鲜度和安全性的忧心”。

当时,在西方和日韩等地,社区支持农业(CSA)已经流行了近半个世纪;在中国,则刚刚起步。作为国内最早一批绿色、有机农业的践行者,徐明的创业之路几乎是摸着石头过河,充满艰辛。

“第一年养鸡就亏了5万元。”2007年春季,徐明买了500只小鸡,在离农场最近的山坡上进行天然饲养,不使用饲料。每天,这些散养的小鸡在山野间啄食蚯蚓、青草。

徐明没有想到,还没到秋季母鸡下蛋时节,突然爆发了鸡瘟,500只鸡“阵亡”了1/3之多,投资损失近半。等到母鸡可以下蛋时,很多鸡又因为营养不足而长不大,以至当时能下蛋的鸡只有80多只,且多数鸡蛋体积小,重量很轻。

当徐明把这批鸡蛋运到菜市场,以10元/斤的价格对外销售时,消费者并不买单。有人认为价格过高,普通工薪家庭消费不起;而更多的人对于有机鸡蛋的说法产生质疑。最后,徐明只好找到熟识的亲戚朋友,低价卖出甚至免费赠送,才“解决”了这批鸡蛋。

在这之后,徐明种过蘑菇,卖过土豆,在过街天桥兜售过圆白菜……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倾注心血最多的豆浆,最终成为农场最为持久的产品。

硕士农民马建伟

最近,“农场主”马建伟收到一位顾客的投诉:小白菜长得老,嚼起来费劲;菜的品种少,每天都是黄瓜、西红柿,都吃烦了。好吃的豆角、青椒是不是一直压着不送?

通过沟通,马建伟了解到这位顾客的老家在江西,当地人习惯吃20公分长的鲜嫩小白菜,马建伟送来的30公分长的小白菜明显已经老了。在江西,一般从4月开始,餐桌上就有了新鲜的四季豆、青椒等蔬菜;而在北京,到了5月份还吃不上四季豆。

马建伟赶忙向顾客解释,北方春天的气温没有南方回升快,一般到5月中旬,四季豆、青椒才成熟,且自己不用温室大棚,所以现在吃不到。“在强调绿色、有机的生态农业中,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马建伟保证,将来送菜一定考虑顾客的饮食习惯,尽量满足顾客要求。

“在当农民之前,从未想到会有这些情况。”马建伟感叹,搞生态、做有机、当农民,远比自己当年考北大来得辛苦。

2007年,还在北京大学化学专业读研究生的马建伟,第一次从媒体上认识了生态有机农业。那段时间,媒体每天都在报道河北农民安金磊的事迹。对于安金磊“顺应自然、合其天性”的农作法,马建伟很感兴趣。“特别是不用除草剂、化肥、农药的生态有机农业实践,这是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

“当时我就和安金磊联系,但很快发现这样解决不了问题。”马建伟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出生于农村,但对农业一窍不通。安金磊讲的生态农业,及他对土地和作物的感情,马建伟听的是一知半解。“还不如自己多看看书,先充实一下知识。”

直到2011年,在朋友的引荐下,马建伟才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上庄镇租了4个大棚,种植自己的有机蔬菜,并承诺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除草剂和激素。

“每月五百块,吃上放心菜”,是马建伟农场的对外宣传口号。目前,农场主要配送黄瓜、西红柿、茄子、水萝卜、圆白菜、土豆、豆角等20多种时令菜;每周一、周四,为东部城区的顾客送货;每周三、周六送往西部城区。

据马建伟介绍,一开始农场只有4、5个客户,还都是几个认识的朋友,所以自己一直担心农产品的销售问题。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主动找到马建伟,纷纷表示愿意订购有机蔬菜。不到半年,马建伟手头的客户已经扩展到了上百人。

今年,农场实现了转亏为盈,股东们每个月也都能拿到农场带来的利润分成。对未来有机农场的发展,马建伟表示,“还是充满信心的。”

打假斗士孙德伟

地里正待采摘的黄瓜,受春季大风影响,一夜之间都蔫了。孙德伟雇佣的农民跑过来问他,要不要打一些激素,让黄瓜外表看着光鲜些,保证销售。

“不打!我们有机农场不打激素、农药和化肥。”孙德伟坚决地说。

农民不理解:不打激素,黄瓜肯定产量低;样子蔫,一定卖不上钱。“几亩地的黄瓜就这样打了水漂,多可惜。”

这样的情景几乎每天都会在孙德伟的农庄里发生,但孙德伟明白,即使亏了,也不能毁了翡翠湾好不容易建立起的有机农业系统。

“做有机农场4年多了,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完全说服农民摆脱化肥和农药。”这个网上出了名的有机农业打假斗士,面对现实却也难掩失落。

从2009年创办翡翠湾永续农场开始,孙德伟就意识到,做有机农业,随时都要面临来自化学农业的巨大经济诱惑。

孙德伟举例说,同样为一亩菜地进行除虫,普通农场中,农民只需要选择几种特定的农药,在田间走几趟、用喷雾剂洒两下,不到一小时就能将菜地里的害虫消灭干净,既简单轻松,又节省成本。

有机农场中,为了践行不打农药、不使用化肥的原则,孙德伟每天需多花费70元的人力成本。两个农民低头弯腰,需两天时间才能完成上述工作。即使这样,最后长出的蔬菜也往往不好看,虫眼多,消费者不喜欢。

而在终端市场,使用过农药的蔬菜与有机蔬菜外观上并没有明显区别。商家只要用上印着“有机”字样的包装,就能卖出有机菜的价格。

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仅自家农民,就连孙德伟的一些同行也认为,既然打农药也能卖出有机蔬菜,为何不试试,反正没人管。

“没人管,那我管。”2009年,孙德伟用“铁鸟狼军”的网名,开始了有机农业体系的网络打假之路。

在孙德伟提供的打假名单里,沱沱工社、小毛驴市民农园、乐活村王申福等一批知名农场都赫然在列。其粮食的农作方法,蔬菜的种植方式,牲畜的喂养饲料等,都遭到过孙德伟的质疑。

孙德伟表示,面对食品安全问题,老百姓都把有机农业当做“救命稻草”,却不知某种意义上的食品安全,由于巨大的利益诱惑,早已偏离了有机农产品安全、健康的本质。

“2010年‘开花大葱事件中,没有一个农场主站出来告诉消费者,开花的大葱营养价值低。”孙德伟认为,目前中国的有机农业体系还处在原始成长阶段,从业人员鱼龙混杂,似乎人人都觉得自己可以当好农民。而一些农场主也对消费者进行某种信息误导或欺骗。长期下去,如没有行业监督,“本来挺好的有机生态农业,渐渐也会成为新一轮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角。”

“我不想毁了有机农业,打假只是希望这个行业更加透明一些。”孙德伟说,2010年冬天,翡翠湾出现了大批客户退订的现象,自己的打假行动,不想也对自己造成了负面影响。但是孙德伟仍然坚持,打假对于整个行业是有积极和正面意义的。

猜你喜欢
徐明豆浆农场
雨伞
农场假期
一杯奶茶
农场
豆浆侠(9)
喝豆浆能不能补充雌激素
徐明高速公路江苏段沥青路面智能化施工质量控制
豆浆侠(4)
豆浆侠(2)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HMAC-20)在徐明高速公路江苏段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