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你

2012-04-29 00:15静博
中国经济信息 2012年24期
关键词:普利策眼球黄色

静博

粉丝多就代表绝对正确的逻辑,反衬的正是网民素质与道德水平的低下。对于网络之群氓,能保持淡定最好。倘若认真,你必输无疑。

普利策与赫斯特算是新闻界最牛叉的两个先驱了。他们开创了便士报的时代,成为世界新闻史上的丰碑。但他们绝对想不到,他们所缔造的“黄孩子”,经过两个世纪的漂洋过海,已经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黄孩子”原是奥特·考特所创作的著名连环画系列,主人公为一仅有几根头发、没有牙齿的小孩,穿着一件又长又大的黄色衣服,到处游荡,发表观感,在当时的纽约很受欢迎。

最初,“黄孩子”是普利策《世界报》的重要栏目,但赫斯特的《纽约新闻报》将奥特·考特挖走后,普利策在恼火之下聘请画家乔治·拉克斯继续在《世界报》续画“黄孩子”。

一场争夺“黄孩子”的战争在当时的纽约引起轰动,两报借人们对此事的关注大肆策划刺激性报道,争夺受众。彼时的《纽约客》的著名记者华德曼将两报的煽情主义和哗众取宠的新闻报道风格戏称为“黄色新闻”,并成为专门的新闻学学术用语。

叙述“黄孩子”,是源于对中国本土传媒娱乐的耳闻目睹。从传统的报纸、广播和电视,到方兴未艾的互联网,各种层出不穷的媒介形式演变,让黄色新闻的发展趋于泛滥。

制造者趋之若鹜,受众则乐此不疲,这是娱乐泛滥的现实基础。

一部新电影上映之前,往往会有一大撮极其吸引眼球的桃色新闻出现,类别大致可分为:

女主角和女配角争风吃醋,一般大打出手;剧透男女主角之间的感情戏,一般离不开床;尺度越大,噱头越足,一般情况下也是效果越好。近日,陆川执导的《王的盛宴》爆出使用水军的新闻,让中国电影节蒙羞。比之此前的传统手段,电影营销界看来也一直在与时俱进,并自欺欺人营销手段发挥到淋漓尽致。

电视比之电影有过之而无不及,尽管标榜的都是服务与价值。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非诚勿扰》上牵手一个女孩越来越难;堂堂的相声大师郭德纲网络上抄段子可以肆无忌惮;全中国的电视台都在跳《江南Style》几乎都不付钱;梦想类的选秀节目吸引眼球全靠一个字—“煽”;同一时段的电视剧从题材到情节千人一面……

的确,制造噱头可以吸引眼球,一时的眼球经济可以让制造者一本万利。然而,这却是一条通往尼尔·波兹曼眼中的“消逝的童年”和“娱乐至死”之路。山寨者在借鉴与剽窃的摇摆中,制造着一堆一堆的文化垃圾,再强塞给没有辨别力的受众,结果可想而知。其实,把任何有关文化的产业做成娱乐,纵使不是中国人的原创,但绝对是中国人将其发扬光大的。把真实的东西秀得让观众都以为是假的,本身就是很悲哀的事。

若干年前,所谓的营销策划大师找到退休教师兼网络名人罗永浩,欲为其策划其与芙蓉姐姐热恋的新闻,为之拒。

时至今日,为了出名而炒作者此起彼伏。去掉所能去掉的所有遮羞布,为着名利的共同目标,消费着这个时代及身处其中的众人。手段上,从当初的扑朔迷离到昭然若揭,从欲遮还羞到路人皆知,层出不穷的炒作伎俩,已然露骨到不要脸之境地。

苦就苦了那一小撮还有着正义感的受众。你永远不理解为什么被消费的大众为何乐此不疲,更不理解娱乐大众为何能成为一种趋势。

粉丝多就代表绝对正确的逻辑,反衬的正是网民素质与道德水平的低下。对于网络之群氓,能保持淡定最好。一认真,你就输了。借用新闻界对于黄色新闻的定位,来警醒中国当前的传媒娱乐的部分缔造者与改造者:“他们投了一部分道德败坏人的所好”。

如果要写一部《中国娱乐之怪现状》的编年史,相信2012年就不止几百万字。

猜你喜欢
普利策眼球黄色
你瞧,黄色
抓人眼球
抓人眼球
如何在1分钟之内抓住读者的眼球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报道——基于百年普利策的新闻思考
承诺,草率不得
浅析普利策新闻思想
皇冠上的明珠:揭秘普利策分量最重的公共服务奖
眼球经济(yǎn qiú jīng jì)[目玉経済]
帮孩子摆脱“黄色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