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火焰才能绽放光芒

2012-04-29 00:44清风慕竹
领导文萃 2012年24期
关键词:宋太宗寇准太宗

清风慕竹

宋太宗打算任用吕端当宰相,私下里跟一些朝臣征求意见,听到的是一片反对之声,理由是吕端这个人太糊涂,不堪大用。太宗困惑了,他想知道吕端糊涂在什么地方,于是知道了下面的事。

有一年,吕端刚被提拔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上朝时从一群文武官员前经过,一个小官似乎对他的能力很不服气,于是对着他的背影轻蔑地说:这个人竟也当了副宰相了?吕端的属下听到了,很是气愤,就要去追查那个人的姓名。吕端制止了他,说:“不要去问了,你查清楚了我就知道是谁了,而我一知道肯定不会忘,着意地去报复对我来说是肯定不会的,但以后如果有什么事涉及他,撞到我手里,想做到公正对待也一定很难。所以,还是不知道的好。”一桩公然侮辱自己的事,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宋太宗听罢,不禁也跟着摇头,不过他给出的回答是:“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第二天就任命吕端当了宰相。

当上宰相之后,吕端似乎也没能聪明起来。当时给吕端打下手的副宰相是历史上的名臣寇准,这位寇准可不是一般人,能力强,脾气大,现在吕端忽然成了自己的顶头上司,心里自然不是很舒服。为了避免寇大人闹脾气,吕端发挥一贯的糊涂作风,恳请太宗,让寇准和他一人一天轮流掌印,领班奏事,并一同到政事堂中议事。这种和稀泥的做法得到了太宗的批准,朝廷自然也和睦了很多。当时地方上报的请求很多,对于如何处理,朝中莫衷一是,众说纷纭,难以拿出个统一的决断性的意见。吕端上任后,处理得迅速而得当,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连太宗都感叹:“惟端罕所建明。”于是颁布手谕:“自今中公事必经吕端斟酌,乃得闻奏。”

事实证明了宋太宗的眼光,吕端并不是总糊涂,有时精明起来,还真让很多人的脑筋跟不上他的思维。

当时西夏人李继迁不时骚扰边境,让太宋很是头疼,恰好边防部队在一次行动中捉住了李继迁的母亲,宋太宗很高兴,想杀了她以振国威。寇准此时正担任掌握军事的枢密使,太宗单独召见他商量这件事。寇准出来的时候,正经过宰相办公的地方,从来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吕端这次却叫住了寇准,他说:“皇上没让找我商量这事吗?”寇准说:“没有啊”。吕端说:“边关上平常的事情不必让我知道,若是有军国大事,商量大的计策,我吕端身为当朝宰相,就不可不知道。”寇准于是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他,并说皇上准备在保安门外将其处斩。吕端说:“这不是个好办法,我得去找皇上说清楚。”于是急忙进宫,对太宗说:“从前项羽想煮刘邦的父亲,刘邦不以为意,还要求分尝一杯羹呢!做大事的人不会顾忌亲人,更何况李继迁那种叛逆的人。陛下今日杀了他的母亲,明日就可以擒到李继迁吗?如果不能,则不过是出出气罢了,徒然结下仇怨,更坚定他叛逆的决心。”太宗问:“那你说怎么处置好呢?”吕端说:“以微臣的愚见,可以把她安置在延州,派人好好服侍她,以招引李继迁来。即使他不立即投降,也可以牵系着他的心。”太宗高兴地说:“没有你,几乎误了事。”李继迁的母亲最终死在延州。后来李继迁也死了,李继迁的儿子李德明感念宋朝对待他奶奶的情分,竟然归顺了宋朝。

公元997年,宋太宗病危。宦官王继恩串通皇后和李昌龄、李继勋等人想废掉太子,拥立楚王赵元佐为新君,一场宫廷政变处在酝酿发酵过程中。太宗一咽气,皇后马上就派王继恩召见吕端,吕端对他们的阴谋已有耳闻,王继恩一来,就命人将他锁在了自己家的书房中,派人严加看守,然后入宫晋见。他断然拒绝了皇后的要求,主谋王继恩又不在,皇后一下没了主意。吕端趁机率领大臣共同保太子继位。登基那天,宋真宗坐在大殿上垂帘接受群臣的朝拜,吕端站在下面却不肯下跪,而是要求卷起帘子来。大家不明白怎么回事,都目不转睛地看着他。只见他登上台阶,仔细察看,确认是真宗本人,这才走下台阶,率领群臣磕头跪拜。一场宫廷政变彻底化于无形之中。

吕端一生经历了三代帝王,在40年的宦海生涯中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冲击,这种经历在封建王朝中实在是不多见的。正是因为他在小事、小节上的糊涂,把他聪明的火焰都隐藏了起来,从而在大是大非的关键时刻,能够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摘自《做人与处世》)

猜你喜欢
宋太宗寇准太宗
宰相识人
从理据出发展开高品质评价——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走进文言文深处
肱骨良臣魏玄成
寇准与水晶饼
吕蒙正送瘦马劝谏
忠言的力量
太宗纳谏
北宋名臣寇准与邯郸
吕蒙正举荐人才
寇准挽衣留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