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的那场战争奠定了如今中印边境的基本格局,在这两个亚洲巨人之间,关于领土争端的博弈从未停止。
在中国藏南地区(印度称“阿鲁纳恰尔邦”),77岁的罗桑诺布向我们讲述了50年前那场“恐怖”的中印战争:一炮火照亮了夜空,僧人与惊恐的村民一起穿过丛林逃到不丹,印度士兵丢盔弃甲,疯狂逃命,中国解放军则迅速通过争议中的中印北部边境,占领了毗邻西藏的达旺(Tawang)。
卡尔玛·旺楚克当时供职于印度情报部门,他躲在草地里侦查中国解放军参战部队的人数,刚数到第500个,他的藏身地就被发现了,子弹如雨点一般向他飞去,为了活命他发疯一样地跑了很久,一直逃到远处安全的低地平原。不过当地的门巴族人对解放军的印象很好,他们说解放军对当地居民非常友善。
虽然今年10月印度媒体对这场战争进行了很多纪念性报道,但印度政府显然不愿意提及这次耻辱的溃败,并一如既往地对这段记忆讳莫如深。印度作家Ajai Shukla认为,印度至今仍背负着‘从1962年开始的耻辱”。
上世纪50年代末,在长达34D0公里的中印争议边境上,两国局势开始变得异常紧张。当时,印度得知中国正在西北边境修建一条穿越阿克赛钦的公路,虽然印度宣称阿克赛钦是印度领土,但对中国来说,这条公路是连接新疆和西藏的重要战略通道。印度军方当时自信地认为,中国既不愿意也没有能力在印控地区发动战争,因为印度已经在那里修建了很多前哨。但毛泽东可不这么认为,他最终下令解放军进军阿克赛钦和藏南地区北部。
解放军一路南下,击毙了大约45D0名印度士兵,随后,中国非正式地结束了战争并撤兵。这场战争使印度军队的软弱暴露无遗,也使印度在处理对中关系时变得谨小慎微起来——尽管争端依旧存在,但边境上一次出现枪声,已经是1993年的事了。
一位藏南地区的印度官员认为,在中印边境争端中,普通印度人的损失最为惨重:当地军政部门把钱都花在了应对中国威胁上了,以致没有足够的资金在当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除此之外,这些地区在中印贸易中丧失了太多机会——中国现在已经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去年两国的贸易总额达到了740亿美元,而这些贸易几乎全部通过海运,只有极少的一部分通过陆路。时至今日,藏南地区仍然是一片被孟加拉国、缅甸和中印争议边境围绕的死地。达旺的街头商铺如今充斥着中国内地产的陶瓷、玩具和小商品,但没有一件是通过陆路从中国内地运来的。
与萎缩的边境贸易相反,印度在这个地区的军费开支正逐年上涨。因为中国在过去十年里在西藏修建了青藏铁路和全天候的公路网,印度军方也开始升级通往达旺的交通线。现在从低地平原开车到中印边境需要2天时间,到2016年,印度将把这些公路全部翻新为高速公路,以便更快地投送部队。此外,印度军方还在边境前线部署了7万名士兵,并修建了更先进的军事基地。莫汉·古鲁斯瓦米是印度的中国专家,他说:“中印争议边境上有几十万人相互监视着对方。”他认为双方和平解决争端的可能性很小,随时可能因为偶然事件爆发冲突。多年以来,中印双方已经就争议地区做出了非正式的妥协:中国控制阿克赛钦西部,而印度控制藏南地区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国曾多次发出以现有的实际控制区域划定中印边境的信号,但印度的领导人总是予以拒绝——她们害怕丧失国土会激起民愤,即使那几乎是一片无人区。
中国政府曾签发给藏南地区的居民一种简易的签证而非正式的护照,以表明中国政府拒绝承认印度对这个地区的主权,这种行为具有某种挑衅或引起事端的嫌疑。
虽然中印边境关系在最近几年有所缓和,但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进展。双方偶尔会有一些联合军事行动,但很快就被淡忘了。双方正式的边境问题对话已经进行了16次,但没人指望靠这些对话解决问题。
随着国力的大幅增长,中国可能会在边境争端中表现得越来越强势。印度观察家们担心,一旦中国军方和社会舆论开始关注边境问题,中国可能就会变得不那么容易妥协。
回到达旺,一个名叫Dorjee K.Thongdok的政治家正在呼吁人们关注1962年中印战争给当地人带来的“痛苦与伤害”。他认为,在中印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边境争端上,能够最终解决问题的手段不是对话,而是军事行动。“希望历史最终证明,我的预言是错的。”Thongdok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