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贵利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身行为赢得社会公众的理解、信任、认可和支持的能力,现实中,政府形象与政府公信力呈正相关效应
“7·21”北京特大暴雨事件后,北京市政府处于舆论的漩涡当中,对北京冷嘲热讽的段子在网络上疯传,北京市民政局利用新浪微博号召全国人民捐款,结果收到了近四万多条辱骂的评论,最后不得已关闭了评论,舆论对此次事件的反应值得我们反思。提高政府公信力、塑造政府良好形象,应当成为政府部门及官员的常修课。
政府形象是政府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是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总体印象和评价。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身行为赢得社会公众的理解、信任、认可和支持的能力,现实中,政府形象与政府公信力呈正相关效应。因此,要提升政府公信力,就必须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塑造以人为本、优质服务形象
所谓以人为本,即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爱惜人的生命,关心人的幸福,尊重人格和人的权利,维护人的尊严,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7·21”特大暴雨灾害中逝去的生命却在拷问着政府: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建起了光鲜现代的高楼大厦,拥有了繁华和现代的城市形象,可关系到生命安全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否也做到了以人为本呢?百姓目前不信任地方政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地方政府在施政过程中,没有很好贯彻这一理念,有的甚至是以官为本、以权为本,官僚主义盛行,家长制作风严重,不深入群众,不了解民情,对百姓的困难和诉求无动于衷,习惯于管、控、压、罚,不热心、不积极解决老百姓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现代社会,政府存在的理由之一,就是要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特别是人均GDP在3000—10000美元的发展阶段,随着居民消费逐步由耐用品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城乡居民对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正是顺应这一发展趋势,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战略任务,要求各级政府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够优质高效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一些地方政府之所以屡失民望,就是因为没有把政府职能真正转变到公共服务上来,仍然是铺摊子、上项目,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首长工程、献礼工程,真正能提供公共服务的民生工程,却舍不得下大力气去建设,此次,“7·21”暴雨灾害就将此类问题暴露无遗,这样搞来搞去,百姓自然大失所望。
塑造廉洁自律、诚实守信形象
清正廉洁,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基本要求,也是公共权力运行的最底线。调查发现,“以权谋私、贪污腐败” 是销蚀政府公信力的首要原因。如:有的地方和部门,公权私用,官商勾结,大搞权钱交易;一些政府官员想方设法敛财谋官,置百姓的利益和诉求于不顾;还有一些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讲排场、比阔气,肆意挥霍国家资财,奢侈浪费严重。凡此种种,都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真诚实在,信守诺言,不仅是对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同时更是对政府的基本要求。一些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公信力不高,恰恰在这方面出了问题。比如,一些地方政府或政府部门的政策朝令夕改,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一些地方政府盲目干预企业活动,任意撕毁合同,甚至弄虚作假;一些政府官员假话、空话、大话连篇,不干实事;有的表里不一,对上一套,对下另一套,从而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降低了政府公信力。
现代管理学的“破窗理论”表明,当一个人打坏一扇窗户以后,如果窗户得不到及时的修理,打坏窗户的人也得不到及时的惩罚,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去打坏更多的窗户。因此,要树立政府诚实守信的形象,就必须严厉处罚失信者,让失信者付出应有代价。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诚信文化,政府公信力也才能在诚信文化和诚信环境中得以提升,得以维护。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
责编/徐艳红美编/石玉