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云琴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
教学改革;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24—0018—01
2012年3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正式颁布,为未来中国1 0年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规划》确定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总体目标,为顺利实现发展目标,提出了八项发展任务,五大行动计划及四项保障措施。《规划》指出,到2020年,全面完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充分显现。
一、教育信息化的涵义
新中国电化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南国农先生指出:“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过程。信息化教育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后的表现形态。”由此可见,教育信息化是一种过程。而我们常说的信息化教育其实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教育信息化的结果,是一种崭新的教育形态和方式。
二、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
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提高国民信息素养的基石,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国家将制订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基本标准。采用政府推动、示范引领、重点支持、分步实施的方式,推动中小学校基础设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应用能力等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全面提升。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建立电子校务平台,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推动学校管理规范化与校务公开。建立覆盖全体学生的电子档案系统,做好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因此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是决定教育发展的决定因素。
三、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差距,这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是在我国现阶段能够较快地推动优质资源均衡配置的现实选择,是帮助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平等、有效、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的基础工程,也是贯彻国家课程标准,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
教育资源的概念需要进一步拓展,不仅是数字化的内容,还要包括工具和平台、包括不断在使用中生成的内容和方法。在媒体功能上,不仅能够更好地呈现知识,还应该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解决学习问题,增加智能性,使学习者能够在交互性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四、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学应用是教育信息化应用的重点,教师是教学应用的主体。信息化教育要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课外辅导、与学生随时随地地沟通交流,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管理人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高效率的管理。因而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深入探索以教材多媒体化、资源网络化、环境虚拟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协作化和管理自动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总结实践经验,形成优秀教学研究成果,促进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五、健全和提升支持服务体系
电教系统在农远工程实施中发挥了积极服务和支持作用,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力量。电教系统在新的起点上要主动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要不断努力学习和钻研新的知识、技术,努力成为教育信息化设计的主要参与者、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管理的主体实施者和教育信息化应用和研究的具体组织者。
电教系统要着力培养大批复合型教育技术应用人才,加大对现有人员的业务与技术培训力度,推动专业技术人员提升素质,为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提供专业的业务指导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