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旭彬
〔关键词〕 新课改;教材;有效使用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24—0065—01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大家对教材的认识也有了变化——教科书是范例,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获得知识的教学案例。新的教材经过几年的试用和再修改,融入了广大教师的经验和心血,变得更加丰富和完善。作为新课改下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首先要树立课本的权威性,着力培养学生读书用书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新教材的教学目标多元化,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化学教科书在内容设置上有实验、科学探究、资料卡片、科学史话、学与问、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等等。可化学课本毕竟不是小说,读起来难懂,又枯燥无味,所以很多学生不喜欢阅读化学课本,只是偶尔看看反应方程式或找几个需要的结论和定律。目前各校的班额都较大,课时有限,对实验、科学探究等这些师生互动栏目做得不到位。如果老师不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让他们养成认真看书的习惯,不仅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还会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
教师讲课是以教材为依据的,这个常识一开始就要告诉学生,而且还要让学生明白,如果他们能对教材无师自通,那就达到了教学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对教科书进行能动的创造性实践的主体。有的教师上课不拿课本,有的仅拿教学案例,有的虽然拿教材了但一节课上完了还没翻开。连教师都不注意使用教科书,学生又怎能经常翻阅课本呢?比如,每本化学教材都有一个折叠式的化学元素周期表,颜色搭配很醒目,而多数老师却喜欢使用挂图和多媒体,就是不引导学生翻阅课本附图,考试后却一味埋怨学生对课本不熟悉,基础不扎实。
凡是课本中有的定律、现象、结论等,教师讲课时就没有必要再全部抄在黑板上,应当师生共同朗诵课文中有关内容,板书一些重难点内容。现行的教科书都配有光盘,里面有课本内容、实验录像、名师精讲录像、专题讲解。学生观看的寥寥无几,而现在大多有条件的学校都安装了电子白板,可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从来不播放,大多数学生不知里面是什么内容,很是好奇。所以,教师应适当播放一些光盘上的配套内容。
讲解例题常常要用到许多数据和常数,老师要带领学生查阅课本,让学生在翻、用、查的过程中熟悉课本内容,熟能生巧,长期下来也就记住了。对于课本上的习题、复习题,虽然不要求全做全讲,但要充分重视,平时的检测考试,一定要选课本上的部分习题,并在讲评试卷时指明是课本上的原题,要把夯实基础落实到教学中,让学生亲身体会教材的重要性。
解答学生疑问时,若课文中有答案,教师最好引导学生查看教材,分析教材。要逐字逐句理解概念、原理和其中的含义、条件及使用范围。通过师生一起阅读教材,给学生形成这样一种印象:老师讲的内容,教科书中都有,教科书中有的老师不一定都讲了。尤其课文中一些鲜活的事例,都是一些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身就是需要学生阅读、自学的内容。
使用教科书时,要有意凸显教材书的优点。尤其是这套新教材,是新课程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在不断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到:我们的教科书是许多人的劳动结晶,它积累了许多人教与学的经验。课本中的习题数量适宜,难度适中,具有代表性,任何课外练习题、任何参考资料都不能完全代替课本。
在教学中切忌贬低教材。有的老师为了显示自己的学识,常常当着学生的面点评教材。说教材中某处讲得不清楚,某个地方处理得不严密,某数据不切合实际,有个别习题太简单等等,有的甚至用其他语言代替课本中的一些概念。诚然,教科书不可能没有任何瑕疵,但老师的这些话会大大降低教材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和地位,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也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